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與演講,要養成下結論的習慣(每日觀察0231)

思考與演講,要養成下結論的習慣(每日觀察0231)

思考與演講,要養成下結論的習慣(每日觀察0231)

有讀者讀了我的文章《沒有概括提煉,就不要開口講話》。裡面講到一個觀點,講話要習慣於結論先行。這位讀者留言問:“都知道要結論先行,但如何歸納結論,有沒有方法,請賜教。

這位讀者確實提了一個好問題。

時間碎片化時代,人們越來越浮躁。每天看似忙得不亦樂乎,可是心裡卻有些空虛茫然。

地鐵裡、公交上、電梯裡,車站、街頭、商場,餐廳、茶樓、辦公室,只要有人的地方,就能看見人們在低頭刷屏。但是,你若要問他整天都在看手機,究竟看到些什麼,很多人可能回答不上來。

比如前些天,一個學生在課堂上練習演講,說他看了一部電影《風雨哈佛路》,特別受震撼。可是,要他在兩分鐘之內把他的感受講出來,他卻沒法做到。

這位同學先倒是幾句話講出了主人公的家庭背景與最後的命運,但是,當他講到如何改變命運時,卻陷入細節之中,鋪陳開去,沒法說到重點。

因為時間有限制,他只好尷尬地下臺了。


我們一定要養成下結論的習慣。如果你不會下結論,就不會講話。

所謂結論,就是基於一堆素材或雜亂的信息,用簡略的語言進行概括式描述。舉個簡單的例子來說——

課堂上來了15個學生,你放眼望去,從年齡上來講,你看第一位大約30歲,第二位大約25歲,第三位大約32歲,第三位大約20歲……只有個別人可能接近40歲。

如果你要下一個結論的話,就可以概括成一句話:今天來的同學基本上都是年輕人。

這就是下結論。

為什麼要學會下結論呢?

第一,抓住重點,把握本質。對複雜信息去繁為簡、去粗取精、由表入裡,從而抓住重點,迅速掌握事物的根本性質與基本特徵。正如上述例子,當你確定來的學生都是“年輕人”,你就對學生的年齡狀況有了清楚的認識。

第二,易於傳達,便於理解。當你概括為一句短語或者幾個要點後,就變得容易陳述,而不是一說就進入細節。如果你講話只有細節而沒有概括,聽眾並不一定理解你所表達的意思,甚至會討厭你的囉嗦。

下結論究竟是怎麼進行的呢?

首先我們要明白,結論可以概括為三種形式。正如之前講過的三種“元問題”,與之對應的答案也有三種:事實式答案、道理式答案、要求式答案。結論的種類,也正與此三種答案相同。

所有的講話,就是在擺事實,講道理,提要求。

事實式結論:包括對事實進行客觀的描述與主觀的評價,分為客觀事實與主觀事實。

道理式結論:解釋事物的因果關係或條件關係。說明事物的成因,或行為選擇的理由。

要求式結論:對希望達成的目標,提出相應的對策與建議,也就是實現目標的手段與方法。

下結論要注意以下三點:

一是不僅要學會一點式的高度概括,還要學會多點式的全面概括,尤其要掌握三點式概括;

二是下結論,一定要善於比較,要善於發現事物之間的相同與差異。求同法,找出一類事物的相同佔,點,形成一個結論。求異法,找出一事物與另一事物的不同點,形成一個結論;

三是學會抽象,不能拘泥裡事物的表象,而要看到表象背後的本質。

歡迎加入鑽石法則演講交流圈,交朋友,學演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