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天同到無訟,看中國律所在互聯網上的探索

天同訴訟圈|從天同到無訟,看中國律所在互聯網上的探索


天同訴訟圈|從天同到無訟,看中國律所在互聯網上的探索

首先,我想給大家鞠一個躬。剛剛我在座位上,聽著大家對天同的各種討論,很多的溢美之詞,我非常感動。天同的案例居然有幸登上哈佛商學院的課堂,這對我來說已經是莫大的榮耀,但說實在的,剛剛大家表達的對天同的喜愛完全超出了我的預料,所以我首先要給大家鞠個躬表示感謝。

我在想,或許今天是很有意義的一天。這不僅僅是針對天同說的,更重要的是,我們有一群中國的律所管理者,在世界最頂級的商學院的課堂上,討論一箇中國律師行業中的新現象,而這個新現象有可能會在未來,我只是說有可能,長久地影響在中國尚且非常年輕的律師這個行業。

剛才大家替天同總結的所有的點,如果放在互聯網的語境下來看,其實都是它的題中應有之義。

比如說丁偉曉律師和薛軍律師都提到的“溫度”,你去看有關互聯網的闡述,以及所有有關互聯網傳播的理論,它們一定會談到“溫度”這個詞:只有接受傳播的對象感受到你的溫度,這個傳播才會被持續下去;只有他們覺得你傳播的內容對他們有幫助,他們才會喜歡你,願意成為你的“粉絲”。

當然剛剛大家也有一些對我個人未來發展方向的討論,比如說蔣律師是應該繼續專注在律師事務所呢,還是應該把精力投入到互聯網與法律行業的結合創新中去呢?

我想,我既不會單純專注在律師事務所,也不會單純專注在互聯網這塊。這不僅僅是因為兩者我個人都熱愛,還因為我相信,未來所有的律師事務所都將是互聯網化的。所以專注律所和專注互聯網,這兩者在未來是不必要區分的。

前段時間不是很流行一句話嗎?說“未來將不會再有互聯網公司,因為所有公司都會是互聯網公司”。那我想,“公司”這個詞應該包含了我們律師事務所這個行業。

對我自己來說,我把它看做一個機會,並且非常非常渴望抓住這個機會,在律師行業中做一些前人從來沒有做到過的事情。

這並不是說前人不夠聰明,不夠能幹,而是因為前人沒有遇到這個時代,沒有遇到互聯網這種會帶來前所未有巨大變革的東西,而我們恰好在這個年代遇到了。

而我們自己呢,從整個發展鏈條上看,我們先是專注在訴訟領域,然後恰好選擇了最高端的商事訴訟領域。這個領域,大家都知道,是金字塔的尖兒,或者叫做“皇冠上的明珠”。在這個金字塔尖兒上,我們的業務能力是有可能輻射全中國的。

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中國是一個法律一體化的國家,而不像美國,既有州的法律體系又有聯邦的法律體系,會造成分割。

我們的訴訟案件打完一審之後會打二審,打完二審之後會打再審,也就是說,一個案件有可能從一個偏遠山區一直打到北京去。從地級市到省裡,到北京;從基層法院到中級法院,到高級法院,直至最高法院,這是一條線,而這條線從頂端開始往下,是可以織一張網的。

這就意味著,如果有人能夠在這張網的最頂端把它拎起來,將有可能用最小的力量找到一個支點,撬動全中國的大網絡。

這也意味著,在法律行業的互聯網化上,中國律師的進步將有可能超過美國的同行。我前段時間完成了一篇文章,闡述我在這方面的想法,題目就叫《法律服務互聯網之路,中國有機會超越美國》,只是覺得現在發表太早了,所以一直壓了下來。但是我真的相信,互聯網對中國律師行業來說是特別難得的機遇,中國律師行業在互聯網上的探索是非常值得做的事情。

這件事情非常難得地落在我們身上了。

前面十年,我們是全心全意做訴訟的,從來沒有想過未來會在互聯網上去發展。那麼,我們在發展過程中也照樣遇到了和課堂上討論過的案例,美國最牛的所Wachtell一樣的瓶頸:它擴大規模就會降低人均利潤率;如果不擴大規模,它永遠只是一個小所,影響力有限。

但是在中國,在互聯網時代到來這個時間點上,我們發現,其實我們有可能通過金字塔最頂端的這個點把整張網給拎起來。

因此,我們開始去開放,去嘗試跟全國各地的律師建立聯繫。我們想把一條條線連起來,看未來有沒有機會順著這條線往下走。

但是,當我們開放了,去跟各地的律師連接的時候,我確實是受到感染了,這種力量很自然地把我們往前推。在這個時候,我看了凱文·凱利(Kevin Kelly)那本著名的書,叫《失控》。

他把人類社會的結構當作一個生物體來研究。所以他的一個最最基礎的邏輯就是,整個社會其實是一個失控的社會,任何人都不可能通過一箇中心的力量去把控別人。

我也開始意識到,我們這個以天同為中心去連接全國律師的結構是有問題的,因為它還是有中心的,不是真正的互聯網。真正的互聯網應該是去中心化,無邊界的。

所以我覺得,我們應該遵循這個規律,打破天同這個中心,讓更多的律師和律師事務所相互建立起連接。

正因如此,在去年年底,我們創立了新的品牌叫“無訟”。在這裡,沒有誰是控制者,沒有誰是所有者。我相信,這才符合未來互聯網世界的發展方向。

而為了讓律師行業中更大範圍的連接成為可能,2015年4月,我們上線了一個工具,叫“無訟案例”。對我們來說,這是一個入口級的產品。

我不知道大家能不能理解這個意思,其實每個行業都有一些入口,它的戰略地位跟馬六甲海峽和巴拿馬運河是一個道理:只要把住了這些入口,所有的流量都必須從你這個入口走。

互聯網上的入口級產品就是案例的檢索,因為每一個律師在做案子的時候他一定會先去檢索案例和法律法規,對吧?事實情況也是,我向大家彙報,無訟案例上線半年,現在我們每週的PV量是超過一百萬人次。這意味著什麼?這意味著大量的流量會通過這個入口走。

9月底,在無訟案例的基礎上,我們又進一步推出了一個新的互聯網產品,叫做“無訟名片”。

過去時代的互聯網是人去找工具,我必須坐在電腦前面使用這個工具,才能夠跟互聯網連接。但是現在,我們每個人的手上都有一個移動終端,工具跟著人走。所以說,這是一個以人為本的時代。

那誰是“人”?在我們這個律師圈子裡面,律師就是我們需要去打造的人。推出無訟名片,我們希望為全中國律師打造一個移動互聯網上的虛擬身份。

給大家披露一個小小的數據,我們這個名片產品上線才短短一個多月,現在在上面認證的律師人數已經超過萬人。超過萬人是什麼概念?如果我們把這些人都當成是律所的律師的話,那會意味著什麼?這方面的猜想,我今天在這裡就不多展開了。

但可以確定的是,讓他們互相之間發生關係,讓他們在這上面學習、工作,提升他們的工作效率,幫助他們改善法律服務水平,這會是無訟未來的方向。

那麼實際上,它會比現實生活當中的絕大多數律師事務所,對律師個體有更大的幫助。

在中國,像哈佛案例上討論的這幾家律所太少了,不超過10%。90%以上的律師執業的律所都不能給他提供有更大價值的平臺。在座各位的所應該都在這10%之內,可能大家沒有去體會那些屬於90%的律所的律師的感受,不知道他們對於這樣的幫助的渴求有多強烈。

我們相信,這樣的問題將可以通過一個更大的互聯網平臺來解決。

最後,我想用幾句話再概括一下我對於未來發展的預判,也回應一些朋友剛剛提到的對無訟的擔心。尤其是有人說,無訟未來可能會對傳統的律所經營帶來衝擊,甚至顛覆律師行業,這讓他們覺得很“恐懼”。

其實,在當今的互聯網世界,有一個詞非常熱門,叫做“共享經濟”。我們會發現,世界上最多的出租車公司Uber並不擁有一輛出租車,世界上最大的酒店Airbnb並沒有一間客房,那麼我們有沒有可能去設想,未來中國甚至是全世界最大的律師事務所並不擁有一位自己的律師?

那我們來看,Uber上的司機會抱怨Uber嗎?把自己的房屋拿出來放到Airbnb上經營,並且和來自全球各地的人交朋友的這些出租者,他們會不願意使用Airbnb嗎?

同樣的道理,如果真的有這樣一個律師平臺的話,為什麼我們律師事務所和律師會去“恐懼”或者牴觸呢?

大家其實只需要明白一個道理,就是如果這個互聯網產品不是最受歡迎的產品,它永遠沒有前途,根本不足以讓你“恐懼”;而如果你認為它是一個可能會讓你“恐懼”的產品,那前提就是說它有巨大的影響力。而在互聯網世界,這樣的東西一定是最符合你需要的東西,否則它根本就沒人用,當然就發展不起來。

這就是馬雲最近一直在談的所謂的互聯網上的“利他經濟”。

你如果不能給予別人價值,你自己就不會有價值,這是互聯網上最顛撲不破的真理。

所以,只要你想著如何更好地幫助別人,你的用戶就會越多,這個網絡的價值越大,你也就會更有動力去幫助別人,別人也會更好地來使用。那麼到最後,你給予別人的價值越多,你自身的價值就越大。

我想,在互聯網強大的影響力衝擊下,未來所有的中國律師事務所一定會在價值觀上重新樹立自己的價值標準,這其實是一個看得見的趨勢。

無訟帶來的是一個開端,也是一個我們可以共同去改變的時機。它不會影響到我們每個人既有的利益,除非你所獲得的利益本身就是阻礙律師業務發展的。如果真的是這種情況,那它當然應該被改掉,我相信你也願意把它改掉。

當然,我不敢說在這條路上無訟未來一定會成功。

或許路途很遙遠,或許我們會失敗,但我們知道,只要方向對了,就不怕路遠;只要努力過,就不在乎成敗。我相信,不管成功還是失敗,我們都會在中國乃至全球的律師行業裡留下自己獨特的印記。

今天,我想特別懇請哈佛商學院的Das教授和Ashish教授,希望你們能夠繼續跟蹤天同和無訟的這個案例。我也非常期待未來會有一天,我能再回到哈佛商學院的課堂上來,代表中國的律師,給美國的同行講講中國律師的創新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