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投資人說 丁潤強:聊一聊,2020科技投資走向

【導語】2020年是全球5G元年,5G的落地勢必會帶動物聯網的興起,同時一定會給上游產業鏈科技投資帶來很多機會。新冠疫情的爆發衝擊全球經濟,站在這樣一個時間節點,如何把握全球科技的發展機遇、尋找投資機會、建立新的投資策略?



● 本期由優投空間、優投學院、網易財經、京東智聯雲濟南創新中心、京東智聯雲創新空間(懷化)等聯合舉辦的線上"投資人說"公益直播。

● 專門邀請了國科嘉和基金執行董事丁潤強先生,在3月16日下午16:00—17:00,進行了線上直播課程,主題為:“聊一聊,2020科技投資走向”,為學員進行分享並在線答疑解惑,受到一致好評。

● 本文整理了丁潤強老師的部分分享精華,瞭解詳細內容,推薦收看完整回放。


導師介紹


【優投空間 | 回顧】投資人說 丁潤強:聊一聊,2020科技投資走向

丁潤強

國科嘉和基金執行董事

丁潤強先生2015年加入國科嘉和基金,先後擔任投資總監、副總裁、執行董事,主要專注在以硬件和智能等高科技細分領域的一線投資,同時負責中科院各研究所的科研成果轉移轉化對接工作。丁潤強先生擁有北京郵電大學學士學位,以及清華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MIT)的碩士學位。在加入國科嘉和之前,丁潤強先生曾就職于貝爾實驗室和美國國家儀器,有十幾年在前沿科技領域的技術研究、產品開發、市場拓展和企業運營的經驗。


丁潤強先生在國科嘉和主導投資了博鷹通航、天儀研究院、鈦米機器人、行易道、中科飛測、中科海鈉、航星光網、蘇納光電、慧拓智能、中科新微特、上線了、Precision Robotics、國科量子、億兆互聯等企業。


01

疫情帶來的影響


早在2018年底,市場已開始喊“資本寒冬”,創業者和投資人們探討資本話題時,都在強調“活下去”。

2019年中國創投市場融資數量與金額全面暴跌,基本回到五年之前。

據烯牛數據統計,2019年國內創投市場共計披露7,405起投融資事件,較2018年減少31.41%,披露的融資金額共計5,650億元,較2018年減少60.30%。國內創投市場融資數量降至 2014年水平,披露的融資金額也到達近五年最低點。

2019年最受創投市場關注的領域主要有企業服務、醫療健康、傳統行業、先進製造、文娛傳媒、教育、消費等,這些跑道彰顯了抗週期特點,。

2019年傳統行業披露的融資數量逆勢上漲,實體經濟在寒冬中更受資本青睞,其他各主要領域的融資數量均出現不同幅度的下降,創投市場脫虛向實趨勢明顯。從金額上看,醫療與生活服務領域鉅額融資頻發,帶動領域內融資總額上漲,而其他領域披露融資金額普遍下降。


【優投空間 | 回顧】投資人說 丁潤強:聊一聊,2020科技投資走向


2020年中國股權投資市場預測:不容樂觀

2019年整體投資市場會有一種全面遇冷的感覺,從投資機構自身募資角度來看,無論是完成募資發起的新基金數量還是總的募資規模與2018年相比,是斷崖式暴跌。


2019年股權投資基金行業呈現幾個特徵:

1、基金募資難,新募基金數量和金額雙雙下降。

2、PE機構募資總額佔比約80%,早期和VC機構募資下滑嚴重。

3、人民幣基金LP中,國資滲透率超7成。


募資艱難的直接結果就是投資機構也沒錢了,創業企業完成融資的難度也就大大提高,週期不得不延長。2020年我們看到在政策上有一些利好,但新冠疫情蔓延全球,加上原油價格猛降、全球股市震盪等多起黑天鵝事件,加劇了創投行業的困難趨勢,機構募資進程直接受影響,預計投資速度會進一步放緩,投資策略更加趨向謹慎……


在今年1月底2月初的一份行業調查報告中,過半的母基金機構都認為2020年是中國股權投資行業(含母基金、早期基金、 VC和PE)最困難的一年。

中國進入後疫情階段,防控境外輸入病例,轉向全面復工復產


新冠疫情已進入後疫情階段,目前國內多個省份病例清零,北上廣深這樣的大城市也將工作重點放在嚴格防控病毒的境外輸入,各個省市轉向全面復工復產,據官方數據,全國除湖北以外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平均開工率已超95%,企業人員平均復崗率約為80%;中小企業開工率已達到60%左右。一批重大項目正加速開工,5G網絡、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提速,公共衛生、應急物資保障等領域投資也在加快“補短板”。


疫情海外蔓延超預期,影響全球產業鏈

2018年日韓意三國的經濟體量合計約佔全球經濟的7.5%,對外商品貿易額約佔全球的9.3%。日韓對中國經濟影響更為顯著,日韓目前是中國最大的進口來源地,中從日韓兩國的商品進口約佔總進口額的20%,對其出口也可佔到我國總出口額的10%。


海外的疫情持續,勢必會對全球各行各業的行業鏈、供應鏈產生大的影響,對於國內,也會造成之前沒有預估到的影響程度,比如半導體、材料、器件等電子領域,就會受到海外工廠因疫情影響導致產能嚴重不足。

經濟戰“疫”,對經濟影響幾何?

當前,疫情正在全球加速擴散,為防範疫情,不排除今後更多國家會“封城”“封國”,這將對世界經濟造成更大打擊。中國對新冠疫情的逆週期調節更及時而且更加強有力,我們不僅要做好防控疫情的工作,同時要在危機中尋找機會,“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還要抓住疫情背景下催生的新業態新模式。


具體分析疫情給需求側帶來的影響

1、從進出口看,新冠疫情對進出口的影響喜憂參半,總體上對出口的影響超過進口,對服務貿易的影響或超過貨物貿易。

2、疫情拖累一季度出口。新冠疫情雪上加霜會進一步拖累一季度出口,其中對食品、玩具等出口影響更大。


從2003年非典對進出口影響看,WHO將廣東、北京等十個省市列為疫區,對出口的影響超過了進口。但當時中國剛剛入世兩年,中國進出口貿易依然保持超過30%的增速。


此次疫情出口影響最大是湖北,但湖北不是出口的大省,2019年從全國來看,湖北佔總出口不到1.5%, 而廣東則超過25%。疫情對中國出口有影響但是總體影響可控。主要是2019年受中美貿易摩擦影響出口基數本來就不高,2019年受中美貿易摩擦和外需疲弱影響,中國出口增長0.5%,對美出口下降12.5%。


因此,與2003年非典導致廣東、北京等十大省市被劃為疫區來相比,出口形勢總體可控,但各國對來自中國的人員物資可能增加檢測,增加時間而影響出口,但伴隨疫情轉好出口將會加速回升。現在疫情已經發展成全球性的態勢,我們可以看到一些關鍵的防控物資各國都很短缺,因此在滿足國內需求之外,這些細分領域的出口會有明顯的變化。

3、全年進口將會增加。儘管疫情一季度會抑制出口,但是全年反而會拉動進口的增長。


• 一是中美剛剛簽署貿易協定,今明兩年中國將從美國增加進口1000億美元的農產品、食品等產品。


• 二是由於疫情影響需要大量進口藥品等醫療用品等各種產品。


• 三是今年下半年如果能照常舉辦進口博覽會,這也會增加進口產品數量。


• 四是跨境貿易也會增加進口貨物的數量。跨境電商有望超過10萬億。

4、疫情直接抑制消費。從需求側三駕馬車來看,2019年消費、投資和出口三駕馬車分別貢獻了中國經濟增長的57%、32%和11%。進出口對GDP的貢獻率來看,無論如何佔比也是最小的馬車,而消費則是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主力。


疫情讓大家深居簡出,直接抑制了消費,一季度的消費大幅消減,而主要依靠春節盈利的餐飲業更是備受打擊,受到最直接影響的服務業還包括旅遊、電影票房等。此外,從2003年非典來看,備受打擊的還包括房地產銷售、汽車業、珠寶業等。


雖然在疫情控制住以後消費會出現報復性反彈,但並不能覆蓋和彌補春節消費。而疫情也迫使很多人網上購物,有些企業員工在家辦公,這將催生新的業態以及新的消費模式和商業模式。

疫情會推遲投資,但抑制不了投資。

5.疫情對消費和出口的影響也會波及投資。受到疫情預期影響,一些投資會推遲或舉棋不定,但是原定的投資不會因為疫情而取消,形勢好轉就會加速推進來完成投資。


尤其由於抗擊疫情的需要,一些醫療基礎設施投資建設反而在提速,而為加強公共安全,基礎設施建設會持續加強,財政等金融支持資金也會更加迅速到位,拉動投資。而包括5G在全國地級市建設儘管推遲但是會全面鋪開,而逆週期調節也會加大投資力度。


02

科技和新基建帶來的變化和機會


疫情會有助於數字經濟發展,拉動中國經濟轉型升級,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 一是拉動醫療產品的供給,加強醫療系統的改革, 增加供給提高效率。不僅包括戰疫所需醫療用品等生產,還包括一些醫療設備、檢測試劑、中西醫藥品的研發和生產。

• 二是數字產品供應和電子產品的供應會增加,隔離期間,人們的很多生活和工作方式轉變到線上,居家學習、辦公和休閒帶動網上教育、網上辦公和網上休閒供給增加。

• 三是與電子商務和網絡消費相對應的現代物流 、現代配送的供給增加。

• 四是電信基礎設施建設增加,隨著人們對精神生活追求的日益增長,在線內容的供給和需求也會進一步增加,2020年是5G網絡建設的關鍵年份,相信遍及全國地級市的5G網絡會伴隨疫情結束而迅速推開。

• 五是進一步促進智能製造產業,更多利用科技而非勞動密集性的企業更有機會受益,自動化程度高的製造業,甚至黑燈工廠、無人工廠不受疫情影響,因為疫情將迫使中國製造加速向中國智造轉變。


• 六是疫情催生新產品形態、新產業結構、新商業模式。伴隨中國全面步入小康社會和00後步入消費主流, 適合新消費、新常態的新供給層出不窮,由此會帶來新的商業模式,因此數字經濟的發展也會突飛猛進。

可以預見,中國經濟更綠色、更高質量、更高科技含量、更快轉型的時代將加速到來。


這段時間,大家談論的很熱的一個話題就是“新基建”,源自一位學者的觀點,這樣一個具有時代烙印的新基建,本質上是科技和資本的深度結合。相對比於傳統基建,新基建所設計的領域裡,背後都是通過科技創新來驅動的。


5G帶來的變化和機會

5G裡面包含的內容其實很多,從5G基站、設備商到5G終端,再到5G應用,涉及到方面很廣。5G不僅僅是滿足人跟人之間的交流,更多的是人跟物、物跟物之間的鏈接。


從創投機構的角度來看,5G領域的投資或者創業機會,更會關注兩頭:一個就是5G的核心電子器件和產業鏈、供應鏈的機會,另一個就是隨著基礎設施建設好之後,與5G相關的應用。

1、大數據和AI落地應用

數據已成為科技創新發展最重要的生產資料


• 行業數據集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 數據的質量要求,會推進數據服務產業快速發展,特別是針對特定細分行業的數據集建設、清洗、標註等

場景

• 安防、金融、醫療健康、商業始終是主要的垂直領域

• 政府應用和公共服務:提高覆蓋、效率和響應速度

• 醫療衛生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 教育的“自適應”和“智適應”

• 網絡安全

• 企業內部流程、質檢

• ……


2、智能製造


IoT、AI、機器人、自動化檢測裝備、工業互聯網會持續在傳統生產製造企業中


• 提升和擺脫人工生產的邊界

• 降低和避免人工生產的誤差

• 貫通和優化產品設計、生產和製造工業、物流倉儲、售後反饋……的環節

3、無人系統—公共服務、基礎設施、交通出行

服務機器人和無人系統,能否在真實的剛需場景落地,會是分水嶺,明顯拉大競爭分位 。疫情防控的背後,會加速無人系統在醫療、基礎設施、 能源等領域的落地。


4、醫療衛生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作為發展中國家,我國研發投入佔GDP的比超過2%,醫療投入佔比也在快速攀升。全面步入小康社會後健康更成為剛需,提升對醫療供給高質量需求。我們相信醫療衛生治理體系的改革會大力度的投入。


一方面會體現在醫療資源的有效增加和高質量供給,通過新的信息化技術和互聯網加強醫療衛生基礎教育,防患於未然。


另一方面,通過新的技術輔助建立對公共衛生事業的迅速反應機制和能力,推進醫療衛生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5、“線上”科技

今年很大的一個改變,可以看到以下“全面線上”帶來的變化,無論是消費、娛樂、還是教育和辦公,過去的這幾個月,真正讓全國的老百姓無死角的感受到了“線上”的勢不可擋。


除了業務模式的替代和更迭,這個趨勢的背後,還有線上科技的機會和力量。比如說:“線上教育”對“傳統教育”的加速替代、“線上辦公“對“傳統辦公”的加速替代、“新型醫療”對“傳統醫療”的的加速替代、“現代化治理”對”傳統治理“的加速替代……


03

理性看待科技創業和投資


投資需要面臨很多的問題,這些問題不光是擺在投資人面前,同樣也擺在創業者面前,我們的創新點本身是不是存在各種各樣的泡沫?

技術泡沫


• 通常技術都會涉及多種行業的多種學科,交叉應用型學科,學術關聯性很高,科研到產品到商品仍有較長的路。

商業泡沫


• 技術為商業服務,科技企業要真正服務客戶、解決用戶需求、創造商業價值。

資本泡沫


• 資本加速了產業發展,但資本太多、概念太多,創業者不夠用。

• 而真正有場景、有產品、有數據的團隊少之又少。

估值泡沫


• 估值與收入不匹配,一二級市場估值倒掛。

從科技創新到產業化和商業化,有很長的路要走。


看的準技術、選的對方向、挑的好團隊、生態要素齊全、才能資本到位。

疫情期間,企業如何求生紓困

一、現金流

“利潤是營養、現金流是血液”,企業一定要保持對現金流變動的高度關注, 控制所有非必須的現金支出,儘量避免重資產投資和盲目投資,保持持續融資狀態到資金到賬,做到手裡有錢,心裡不慌。

二、成本和費用

梳理成本結構,把佔比高的項目依次梳理,警惕因物流交付成本升高、交付週期變成所帶來的不利影響;梳理費用結構,把佔比高的項目依次梳理能砍掉的費用砍掉;團隊的擴張計劃可以審時度勢的暫緩,夠用就行。

三、結合當前形勢調整公司業務

結合公司現有業務,提高線上化收入比例,提高業務的IP化能力,儘快創新業務模式,練好內功,積蓄力量,找好新的突破點,在疫情中就能生存發展,疫情過後更可能突飛猛進。

四、以“人”為本

持續關注員工的身體和身心健康,做好疫情防控期間的各項預案,關懷員工福祉的企業更容易在內部形成合力,為企業未來的發展壯大打下堅實基礎。


04

Q&A環節

學員:2020年,疫情影響了融資週期,您建議,天使階段的融資和A輪的融資,分別需要提前多長時間做融資的準備,才會比較安全?

丁老師:天使階段的融資和A輪的融資所處的環境不太一樣。天使階段往往看的是團隊、BP或是基本的技術路線、產品雛形或業務模型。2019年天使階段還是比較容易融到錢,因為融資規模比較小,因此速度也比較快。已經具有一定營收規模的企業,融資的速度也還可以。


在面對疫情我們還是提醒企業,要關注現金流的情況和財務的安全閥,如果賬上的資金可以支撐一年甚至18個月,那麼還是相對健康的,如果只剩下6個月甚至更短了,那麼就很危險了。結合2018/2019年的真實情況,我們是建議企業要提前9個月開始準備融資。

學員:通常每年,您的機構會投資多少個項目?2020年大概計劃投資多少個項目?除了在行業上聚焦,在區域上有所側重嗎?北京項目和外地項目大概跟別佔比多少呢?

丁老師:按大行業劃分,2/3的資金,是投資在泛電子信息領域,包括基礎的元器件、集成電路、製造裝備和高端應用這些都是跟硬件相關的,軟件像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行業落地、信息安全,還有工業物聯網、新能源等。

另外1/3是佈局在生命科學和大健康相關的領域。總體來說每年大概會投10-20個項目。從項目上來講,沒有明顯的地域分割和限制,主要還是看行業的性質和產業聚集。

學員:現在好多機構的項目投資週期都變長了,國科嘉和目前項目投資有什麼變化沒?

丁老師:是有一定的變化的。因為我們也會受限於一些行業的盡調情況,週期會比過去稍微有一點延長,像高管訪談、盡調一些事宜受疫情影響做起來會比較麻煩,但初期看項目的過程是不受影響的,同區域內的可以約定見面,其他地域的可以進行視頻交談。


關於優投空間

優投空間是總部位於北京的投資創業服務機構,採取“空間+服務+投資”的模式,為早期創業項目提供創業服務,優秀的項目提供種子投資和天使投資,線下定期舉行優投創業營系列活動和創業大賽。同時優投有自己的眾創空間-“優投空間”。

其中優投空間(IMOMA),面積近3000平,集開放辦公區、獨立辦公室、會議區、展示區、咖啡區、戶外休閒區為一體,是創業企業的孵化和加速空間。目前還有少量工位可以進駐。工位每個每月800元;

另一個空間優投空間(東昇國際科學園)位於奧林匹克公園北園北,為低密度的科技園區。正在正接受項目預定:開放工位每個每月1300元,獨立空間每個工位每月1500元。入駐:010-57958588,郵箱:[email protected]


優投空間創始人:代瑞紅

代瑞紅博士,服務於大量早期創業項目,併為優秀項目提供“空間+服務+投資+學院”的系統服務,參與投資近多個天使項目。如知呱呱、光合旅程、臻和科技、匯創宜、奶牛媽媽等。是中國創翼創業創新大賽評委、中國創新創業大賽評委,知名創業導師。同時也是知識分享平臺“在行”的創投專家。如果項目想一對一進行打磨和輔導,或者瞭解投資相關知識,可以通過“在行”預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