《我在北京等你》: 剝開“糖衣”,品嚐挑戰自我的“苦”


《我在北京等你》: 剝開“糖衣”,品嚐挑戰自我的“苦”

文 / 赤葉青楓

近幾年,以海外為主要故事背景的影視劇屢見不鮮,以創業為題材的青春勵志劇亦層出不窮,但是目前,將二者緊密結合的影視劇其實乏善可陳,而《我在北京等你》就恰恰成為了市場所需的補位款。

相比於角度的新鮮,《我在北京等你》更值得被注意的,是如何讓故事內容和人設都真正落了地。

《我在北京等你》: 剝開“糖衣”,品嚐挑戰自我的“苦”

律師、時裝設計師,乍聽起來,男主徐天(李易峰 飾)和女主盛夏(江疏影 飾)的職業似乎很高大上、自帶光鮮,然而總體來說,在當下,華人設計師、華人律師在各自的專業領域和圈層裡,依然相對缺乏嶄露頭角和公平競爭的機會,劇情中對於這一點也是在進行著寫實體現——徐天作為生活在平民階層的華裔小律師,常常交不起自己的房租,出庭時的西裝偶爾要靠“借”,還時不時被金髮碧眼的外國同行擠兌挖苦幾句,為了維持生活收入,連一些雞毛蒜皮的小案子也不得不接。

《我在北京等你》: 剝開“糖衣”,品嚐挑戰自我的“苦”

盛夏呢,出國留學時的費用是家裡借來的,為了省錢,她甚至會買一杯能夠無限續杯的飲料喝到飽,即便是開店創業之後,她的全部身家也並不多,惹上官司之後連保釋金都難湊齊,終於進入了業界頂級設計師的工作室,卻發現“遊戲規則”跟之前她想象中的完全不一樣,自己的設計被一而再、再而三的剽竊……

《我在北京等你》: 剝開“糖衣”,品嚐挑戰自我的“苦”

其實,徐天和盛夏就是當代眾多的海外華人的縮影,他們所經歷的事情並不是小概率的事件,而是十分普遍,由此可見,《我在北京等你》並沒有刻意迴避那些看似沉重、戳心、灰暗的東西,而是直面現實中的苦辣辛酸,並且讓觀眾得以從這些角色身上去透視自己。

《我在北京等你》: 剝開“糖衣”,品嚐挑戰自我的“苦”

但與此同時,這部劇又沒有在矯情地一味販賣焦慮、放大痛感,而是在為焦慮尋找出口。從角色中經歷中,看前前行路苦,但苦中有甜。不管是徐天的日常樂觀、偶爾沙雕,還是漢克和賽琳娜的“雙簧式”反差萌,不管是每一集開始和結束時的心靈雞湯式旁白,還是北京故事線上的“譚邵吳”三人組、直播做菜卻現場翻車的網紅大叔,整部劇都在試圖以一種柔和、輕鬆、溫暖的方式,在嬉笑歡鬧的友情、愛情、親情中,對觀眾做出一種積極、正向的價值引導,否則,現實主義題材也就失去了它的現實根基。

《我在北京等你》: 剝開“糖衣”,品嚐挑戰自我的“苦”

從一定意義上說,這部劇也許不像高糖甜寵劇那樣甜膩,讓人上頭,但卻比單純撒糖更顯真誠、紮實。可以說,《我在北京等你》所要表達和呈現的東西,遠遠超過了一部偶像劇,而是一部以現實為基礎、以創業和愛情為雙向座標的勵志劇。隨著劇情發展,它把海外生活的“糖衣”一層一層剝開,在更大的視野和更客觀的語境中,去呈現那些人們在追求夢想和真愛的過程中所真實存在的問題,比如文化差異、價值認同,乃至公平正義,並以此自鑑、自勉、自省,而這,也正是現實主義題材的應有之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