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足球三级联赛准入详解:足协为何“自找苦吃”递补标准是啥?

北京时间3月19日,中国足协将开会讨论2020赛季三级联赛准入球队名单,不出意外将于近日正式公布。如果按照上赛季中乙联赛的排名,依次产生递补中甲联赛的俱乐部,既公平又省事,为何足协却要自找麻烦,通过对候补俱乐部进行复杂的材料审核来挑选增补者呢?递补的标准又是什么呢?

中国足球三级联赛准入详解:足协为何“自找苦吃”递补标准是啥?

首先需要看看中国足球目前的大环境大背景,截止目前,上海申鑫、延边北国、南京沙叶、吉林百嘉、福建天信、保定英利、大连千兆、深圳金鹏、银川贺兰山、广东华南虎、四川FC等一共11家俱乐部已经确定退出或者解散;淄博蹴鞠、云南昆陆、湖南湘涛等3家俱乐部的联赛资格存疑;加上面临解散的辽足以及准入资格待审核的天海,这些都将动摇中国职业联赛的塔基。

在中国足球“寒流涌动”的今天,中国足协希望通过虽然繁琐但足够耐心的操作方式,剔除联赛中的不健康因素,确保联赛健康、稳定和长远的发展。所以这一次,足协的审核标准比任何时期都严格。举一个简单例子:中国低级别职业联赛足球俱乐部的财务地雷随时可能被引爆,已经到不得不防的地步。仅仅按照球队上赛季的成绩来递补中甲,万一俱乐部财务爆雷,中途再退场,岂不更加麻烦。

中国足球三级联赛准入详解:足协为何“自找苦吃”递补标准是啥?

足协三级联赛建设思路

中超联赛:保持目前16支球队,原定的中超扩军暂缓,待整个联赛健康稳定之后再做计划

中甲联赛:原定的18支球队的扩军计划正常进行,2020赛季将会拥有18支中甲球队。至于原定的2021赛季扩军到20支的方案暂缓

中乙联赛:大概率将进行缩编,不可能会递补到32支球队。有关中超二队,乃至中甲二队参加中乙联赛的方案,中国足协已经反复论证过多次,但暂时无法确定。由此可以看出,中国足协仍然将优先保证中超、中甲球队的生存。

中国足球三级联赛准入详解:足协为何“自找苦吃”递补标准是啥?

足协多次提升三级联赛准入制度

为了进一步加强中国职业俱乐部的规范与管理,中国足协职业联赛理事会在最近5年多次提升了中甲、中乙三级联赛的准入规定,继此前推出的职业联赛18条准入规定后,又特别针对青训推出了职业俱乐部必须完善各级梯队的要求。2019年,中超、中甲俱乐部必须拥有五支不同年龄层次的青少年梯队。中超俱乐部:必须拥有一支一线队、一支预备队。同时下设至少5支不同年龄层次的青少年梯队,分别为U19、U17、U15、U14、U13。每支球队至少注册球员18名,并且代表俱乐部参加各级不同的官方赛事。每支球队都应有具体的训练和发展计划,相关的计划应由专业人士进行管理和运行。

中乙俱乐部也被要求完善梯队建设。只是相比中超与中甲,中乙的俱乐部的区别是必须拥有一支一线队,并设至少4支不同年龄层次的青少年梯队,分别为U17、U15、U14、U13。之所以没有预备队和U19的要求,也是考虑到不少中乙的一线队球员基本上都是这个年龄段的球员。

足协同时提出建议,俱乐部可建立配有完善基础设施的俱乐部青少年足球学院或学校、网点培训中心,便于更好执行青少年发展计划。比如俱乐部建立俱乐部青少年足球学院或学校、网点培训中心,其招收并注册在本俱乐部的队员可作为俱乐部的梯队球员。

过去一段时间,中国足协对中乙的要求过高,也让这样低级别联赛的俱乐部不堪重负。一方面是中国足协对中乙俱乐部的高标准导致俱乐部负担过重,另外一方面中乙俱乐部缺乏足够的造血机制,靠俱乐部自身的力量根本无法松绑。每年亏空几百万,甚至上千万元,对于中超俱乐部来说不算什么。但是,对于中乙俱乐部,简直就是一个让投资人绝望的投资黑洞。中国足协这次在审查递补中甲俱乐部的资格的时候,也将俱乐部得到当地政府的支持程度作为一个评估的因素。

中国足球三级联赛准入详解:足协为何“自找苦吃”递补标准是啥?

2020准入制度比任何时期都严格

目前,苏州东吴、河北精英、江西联盛、四川九牛、昆山FC、武汉三镇等6家俱乐部获得了申请递补的资格,但申请递补并不意味着一定可以递补中国足协向理论上允许递补的6家俱乐部发出了通知,但需要提交的材料非常全面,包含九个大项(第九项为说明性的),其中第一、二、四大项又分别包含3个小项,足协将进行全面审核,最终确定递补参赛球队!

足协在这一特殊时期采用如此复杂的准入审查制度,也是希望帮助各级联赛健康发展,保护球员权益,但也从侧面反映出了中国足球有太多“不职业”的地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