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模風采丨戴昌忠:從“戴爐子”到電解槽“裡手”


勞模風采丨戴昌忠:從“戴爐子”到電解槽“裡手”

戴昌忠,1968年7月生,湖南湘潭人,中共黨員,高級工程師,一級建造師,1992年入職五礦二十三冶一公司,現任一公司江西分公司黨總支書記、上饒國際精準醫療中心項目部經理、山東工程項目部經理。

利落的短髮、略顯黝黑的皮膚、精幹的身材,眉頭時常緊蹙彷彿在思考一般,這是戴昌忠給人的第一印象。從投身廣西平果鋁廠的建設到帶領隊伍在山東魏橋建築市場中搏擊,戴昌忠在冶金建設領域南征北戰已有近30個年頭了,他將自己的職業生涯貢獻在五礦二十三冶工建領域,鑄就了一批又一批精品工程,培養了一大批工建領域的年輕力量。

剛參加工作的頭幾年,戴昌忠常常被項目部的同事們稱作“戴爐子”。一者,是因其對刻苦鑽研工程技術的熱情如火爐一般旺盛;二者,因其勤奮刻苦的學習,使他在項目一線迅速成長,成為了一名爐窯砌築施工方面的專家。早些年走南闖北的“戴爐子”,可以說是啥都肯幹、有啥都肯學。他不沉浸在爐窯砌築這個小領域沾沾自喜,隨著工建項目運行逐漸市場化、爐窯工程的效益越降越低,戴昌忠開始緊抓機會學習碳素廠、電解鋁廠的相關施工經驗。

2004年,戴昌忠開始擔任山東魏橋鋁業工程項目部技術負責人。在工建領域積累了十餘年技術經驗的他,決心在山東片區做出更大的成績。

可長久以來五礦二十三冶一公司雖然在碳素施工建設方面擁有豐富的行業經驗,但是公司承接的碳素廠、煙氣淨化廠等工程由於單價較低、土建含量高,項目效益普遍較差。但對於利潤值更高的電解槽制安築爐等工程,卻因缺乏相關施工經驗和技術人員,一直是五礦二十三冶一公司在工建領域啃不下的“硬骨頭”。戴昌忠所在的山東片區,受市場大環境影響,項目效益也越來越差,這無疑給了信心滿滿的戴昌忠一記當頭棒喝。


勞模風采丨戴昌忠:從“戴爐子”到電解槽“裡手”

山東濱州北海鋁材項目C系列C2主車間及電解槽制安工程

“不能再只做之前的老業務了。”2010年,經歷了長時間的準備和打磨,戴昌忠決定帶領團隊往電解槽工程領域出擊。他抓住山東魏橋集團在電解槽制安市場內的空隙,一舉承接下了魏橋集團電解四分廠主車間及電解槽工程。這對於一公司來說,是記錄在電解槽制安工程歷史業績的第一筆,具有從炭素建設施工轉型到電解鋁產業建設的重要里程碑意義。而對於第一次接手電解槽制安工程的項目經理戴昌忠而言,這也是壓力最大的一次。


“工期短、進度趕”是山東魏橋集團出了名的鐵規矩。在項目開建之初,甲方要求項目團隊每天完成一臺電解槽的製作、安裝並具備通電條件,這對於毫無電解槽工程經驗的戴昌忠團隊來說無疑是極其困難的。


頂著前所未有的壓力,戴昌忠帶領團隊認真研究圖紙設計,對工程量進行深入細緻的核算。整個人也像著了迷似的,整天泡在項目現場不出大門一步。他認為,只要項目部的工程技術人員科學研究、精心策劃,哪有什麼技術是一幫大老爺們鑽研不出來的。


可事情卻沒有戴昌忠想得那般簡單,隨著工期的逐漸緊逼,項目團隊對流程工藝的不熟悉和對技術要求的不瞭解等問題慢慢暴露,施工進度幾近停滯狀態,這一現象也立馬被甲方團隊所察覺。眼看著工期一天天落下,甲方對項目部的信任度也大不如前,甚至提出:如果2個月內項目進度問題得不到改善,就要求項目部退出在魏橋集團承接的所有施工任務。

面臨急需解決的技術問題,心急如焚的戴昌忠主動向外尋求技術力量。通過常年積累的行業人脈,他決定從六冶、七冶等具有豐富施工經驗的單位聘請一支擁有多年電解槽施工的工程技術隊伍,同時安排自己項目部的技術人員學習配合他們,在有效推動項目進度的同時,逐步培養項目團隊在電解方面的技術能力。

“當時我們的工作狀態基本可以說是‘外行’指導‘內行’。”回憶起大膽聘用外部技術人員,戴昌忠總是自嘲自己當年是個“外行”。


勞模風采丨戴昌忠:從“戴爐子”到電解槽“裡手”

在有了懂技術的專業隊伍後,項目部立即成立了專門的技術小組,技術人員們白天和外聘技術隊伍在同一個場地進行施工作業,晚上互相總結學習電解槽工程的相關經驗。在不斷豐富技術人員專業技能的同時,又使工程的整體質量和施工進度得到了有效保證。

經過一個月的艱苦奮戰,項目的整體進度回到了正常的節奏中,魏橋集團的工作人員也開始對戴昌忠率領的團隊刮目相看。項目技術人員也在實戰學習中飛速成長,最初的電解四分廠雖然藉助了外部的技術力量,但在後續的施工任務中項目部已具備獨立完成電解槽制安工程的技術力量,五礦二十三冶一公司也因電解四分廠車間及電解槽工程的成功一炮走紅,相繼在魏橋集團內完成了770餘臺電解槽的建設,合計開拓施工任務5億餘元。截至2019年底,項目部已完成近20餘個項目的終審結算,完成結算值(不含甲供主材)56639萬元,為公司帶來直接收益達數千萬元


勞模風采丨戴昌忠:從“戴爐子”到電解槽“裡手”

戴昌忠帶領的項目團隊

如今,隨著五礦二十三冶一公司在工建領域的不斷髮力,工建項目佔比也逐年上升。通過戴昌忠在電解槽工程方面的不懈努力,為公司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電解技術人才。當年的項目團隊中已有5人成長為獨當一面的項目經理,

2人成長為技術老道的項目技術專家,還吸引著一大批年輕人邁入工建領域工作和學習,不斷擦亮著五礦二十三冶“鋁業建設專業戶”這塊金字招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