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情散文:家鄉的小河

圖:來源網絡

老家村子東邊有條小河,據說洪武年間我們祖先就遷此依河而居,繁衍生息,算來已有三十代了。我的童年就是在這河邊渡過的,可愛的小河是我們的母親河。

記的五、六歲時,常隨大姐到小河灘上割豬菜,到小河裡挑水吃。我又是摘蒲公英、苦菜花兒,又是撲螞蚱追蜻蜓捉青蛙,忙的紅臉蛋兒直冒汗。好奇的我總給大姐提許多問題:“小河從哪兒來?這花叫什麼名?哪是什麼草?”我在想,紅花、綠草、碧水、藍天,小河邊的風景是最好的了。


鄉情散文:家鄉的小河


長大些,家裡割草,挑水責無旁貸落到我肩上,淘氣的我常常同小夥伴趁機偷偷跳到小河裡游泳、捉魚、摸蝦;河水深時,站在木橋上往河裡跳“冰棍”。記的是上小學的時候,老師對我們下河玩水控制非常嚴,有一次我們在午休的時候偷偷溜出去到河裡洗澡,中午老師不在沒被發現,但在上課前,老師叫我們班上所有的同學到他面前用手指甲撓胳膊,誰的胳膊上有白線就站到一邊去,最終我們下河洗澡的六個同學無一漏網。老師不讓我們上課,讓在教室門口旁靠牆站立,在烈日下暴曬一個課時,幾乎個個暈倒,從此下河玩水便有所收斂了;夏天木橋底下是最涼爽的地方,木橋面非常厚實曬不透,橋面也寬太陽曬不到裡面去,橋下又總有沿河來的涼風穿過,爬到木橋架子上玩耍非常愜意享受;家鄉的小河是季節性河,每到下大雨總能從上游衝下些花生西瓜之類的東西,我們便下河去撈,東西多數被大人們撈去,我們力氣小,但多少也有些收穫;冬天水退後,在河底低窪處挖個坑,甘甜的泉水便湧出來,這就是全村入冬後唯一的水源,水出的很慢,一直到晚上排隊挑水的人少了我才去。傳說村裡做豆腐的二爺晚上去挑水讓小鬼摘去了一隻桶,一路都不知道,擔著一隻桶回的家,你想一隻水桶怎麼擔水?小夥伴議論,都非常相信傳說的真實性,晚上挑水就多約幾個夥伴同去,先大喊幾聲壯膽子再下到河底水坑裡淘水,往回走時還要不停的去摸水桶,生怕給小鬼拿走了,來去幾趟,相安無事,便敢自己去了。


鄉情散文:家鄉的小河


冬天的夜晚,小河即冷又美,我總喜歡一個人坐在河堤上,漫無邊際的想些事兒,消磨了許多少年的寂寞時光。抬頭仰望寂靜的藍天,彎彎的月兒,低頭俯首河邊沉睡的村落,幾聲稀疏犬吠從遠處傳來,純淨的夜空偶有幾顆流星劃過,似乎落在了小河源頭,那時常想等春天河水漲了,肯定能衝下幾顆亮晶晶的星來。冬季河水乾枯,河底深得地方也有有水的時候,幾陣刺骨的北風吹過,冰面就凍實了,夥伴們便會不約而同的趕做冰車,為滑冰比賽積極準備。其實製作冰車非常簡單,先是按一定尺寸鋸切拼湊出長方形的木面,然後在背面用釘子釘上兩根木條,再把粗鐵絲鑲嵌到木條底面以減少滑行阻力就大功告成。搖搖欲試,約越多夥伴越好,一聲令下比賽開始,夥伴們蹲在冰車上,兩手各拿一根帶鐵尖的木棒,麼喝著在冰面上奮力撐滑,比賽結束沒有獎勵,但獲勝者總會傲首挺胸一副非常自豪的樣子,令人小夥伴們羨慕不已。


鄉情散文:家鄉的小河


夏天到來後,傍晚去河邊捉蟬是我們小夥伴常乾的活,蹲在河邊的柳樹下,楊樹下靜等蟬兒破土而出,有時運氣好,一晚上能捉到幾十只,鹽醃了用火烤來吃,味道很香。早上天不亮就到樹上摘蟬皮,贊多了賣錢,小時候的鉛筆,練習本大多是用蟬皮換來的。

春天河邊蘆葦長高了,到葦叢裡找水鴨、鳥蛋,雖說找到的機會少之又少,總樂此不彼,偶爾撿到一窩,回家上鍋蒸了吃,香的會讓你流口水。趕巧了有時也會捉到孵出不久的小野鴨、小水鳥,拿回家飼養或送與要好的夥伴,更是一件童年樂事。抽出蘆葦梢卷在一起的葉子,經過抽芯、去尾簡單加工就成一件樂器,用嘴用力吹會發出聲響。卷的細的聲尖,卷的粗的低沉,出聲雖是單調,粗細合吹也有點意思;用一片大蘆葦葉子摺疊穿插後造船,中間放一點泥防止傾翻,到河裡找水流急些的地方放逐,目送遠去;秋天蘆葦開花,扶木橋欄杆看蘆花飛舞,心想蘆葦的種子順水會飄到哪裡呢?


鄉情散文:家鄉的小河


工作了,回家的時間少了,偶爾回家便帶著孩子到河堤上走走坐坐,給她講講我童年的故事,總覺得這一代孩子沒我們那時過的充實而且值得回憶。

歡迎原創作品投稿,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本號接受鄉情、鄉愁、鄉憶類稿件。隨稿請附作者名,以及個人原創的聲明,帶圖片最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