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氧洞恢復因氟氯烴排放推遲六年!

臭氧洞恢復因氟氯烴排放推遲六年!


英國《自然·通訊》雜誌17日發表的一項氣候科學研究發現,一些仍在使用的較老舊的應用裝置排放的氟氯烴(CFC)可能超過此前估計。這些排放或將推遲南極臭氧洞的恢復,並向大氣中釋放相當於90億公噸(metric tonnes)的CO2。


目前認為,其排放水平和變化趨勢仍有許多不確定之處,且此前發現的新增排放並未找到來源。


自1987年《蒙特利爾議定書》(以下簡稱議定書)生效後,科學家曾預計南極臭氧洞將於21世紀下半葉早期恢復到1980年損耗前的水平。


我國於1989年9月加入保護臭氧層維也納公約,1991年6月加入議定書,近30年來如期實現了議定書規定的各階段履約目標,截至2019年5月統計數字,中國淘汰的“消耗臭氧層物質”(ODS)佔發展中國家淘汰量一半以上。


根據議定書的定義,大部分國家已經同意在生產中停止使用CFC。但是,已投用產品的排放(CFC庫)仍在繼續。這些產品包括部分製冷機、空調設備和隔熱泡沫。此次,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研究人員麥根·裡克力及其同事,利用一種新的統計框架,評估了CFC庫的規模以及其中CFC-11、CFC-12、CFC-113的相應排放量。


結果表明,這些排放量比之前評估所顯示的要高得多,佔到了目前CFC-11和CFC-12估計排放量的一大部分(不包括2012年後由於復產增加的CFC-11排放量)。


雖然議定書允許在某些應用中繼續使用CFC-113,但這裡報告的排放水平超過了之前研究報告的水平。據研究團隊估計,目前這些庫的排放,可能會讓臭氧洞的恢復推遲六年,並向大氣中釋放相當於90億公噸的CO2。


研究人員認為,這一最新結果凸顯出對CFC庫進行回收和銷燬以減少排放的必要性。同時,近期發現CFC-11排放意外增加且未能明確來源,說明有必要對這些庫的排放進行量化,以準確評估復產所造成的排放規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