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口期兩年一次,疫情下的火星登陸計劃,歐洲推遲,中國選擇繼續

窗口期兩年一次,疫情下的火星登陸計劃,歐洲推遲,中國選擇繼續

大數據文摘出品


從澳洲大火到蝗蟲災害,再到現在席捲全球的新冠疫情,對許多人來說,2020年都是極不平凡的一年。


對於中國航天的火星探測項目團隊來說,更是如此。


中國的首次火星登陸計劃是今年最受關注的太空任務之一。2011年,中國國家航天局就嘗試向火星發射探測器“螢火一號”,但是由於當時技術條件有限,螢火一號選擇搭俄羅斯的便車,跟著俄羅斯的福波斯·土壤號(Phobos-Ground)項目一起發射。


不幸的是,俄羅斯的天頂-2SB(Zenit)火箭在發射後,首次變軌成功,但第二次變軌失敗

,最終整個螢火一號連同俄羅斯的衛星一同焚燬在了大氣層。


今年的“螢火二號”是時隔9年中國第二次火星探測嘗試,而且要用自己的火箭,還要實現軟著陸。9年前的火星探測團隊中,有的人已經離開了,但是有的留下的人,為這一天等了將近9年


今年國際上計劃探測火星的還有三個項目,NASA計劃發射一個名為“Perseverance”的火星探測器,阿聯酋空間站計劃發射一個名為“Hope”的火星探測器。歐洲和俄羅斯航天局今年也計劃向火星發射一個探測器,但在週四宣佈發射將推遲兩年,以便他們能夠完成重要的測試,Nature報道稱,推遲的部分原因是由於冠狀病毒


歐洲-俄羅斯的ExoMars探測器計劃推遲兩年


Rosalind Franklin探測器將是歐洲第一個火星探測器,原計劃將在7月份發射,並將在2021年3月到達火星地表,但是上週四宣佈任務將推遲到2022年啟動。


歐洲航天局局長Jan Wörner在3月12日的新聞發佈會上告訴記者:“儘管我們已經接近發射準備狀態,但我們不能走捷徑。”他說,“這是一個非常艱難的決定,但我確信這是正確的。”


窗口期兩年一次,疫情下的火星登陸計劃,歐洲推遲,中國選擇繼續


這項任務的總體目標是確定火星是否曾經孕育過生命ーー它將尋找可能表明生物活動的化學物質,而推遲的原因包括航天器的軟件存在問題,以及在著陸過程中使用的主降落傘尚未成功測試。


與此同時,航天機構也將冠狀病毒的流行作為推遲的一個原因


截止到今日,全球感染新冠病毒的確診人數已超過17萬,歐洲主要國家無一倖免,意大利、法國、德國等都進入到了疫情的爆發期,俄羅斯宇航局總幹事德米特里•羅戈津(Dmitry Rogozin)在一份聲明中表示,歐洲的疫情狀況“使我們的專家幾乎沒有前往合作的可能”。


由於火星登陸窗口26個月一次,歐洲和俄羅斯的火星探測任務已經推遲到了2022年8月至10月之間發射升空,探測器將在2023年4月至7月間著陸。


中國團隊也受到疫情影響,但發射計劃不變


中國火星探測任務計劃在今年7月發射火星探測器,預計經過10個月的飛行,2021 年到達火星,著陸火星表面並進行巡視探測。


火星探測方式主要包括“繞”、“落”“、巡”三種,值得注意的是,一般各國在進行任務時會選擇將三個步驟分2到3次逐步完成,而中國計劃一次完成這三個任務


儘管官方宣佈了登陸計劃不會推遲,但是登錄任務或多或少還是受到了疫情的影響。


據Nature報道,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主任王馳稱,疫情的爆發已經影響了他的團隊的工作方式,但是還沒有造成延誤。


幾天前,研究小組不得不將人造衛星的六個有效載荷從北京運到上海,在那裡進行組裝。為了避免團隊成員在飛機或高鐵上被感染的風險,3個人駕駛一輛汽車運送6個有效載荷,路上開了超過12個小時。


為了避免員工之間的身體接觸,安全委員會也引入了一項靈活的工作政策,允許研究人員和工程師只能在上午或下午到辦公室工作半,其他基礎科學家可以在家工作。


王馳還透露,在全中國有20多個研究小組的大約70名科學家參與了探測器的開發研究,而為了確保在冠狀病毒爆發期間保持團隊之間的溝通,主要通過虛擬會議進行技術評估。


並且由於疫情的影響,與嫦娥四號發射時有100多名受邀嘉賓不同,這次發射不會邀請任何任務之外的人員參觀,但是如果足夠幸運的話,在文昌發射中心附近,也能看到火箭升空。


窗口期兩年一次,疫情下的火星登陸計劃,歐洲推遲,中國選擇繼續


正是由於火星探測只能在26個月一次的窗口期進行,有能力探測的國家都格外珍惜每一次的發射機會,美國幾乎在每次窗口期都會發射探測器。但是今年各國的航天工作或多或少都受到了疫情的影響,歐洲推遲了計劃,NASA目前也有兩名工作人員確診感染了新冠病毒。


希望今年中國的火星發射任務能夠一舉成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