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教師資格考試《教育知識與能力》簡答題考點歸納

中小學教師資格考試《教育知識與能力》共有四道簡答題,每道題10分。根據考試大綱要求,小編為大家歸納了《教育知識與能力》考題可能出現的簡答題(共103 道) 。

1. 簡述教育的屬性

(1)教育的本質屬性是有目的的培養人的社會活動

教育是人類所特有的一件有意識的社會活動;

教育是人類有意識、有目的、自覺地傳遞社會經驗的活動;

教育是以人的培養為直接目標的社會實踐活動。

(2)教育的社會屬性

教育具有永恆性,只要人類存在,就存在著教育;

教育具有歷史性;

教育具有相對獨立性。

2. 簡述學校教育活動的三個基本要素

(1)教育者,教育者是從事教育活動的人;

(2)受教育者,受教育者是在教育活動中承擔學習的責任,以一定的方式接受教育影響的人。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對象,是學習活動的主體;

(3)教育影響,教育影響既包括信息的內容,也包括信息選擇、傳遞和反饋的形式,是內容和形式的統一。

3. 簡述教育的起源

(1)神話起源說;

(2)生物起源說;

(3)心理起源說;

(4)勞動起源說。

4. 簡述原始社會教育的特點

(1)教育與生產勞動、社會生活融合在一起;

(2)教育具有無階級性、公平性;

(3)教育內容簡單;

(4)教育方式單一。

5. 簡述古代教育的特點

(1)階級性、等級性;

(2)道統性(反映統治階級政治思想和倫理道德思想,天道、神道和人道合為一體);

(3)專制性;

(4)刻板性(指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

(5)象徵性(占主導地位,接受教育是社會地位的象徵)。

6. 簡述近代學校教育特點

(1)以法治教,普及義務教育。西方近代教育發展的一個顯著特點是“重視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2)建立了完善的學校教育系統——學制;

(3)創立了新的教學組織形式——班級授課制度;

(4)教育內容結構日益豐富,大量增加了自然科學和工業技術方面的課程內容;

(5)教育的階級性依然存在。

7. 簡述現代教育的特點

(1)重視早起教育與小學教育的銜接;

(2)普及義務教育和延長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雙軌並行,且相互滲透;

(4)高等教育大眾化和多元化;

(5)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的界限日益淡化,教育向終身化發展;

(6)教育技術手段的現代化。

8. 簡述政治經濟制度對教育的影響

(1)政治經濟制度決定教育的領導權;

(2)政治經濟制度決定受教育的權利;

(3)政治經濟制度決定教育的目的;

(4)政治經濟制度決定教育內容的取捨。

9. 簡述教育對政治經濟制度的影響

(1)教育為政治經濟制度培養所需要的人才;

(2)教育是一種影響政治經濟制度的輿論力量;

(3)教育可以促進民生。

10. 簡述教育與生產力的關係

(1)生產力對教育的制約作用

生產力發展水平決定教育的規模和速度;

生產力發展水平制約著教育結構的變化;

生產力發展水平制約著教育的內容和手段。

(2)教育對生產力的促進作用

教育再生產勞動力;

教育再生產科學知識。

11. 簡述教育與文化的關係

(1)社會文化對教育的制約

文化影響教育的價值取向;

文化影響教育目的的確立;

文化影響教育內容的選擇;

文化影響教育教學方法的使用;

文化本身也是一種教育力量。

(2)教育對文化的促進作用

教育具有傳遞——保存文化的功能;

教育具有傳播——交流文化的功能;

教育具有選擇——提升文化的功能;

教育具有創造——更新文化的功能。

12. 簡述教育與人口的關係

(1)人口狀況對教育的發展具有重要影響

人口數量影響教育的規模和教育投入;

人口的結構影響教育結構;

人口的質量影響教育質量。

(2)教育對人口問題的影響

教育可以控制人口數量;

教育可以優化人口結構;

教育可以提高人口的質量。

13. 如何理解教育的相對獨立性?

(1)教育自身的歷史繼承性;

(2)教育與社會發展的不平衡性;

(3)教育與其他社會意識形式的平行性。

14. 個體身心發展的動因說有哪些?

(1)內發論,人的身心發展是由自身的需要決定的;

(2)外鑠論,人的發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

(3)實踐主體論,實踐是推動人的發展的主要原因,發展既是人的內在需要與潛能的表現,又是在一定的外部環境刺激下,發生並作用與外部環境的過程。

15. 簡述影響個體身心發展的主要因素

(1)遺傳因素是人的發展的生理前提或物質前提;

(2)環境是人的發展的現實基礎,為人的發展提供對象、手段、資源、機遇等;

(3)主觀能動性是人發展的直接動力,是人發展的內因;

(4)學校教育在人的發展中起主導作用。

16. 簡述個體身心發展的基本規律

(1)個體身心發展具有順序性;

(2)個體身心發展具有階段性;

(3)個體身心發展具有不平衡性;

(4)個體身心發展具有互補性;

(5)個體身心發展具有個別差異性。

17. 簡述建立學制的依據

(1)生產力發展水平和科學技術發展情況;

(2)社會政治經濟制度;

(3)青少年兒童身心發展規律;

(4)本國學制的歷史發展和國外學制的影響。

18. 簡述西方發達國家學制發展的趨勢

(1)終身教育體系不斷完善;

(2)義務教育的範圍逐漸擴展,年限不斷延長;

(3)重視職業教育,併力求普通教育和職業教育融合;

(4)高等教育大眾化、層次多樣化。

19. 簡述歐美學制的類型

(1)西歐雙軌制;

(2)美國單軌制;

(3)分支型學制。

20. 簡述我國主要的學制

(1)1902年壬寅學制,首次制定了近代學制,但是未實施;

(2)1904年癸卯學制,是中國近代學校教育制度的開始,以日本為藍本,這是我國第一個正式頒佈實施的學制;

(3)1912年壬子癸丑學制,該學制第一次規定了男女同校,該學制是我國教育史上第一個具有資本主義性質的學制;

(4)

1922年壬戌學制,即“六三三制”,一直沿用至今,以美國學制為藍本。


20. 簡述教育目的的作用

(1)教育目的的導向作用;

(2)教育目的的激勵作用;

(3)教育目的的評價作用。

22. 簡述教育目的的相關理論

(1)社會本位論,教育目的是為社會培養合格的成員和公民,使受教育者社會化,社會價值高於個人價值;

(2)個人本位論,教育要服從人的成長規律和滿足人的需要,注重教育對個人的價值;

(3)個人本位與社會本位的歷史的、具體的統一。

23. 我國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要求培養的人是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堅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質與科學文化知識能力的統一;

(2)要求學生在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展,要求堅持腦力與體力兩方面的和諧發展;

(3)適應時代要求,強調學生個性的發展,重點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4)注重提高全民素質。

24. 簡述全面發展教育的組成部分包括哪些內容

(1)德育,在全面發展教育中起靈魂和統帥作用;

(2)智育,在全面發展教育中起前提和支持作用;

(3)體育,在全面發展教育中起基礎作用;

(4)美育,在全面發展教育中起動力作用;

(5)勞動技術,勞動技術教育起綜合德育、智育、體育和美育的作用。

25. 簡述德育的基本任務

(1)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

(2)培養學生正確的政治方向;

(3)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

(4)培養學生良好、健康的心理品質;

(5)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品德能力等。

26. 簡述智育的基本任務

(1)向學生系統傳授科學基礎知識,為學生各方面發展奠定良好的知識基礎;

(2)培養訓練學生,使其形成基本技能;

(3)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智力才能,增強學生各方面的能力;

(4)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品質和熱愛科學的精神。

27. 簡述體育的基本任務

(1)指導學生身體鍛鍊,促進身體的正常發育和技能的發展,增強學生體質,提高健康水平;

(2)使學生掌握運動鍛鍊的科學知識和基本技能,掌握運動鍛鍊的方法,增強運動能力;

(3)使學生掌握身心衛生保健知識,養成良好的身心衛生保健習慣;

(4)發展學生良好品德,養成學生文明習慣。

28. 簡述美育的基本任務

(1)培養學生正確的審美觀點,使他們具有感受美、理解美以及鑑賞美的知識和能力;

(2)培養學生藝術活動的技能,發展他們體現美和創造美的能力;

(3)培養學生的美好心靈和行為,使他們在生活中體現內在美與外在美的統一。

29. 簡述勞動教育的基本任務

(1)培養學生勞動觀點、勞動習慣和學習生產技術的興趣;

(2)使學生初步掌握現代生產技術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學會使用一般的生產工具;

(3)掌握組織生產和管理生產的初步知識和技能。

30. 簡述勞動技術教育的基本途徑

(1)通過綜合實踐活動基地的勞動進行勞動技術教育;

(2)通過參加社區的工程、農村的勞動進行勞動技術教育;

(3)通過服務性勞動,尤其是社會公益勞動進行勞動技術教育。

31. 簡述勞動教育的意義

(1)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2)促進學生優良品德的發展,有利於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智力、增強體質;

(3)有利於完成升學和就業的雙重任務,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

32. 簡述教育研究的方法

(1)調查法;

(2)觀察法;

(3)實驗法;

(4)行動研究法;

(5)敘事研究法;

(6)歷史研究法。

33. 課程內容的三種文本表現形式

(1)課程計劃,是根據教育目的和不同類型學校的教育任務,由國家教育主管部門制定的有關教學和教育工作的指導性文件。包括課程設置、學科順序、課時分配、學年編制和學周安排;

(2)課程標準,是國家根據課程計劃以綱要的形式編定的有關某門學科的內容及其實施、評價的指導性文件;

(3)教材,教材是教師和學生據以進行教學活動的材料,是依據課程標準編制的。

34. 簡述課程的理論流派

(1)學科中心課程論,代表人物有布魯納、施瓦布等;

(2)活動中心課程論,又稱學生中心主義課程論,其主要代表人物有杜威、羅傑斯等;

(3)社會中心課程論,代表人物有布拉梅爾德、弗萊雷等。

35. 簡述學科中心課程論的主要觀點

(1)知識是課程的核心;

(2)學校課程應以學科分類為基礎;

(3)學校教學以分科教學為核心;

(4)以學科基本結構的掌握為目標;

(5)學科專家在課程開發中起重要作用。

36. 簡述活動中心課程論的主要觀點

(1)學生是課程的核心;

(2)學校課程應以學生的興趣或生活為基礎;

(3)學校教學應以活動和問題反思為核心;

(4)學生在課程開發中起重要作用。

37. 簡述社會中心課程論的主要觀點

(1)社會是課程的核心;

(2)學校課程應以建造新的社會秩序為方向,應該把學生看作社會的一員;

(3)課程知識應該有助於學生的社會反思;

(4)社會問題而非知識問題才是課程的核心問題;

(5)吸收不同社會群體參與到課程開發中來。

38. 簡述新課程改革的目標

(1)實現課程功能的轉變;

(2)體現課程結構的均衡性、綜合性和選擇性;

(3)密切課程內容與生活和時代的聯繫;

(4)改善學生的學習方式;

(5)建立與素質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評價和考試製度;

(6)實現三級課程管理制度。

39. 簡述影響課程開發的因素

(1)社會政治經濟等對課程開發的影響;

(2)文化與科學技術的進步,學科知識影響著課程開發;

(3)學生對課程開發的影響。

40. 簡述教學的意義

(1)教學是傳授系統知識、促進學生髮展的最有效的形式;

(2)教學是對學生進行全面發展教育、把學生培養成為合格人才的基本途徑;

(3)教學是學校工作的中心工作,學校工作必須堅持以教學為主。

41. 簡述教學的一般任務

(1)引導學生掌握科學文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

(2)發展學生智能,特別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3)發展學生體能,提高學生的身心健康水平;

(4)培養學生高尚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

(5)培養學生具備良好的道德品質和個性心理特徵,形成科學的世界觀。

42. 簡述教學過程的基本規律

(1)教學過程中學生認識的特殊性,學生以學習間接經驗為主;

(2)教學過程中掌握知識與發展能力相統一;

(3)教學過程中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作用相統一;

(4)教學過程中傳授知識與思想教育相統一。

43. 我國常用的教學原則有哪些?

(1)直觀性原則;

(2)啟發性原則;

(3)循序漸進原則;

(4)鞏固性原則;

(5)因材施教原則;

(6)理論聯繫實際原則。

44. 常用教學方法有哪些?

(1)講授法;

(2)談話法;

(3)演示法;

(4)練習法;

(5)實驗法;

(6)討論法;

(7)參觀法;

(8)讀書指導法。

45. 班級授課制的基本特徵

(1)以班為人員單位;

(2)以課時為時間單位;

(3)以課為活動單位。

46. 簡述班級授課制的優越性和侷限性

優點:

(1)有利於經濟有效地、大面積地培養人才;

(2)有利於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3)有利於發揮班集體的教學作用;

(4)有利於學生多方面發展。

侷限性:

(1)學生主體性受限;

(2)強調教學過程的標準、同步、統一,難以完全適應學生的個別差異,不利於因材施教;

(3)強調系統書本知識的學習,學生創造性不易發揮;

(4)教學內容、時間程序化,難以創新。

47. 簡述感覺的基本規律

(1)感覺適應,是指相同的刺激物持續地作用於某一特定感受器而使感受性發生變化的現象;

(2)感覺對比,是指兩種不同的刺激物作用於一種感受器而使感受性發生變化的現象;

(3)聯覺效應,是指由一種感覺引起或同時兼有另一種感覺的現象;

(4)感覺後效,是指對感受器的刺激作用停止以後,感覺印象並不立即消失,仍能保留一個短暫的時間。

48. 簡述感覺與知覺的關係

(1)共同點

都是客觀事物直接作用於感受器官在人腦中產生的對當前事物的反映;

都屬於認識過程的感性階段;

一旦客觀事物在感官所及範圍之內消失,感知也隨之停止。

(2)區別

感覺是對客觀事物個別屬性的反映,知覺是對客觀事物的不同屬性、不同部分及相互關係的整體反映;

感覺只需個別器官的活動,知覺需要各種分析器協同活動產生。

49. 簡述知覺的特性

(1)知覺的整體性;

(2)知覺的理解性;

(3)知覺的選擇性;

(4)知覺的恆常性。

50. 簡述注意的品質與影響因素

(1)注意的範圍,指在同一時間內意識能清楚地把握到對象的數量;

(2)注意的穩定性,指注意保持在某一對象或某一活動上的時間長短;

(3)注意的分配,指在同一時間內把注意分配到兩種或兩種以上不同的對象上;

(4)注意的轉移,是根據新的任務,有意識地、主動地把注意從一種活動轉移到另一種活動上。

51. 如何培養中學生記憶力?

(1)深度加工材料;

(2)多重編碼,包括語義編碼、形象編碼、聲音編碼、動作編碼等;

(3)有效運用記憶術,如直觀形象記憶法、聯想記憶法、諧音記憶法、口訣記憶法等;

(4)適當過度學習,學習程度在150%,效果最好;

(5)合理進行復習。

52. 影響遺忘進程的因素有哪些?

(1)學習者的需要和興趣;

(2)材料的意義、性質和數量;

(3)學習程度;

(4)材料序列對遺忘的影響。

53. 創造性思維的特徵

(1)流暢性,指發散思維的量,單位時間內發散思維量越多,流暢性越好;

(2)變通性,指思維在發散方向上所表現出的變化和靈活;

(3)獨創性,指思維發散的新穎、新奇、獨特的程度。

54. 影響問題解決的因素

(1)問題情境與表徵方式;

(2)已有的知識經驗;

(3)思維定勢與功能固著;

(4)動機和情緒;

(5)原型啟發。

55. 簡述學習動機的功能

(1)

激發功能:喚起、引發學生的學習行為;

(2)定向功能:使學生的學習行為在初始狀態時指向一定的學習目標,並推動學生為達到這一目標而努力學習;

(3)維持功能: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學習是認真還是馬虎,是勤奮還是懶惰,是持之以恆還是半途而廢,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學習動機的水平。

56. 如何培養與激發學生學習動機?

(1)創設問題情境,激發興趣,維持好奇心;

(2)設置合適的目標;

(3)控制作業的難度,恰當控制動機水平;

(4)表達明確的期望;

(5)提供明確的、及時的、經常性的反饋;

(6)合理運用外部獎懲;

(7)有效運用表揚;

(8)對學生進行競爭教育,適當開展學習競爭。

57. 簡述如何在教學中促進遷移

(1)改革教學內容,促進遷移;

(2)合理編排教學方式,促進遷移;

(3)教授學習策略,提高學生遷移意識;

(4)改進對學生的評價。

58. 簡述學習策略的類型

(1)認知策略:複述策略、精加工策略、組織策略;

(2)元認知策略:計劃策略、監控策略、調節策略;

(3)資源管理策略:時間管理策略、外援資源管理策略、環境管理策略、心境(努力)管理策略。

59. 簡述學習過程的幾個階段

(1)理解階段;

(2)保持階段;

(3)遷移和運用階段。

60. 簡述皮亞傑認知發展階段理論

(1)感知運動階段(0-2歲):客體永久、延遲模仿、主動反應、問題解決。

(2)前運算階段(2-7歲):符號、泛靈論、自我中心、不可逆。

(3)具體運算階段(7-12歲):守恆、去中心、可逆。

(4)形式運算階段(12-15歲):抽象、推理、假設、反思。

61. 簡述維果茨基最近發展區理論基本觀點

(1)“文化—歷史”發展理論。心理發展的實質是在環境和教育的影響下,個體在低級心理機能的基礎上逐漸向高級心理機能轉化的過程;

(2)心理發展的實質是“內化說”。人的發展是個體通過內化情境中吸取知識,獲得發展;

(3)最近發展區。兒童有兩種發展水平:一是兒童現有的水平;二是可能達到的水平。這兩種水平之間的差異就是最近發展區。最近發展區是指一種兒童依靠自己來完成,但可在成人幫助下來完成的任務範圍。

62. 簡述情緒的分類

(1)依據主體與客體之間關係的不同,心理學家把人的基本情緒分為快樂、悲哀、憤怒、恐懼四種類型;

(2)依據情緒發生的強度、持續性和緊張度的不同,可以將情緒狀態劃分為心境、激情和應激等三種。心境是指人比較平靜而持久的情緒狀態,心境具有瀰漫性。激情是一種強烈的、爆發性的、為時短促的情緒狀態。應激是指人對某種意外的環境刺激所做出的適應性反應。

63. 簡述情感的分類

(1)道德感,關於人的言行是否符合一定的社會道德標準而產生的情感體驗;

(2)理智感,是人在智力活動中產生的情感體驗;

(3)美感,是人們根據審美標準來評價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以及文藝作品的時候產生。

64. 簡述情緒與情感的關係

(1)區別

從需要的角度看,情緒是原始的低級的態度體驗,與生理需要是否滿足相聯繫,是人和動物共有的;情感是後繼的、高級的態度體驗,與社會需要是否滿足相聯繫;

從發生的角度看,情緒可以由單純的對事物的感知覺直接引起,具有情境性和易變性;情感則由對事物複雜意義的理解所引起,具有穩定性和持久性;

從表達形式看,情緒體驗強度大,往往具有衝動性,並伴隨明顯的外部表現;情感則比較內隱、深沉。

(2)聯繫

情緒是情感的基礎,情感離不開情緒;

情緒離不開情感,是情感的具體表現。

65. 簡述情緒調節的方法

(1)教會學生形成適宜的情緒狀態;

(2)豐富學生的情緒體驗;

(3)引導學生正確看待問題;

(4)教會學生情緒調節的方法;

(5)通過實際鍛鍊提高學生的情緒調節能力。

66. 簡述人格的特徵

(1)人格的整體性

。人具有多種心理成分和特質,它們並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密切聯繫並整合成為一個有機整體;

(2)人格的穩定性。人格的穩定性是指個體的人格特徵具有跨時間和空間的一致性;

(3)人格的獨特性。人格的獨特性是指人與人之間的心理和行為是各不相同的;

(4)人格的社會性。人格是個體在社會化過程中形成的,是社會人特有的;

(5)人格的功能性。人格是一個人生活成敗、喜怒哀樂的根源。人格決定一個人的生活方式,有時甚至會決定一個人的命運。

67. 簡述氣質的類型

(1)膽汁質——膽汁質的人以精力旺盛、粗枝大葉、表裡如一、剛強、易感情用事為特徵;

(2)多血質——多血質的人以反應迅速、有朝氣、活潑好動、動作敏捷、情緒不穩定為特徵;

(3)抑鬱質——抑鬱質的人以敏銳、穩重、體驗深刻、外表溫柔、怯懦、孤獨、行動緩慢為特徵;

(4)粘液質——粘液質的人穩重,但靈活性不足;踏實,但有些死板;沉著冷靜,但缺乏生氣。

68. 簡述性格的結構

(1)性格的態度特徵;

(2)性格的意志特徵;

(3)性格的情緒特徵;

(4)性格的理智特徵。

69. 簡述性格與氣質的關係

(1)區別

氣質受先天因素影響大,並且變化比較難;性格的形成受社會和實踐的影響較大,因此變化比較容易和快些;

氣質是行為的動力特徵,與行為的內容無關,因此也無好壞之分;性格表現為個體與社會的關係,因而有好壞善惡之分。

(2)聯繫

氣質影響性格形成和發展的速度;

性格可以制約氣質的表現,也可以影響氣質的改變。

70. 簡述影響人格發展的因素

(1)遺傳與生理對人格的影響;

(2)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對人格的影響;

(3)家庭對人格形成的影響;

(4)學校教育對人格的影響;

(5)自我因素。

71. 弗洛伊德人格發展理論

弗洛伊德將人格發展分為五個時期:

(1)口唇期(出生-1歲左右),嬰兒本我從吃奶和吮吸等口腔刺激獲得滿足和快樂;

(2)肛門期(2-3歲之間),幼兒通過大小便排洩獲得滿足,得到快感;

(3)性器期(大約4歲左右),兒童進入生殖器期,喜歡撫弄自己的性器官從而獲得快樂和滿足;

(4)潛伏期(從7歲左右到青春期前),兒童性與攻擊的衝動開始進入潛伏期,對性不感興趣,也不再通過軀體部位兒獲得快感;

(5)生殖期(從青春期到整個成年期),由於性器官的成熟,個體由兒童期進入青春期,開始對異性產生興趣,在心理上逐漸有了與性別相關的職業計劃、婚姻理想等。

72. 簡述埃裡克森人格理論

埃裡克森認為,人格的發展貫穿於個體的一生。整個發展過程分為8個階段,具體如下:

(1)基本的信任感對基本的不信任感(0-1.5歲),該階段的發展任務是培養信任感;

(2)自主感對羞恥感與懷疑(2-3歲),該階段的發展任務是培養自主性;

(3)主動感、主體感對內疚感(4-5歲),該階段的發展任務是培養主動性;

(4)勤奮感對自卑感(6-11歲),該階段的發展任務是培養勤奮感;

(5)自我同一性對角色混亂(12-18歲),該階段的發展任務是培養自我同一性;

(6)親密感對孤獨感(成年早期18-30歲)

,該階段的發展任務是發展親密感,避免孤獨感;

(7)繁殖感對停滯感(成年中期30-60歲),該階段的發展任務是獲得充沛感,避免停滯感;

(8)完美無憾對悲觀絕望感(成年晚期60歲以後),該階段的發展任務是獲得完善感,避免絕望與沮喪。

73. 簡述心理健康的概念與標準

心理健康是一種良好的、持續的心理狀態和過程,表現為個體具有生命的活力,積極的內心體驗,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能夠有效地發揮個人身心的潛力以及作為社會一員的積極的社會功能。

(1)自我意識正確;

(2)人際關係協調;

(3)性別角色分化;

(4)社會適應良好;

(5)情緒積極穩定;

(6)人格結構完整。

74. 簡述心理輔導的原則

(1)面向全體學生原則;

(2)預防與發展相結合原則;

(3)尊重與理解學生原則;

(4)學生主體性原則;

(5)個別化對待原則;

(6)整體性發展原則。

75. 簡述心理輔導的方法

(1)行為改變的基本方法,有強化法、代幣獎勵法、行為塑造法、示範法、消退法、處罰法、自我控制法等;

(2)行為演練的基本方法,有全身鬆弛訓練、系統脫敏法、肯定性訓練;

(3)改善學生認知的方法,有理性-情緒療法、認知療法、來訪者中心療法、團體輔導的方法。

76. 簡述品德的心理結構

(1)道德認知;

(2)道德情感;

(3)道德意志;

(4)道德行為。

77. 簡述皮亞傑兒童道德發展階段理論

(1)自我中心階段(2-5歲),皮亞傑認為兒童在5歲以前還是“無律期”,顧不得人我關係,而是以“自我中心”來考慮問題;

(2)權威階段(5-8歲),也稱作“他律期”。該時期的兒童服從外部規則,接受權威指定的規範,把人們規定的準則看作是固定的、不可變更的,而且只根據行為後果來判斷對錯;

(3)可逆性階段(8-10歲),兒童已不把準則看成是不可改變的,而把它看作是同伴間共同約定的;

(4)公正階段(10-12歲),兒童開始傾向於主持公正、平等。公正的獎懲不能是千篇一律的,應根據個人的具體情況進行。

78. 簡述柯爾伯格的道德發展階段理論

柯爾伯格提出了三水平六階段的道德發展階段論。分別是:

(1)前習俗水平

第一階段:懲罰服從取向階段;

第二階段:相對功利取向階段。

(2)習俗水平

第三階段:尋求認可取向階段;

第四階段:遵守法規取向階段。

(3)後習俗水平

第五階段:社會契約取向階段;

第六階段:普遍倫理取向階段。

79. 影響品德發展的因素

(1)外部條件:家庭教養方式、社會風氣、同伴群體。

(2)內部條件:認知失調、態度定勢、道德認知。

80. 良好品德的培養

(1)有效的說服;

(2)樹立良好的榜樣;

(3)利用群體約定;

(4)價值辨析;

(5)給予適當的獎勵與懲罰。

81. 簡述德育的內容

(1)愛國主義教養;

(2)理想教育;

(3)集體教育;

(4)勞動教育;

(5)人道主義與社會公德教育;

(6)自覺自律教育;

(7)民主與法制觀念教育;

(8)科學世界觀與人生觀教育。

82. 簡述德育過程的基本規律

(1)德育過程是對學生知、情、意、行的培養與提高過程;

(2)德育過程是一個促進學生思想內部矛盾鬥爭的發展過程,是教育與自我教育相結合的過程;

(3)德育過程是組織學生的活動和交往,統一多方面教育影響的過程;

(4)德育過程是長期反覆不斷提高的過程。

83. 德育原則

(1)方向性原則;

(2)疏導性原則;

(3)知行統一原則;

(4)尊重信任學生與嚴格要求學生相結合的原則;

(5)教育的一致性和連貫性原則;

(6)因材施教的原則;

(7)集體教育與個別教育相結合原則;

(8)發揮積極因素和克服消極因素相結合原則。

84. 簡述德育的途徑

(1)政治課與其它學科教學;

(2)課外和校外活動;

(3)社會實踐活動;

(4)團隊活動與集會活動;

(5)班主任工作。

85. 簡述德育的方法

(1)說服教育法;

(2)榜樣示範法;

(3)指導實踐法;

(4)情感陶冶法;

(5)品德評價法。

86. 簡述班集體形成的標誌

(1)有共同的奮鬥目標;

(2)有力的領導集體;

(3)健全的規章制度;

(4)健康的輿論和良好的班風。

87. 簡述班級發展過程

(1)初建期的鬆散群體階段;

(2)形成期的合作群體階段;

(3)成熟期的集體階段。

88. 課堂管理的基本原則

(1)重視課堂管理本身的教育功能;

(2)突出學生的主體發展;

(3)堅持面向全體學生;

(4)重視學習活動的過程管理。

89. 簡述影響課堂管理的基本因素

(1)教師的領導風格;

(2)班級規模;

(3)班級性質;

(4)對教師的期望。

90. 簡述課堂問題行為產生的主要原因

(1)學校和教師方面的原因;

(2)學生的身心因素;

(3)環境的因素。

91. 簡述課堂問題行為的矯正和處置策略

(1)制定適宜的教學計劃;

(2)幫助學生調整學習的認知結構;

(3)給予精確而嚴格的指導;

(4)建立良好的教學秩序;

(5)行為矯正與心理輔導;

(6)協調同伴關係;

(7)與家長合作。

92. 簡述課堂紀律的類型

(1)教師促成的紀律;

(2)集體促成的紀律;

(3)任務促成的紀律;

(4)自我促成的紀律。

93. 簡述班主任的地位和作用

(1)班主任是班級建設的設計者;

(2)班主任是班級組織的領導者;

(3)班主任是協調班級人際關係的主導者。

94. 簡述班主任的素質要求

(1)思想道德素質;

(2)專業素質;

(3)身心素質。

95. 班主任的工作內容

(1)建立健全班級組織;

(2)全班學生的全面教育引導工作;

(3)班級日常管理工作;

(4)組織引導班級活動的開展。

96. 簡述教師成長的階段及特點

(1)準備期。是指教師從事教育工作以前的階段,是接受教育和學習的階段;

(2)適應期。是教師走上工作崗位,由沒有實踐體驗到初步適應教育教學工作,具備最基本、最起碼的教育教學能力和其他素質的階段;

(3)發展期。發展期是教師在初步適應教育教學工作後,繼續在教育教學實踐中鍛鍊自己的教育教學能力和素質,使之達到熟練的程度和時期;

(4)創造期。是教師開始由固定的、常規的、自動化的工作進入到開始探索和創新的時期,是形成自己的獨到見解和教學風格的時期。

97. 簡述強迫症及其矯正方法

強迫症包括強迫觀念和強迫行為,強迫觀念指當事人身不由己地思考他不想考慮的事情,強迫行為當事人反覆去做他不希望執行的動作。

主要表現為:

(1)強迫性計數;

(2)強迫性洗手;

(3)強迫性自我檢查;

(4)刻板的儀式性動作或其他強迫行為。

(2)行為治療,如暴露與阻止反應,主要用於控制當事人的刻板行為;

(3)建立支持性環境;

(4)森田療法,強調放棄對強迫行為做無用控制的意圖,而採取“忍受痛苦,順其自然”的態度。

98. 課外活動的特點與意義

(1)課外活動的特點:參與的自願性、自主性;內容的靈活性、綜合性;過程的開放性、實踐性。

(2)課外活動的意義: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促進學生社會化;促使學生在社會化過程中個性化;課外活動給學習生活增添了樂趣;課外活動在發揮學生特長方面也有重要作用。

99. 家庭協調的常用方式

(1)家訪;

(2)班級家長會;

(3)家長學校;

(4)家長沙龍與家長委員會;

(5)班級網絡。

100. 班集體的建設策略

(1)班級目標建設;

(2)班級組織建設;

(3)形成正確的集體輿論;

(4)關注班級中的非正式群體。

101. 專家型教師在素質結構方面表現出的特點

(1)高尚的師德;

(2)科學的教育理念;

(3)專業知識和專業能力;

(4)勇於創新,具有一定的創造性。

102. 一堂好課的基本標準

(1)目的明確:一是目標制定得當,符合課程標準的要求及學生的實際;二是課堂上的一切教學活動都應該圍繞教學目的來進行。

(2)內容正確:保證教學內容的科學性和思想性。

(3)方法得當:教師根據教學任務、內容和學生的特點選擇較佳的方法進行教學,力求使教學取得較好的效果。

(4)結構合理:課的進程次序分明、有條不紊,課的進行緊湊,不同任務變換時過渡自然,課堂秩序良好。

(5)語言藝術:講普通話、清楚、抑揚頓挫等。

(6)氣氛熱烈:教師注意因材施教,使每個學生都能積極地動腦、動手、動口,課堂內充滿民主的氣氛,形成生動活潑的教學局面。

(7)板書有序:形式上字跡規範、清楚、位置適宜;內容上重點突出,條理。

(8)態度從容:充滿自信、適當應用肢體語言。

103.學校美育的基本任務:

學校美育的基本任務是,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點,提高審美能力,培養審美情趣,在掌握有關美的知識的基礎上發展表現美和創造美的能力。

具體來講,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點,提高審美能力;

(2)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激發他們對美的熱愛和追求;

(3)發展學生表現美和創造美的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