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明園“順木天”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


圓明園“順木天”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

我們接著聊圓明園,本文說的圓明園中一處最體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唸的景點“順木天”。

順木天位於紫碧山房果蔬圃的東南,是一座八方二十四柱高臺大亭,東西南北四面皆設臺階,周圍環以清溪,東西各架一座石平橋,外簷懸乾隆帝御書“順木天”三字匾。從這些描述中,我大致有一個形象,它應該和頤和園中十七孔橋東頭的廓如亭很相像,大家可以去頤和園看一看,也可以參考我寫的《遊頤和園:空闊澄明的郭如亭》。

為什麼這個景區是最能體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呢?這要從“順木天”的出處和本意說起。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大文豪柳宗元在《種樹郭橐駝傳》中講了種樹能手郭橐駝的故事。郭橐駝的本名叫什麼,大家都不記得了,因為他從小就得了佝僂病,身體捲曲,背部隆起,就像駱駝一樣,人們就給你起了個外號叫“郭橐駝”,時間久了,他自己連真名也忘了。

人有古怪相貌,必有出奇本領。這郭橐駝就有一門神技,那就是栽樹。只要是他栽的樹,必定枝繁葉茂。就算別人丟棄的快要死了的樹,到他手裡都能起死回生,茁壯成長。而且他的樹移到別的地方去,根據就沒有水土不服的情況。最厲害的,還是他種的果樹,不僅長得好,結的果實還又大又好。人們就紛紛來請他種樹,觀察學習他種樹的方法,他也不保留地給前來請教的人請解,可大家就是達不到他的水平。於是,就有人向他請教這其中的奧秘。

郭橐駝也像“賣油翁”說得“無他,但手熟爾”一樣,說了一句很簡單又很有哲理的話:“順木之天,以致其性。”意思是順應樹木自然生長的規律,使它按照自己的本性生長,不去過分地關注和干涉。

乾隆不僅建了這個景,寫了這個匾,他還在《學圃雜興五首》中寫道:“順木為政方,佐谷祈年懷。”這一切,無非是告誡自己和子孫,植樹如此,治國相通。要順應天時、民意,不能“好煩其令”,就是要讓百姓幸福、國家長治久安,就不要根據自己的喜怒哀樂經常地變換命令,隨便地瞎折騰。

柳宗元是唐代的官吏,乾隆是清代的帝王,他們雖地位不同,但都是站在朝廷和官府的角度,從治理國家,讓人民過上幸福生活來說的。其實,對於人類與自然的和諧共生來講又何嘗不是如此呢,我們目前宅在家裡不就是沒有遵從這一點的結果嗎?痛定思痛,是該好好總結一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