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我們的世界,還沒準備好容納那麼多稀奇古怪的事情

“我們都是被未知所奴役著,直到我們終於看清、看透了所有事物的那一天。只是,不知道那一天到底還有多遠。--高銘”


在全國萬眾一心,打響對新冠肺炎的抗疫戰爭之際,我忽然想起前段時間看過的一個小故事。故事說的是一個精神病患者對細菌懷有深深的恐懼,他認為真正統治世界的是細菌,人類只不過是細菌的奴隸而已。

細菌在幾十億年前就已經存在,在漫長的時間裡,已經進化並形成了超出我們理解範圍的文明。細菌繁衍的方式是自我複製,比其它生物簡單多了。而多細胞生物所謂的進化其實是退化!變脆弱了,變複雜了,變得挑剔環境了。

細菌製造出多胞動物來,是為了給它們提供必要的養分,而人類或其它生物的文明,它們毫不關心,只要不威脅它們的存在。一旦細菌感覺到威脅,就會發動戰爭,用屬於它們的方式殺了我們,就像恐龍的滅絕一樣。

當然,這只是一個精神病患者妄想的結果,你要真相信這些,那離進精神病院也不遠了。至少從目前的認知水平來說,這是毫無道理的。

這是高銘所著的《天才在左 瘋子在右》中的一個小故事,他耗時4年深入醫院精神科等神秘機構,以訪談形式記錄了生活在社會另一個角落的人群(精神病患者、心理障礙者等邊緣人)的所思所想。

因為我們的世界,還沒準備好容納那麼多稀奇古怪的事情


說到精神病人,你腦海裡首先浮現的是什麼?是竭斯底裡的叫喊,是千奇百怪的妄想,還是一具沒有靈魂的軀殼。

天才和瘋子只有一線之隔。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說過:“將超級聰明的頭腦和精神錯亂的性格集於一身,我們就得到可能誕生出高效天才的條件。”。

本書中訪談的大多是所思所想超出當前認知水平,無法得到合理解釋而產生精神障礙的人。對話的內容涉及到生理學、心理學、佛學、宗教、量子物理、符號學以及瑪雅文明和預言等眾多領域。表現出精神病患看待世界的角度和對生命提出的深刻觀點。

下面我從不同的角度看世界探尋生命的意義刻骨銘心的愛情

三個方面來講述來自於這一特殊人群,或有趣、或感人的故事。為了便於閱讀,我將自己的觀點加粗顯示。

一、不同的角度看世界

1、超級進化論

這是個有趣的說法:人類從胚胎開始在300多天裡微縮了上億年的進化過程。出生後仍然處於超級進化階段,而進化的環境就是人類創造的社會環境。得到進化的主要是大腦,身體其它器官和功能退化就無所謂了。

最開始我們是個單細胞,然後變成多細胞形式,再然後又是像魚一樣的東西,接下來又是爬蟲的樣子,沒多久又變成哺乳動物的大致外形,那時候還有尾巴。最後尾巴和體毛在子宮裡面退化掉,人形就出來了。

而且我們是競爭動物,從開始就和母體在鬥爭。胎兒就是個寄生體,吸取母體營養,寄生在母體內。母體會產生排斥,試圖殺死這個巨大的寄生體。胎兒會釋放出一種化學物質,保證自己的存活,但會造成媽媽的厭食、嘔吐等反應。

幾個月後,母體的免疫系統就認為胎兒是身體的器官,開始源源不斷地輸送養分,小東西就勝利了!而在最初的免疫鬥爭中失敗的胎兒就流產了,這是優勝劣汰的結果。

患者認為人類出生後就處於同種競爭的狀態,周圍的競爭對象都有聰明的大腦,因此大腦的進化就佔主要地位,有優質的大腦就可以藐視其它生物,其它身體器官就不重要了,甚至可有可無。

人類用自己若干年來進化得到的聰明大腦,與其它所謂的低等動物區分開來。在科技日趨發達和物質豐富的今天,其它身體機能卻有退化的風險。若干年後的人類,會變成什麼樣子呢?

2、鬆散生命

她認為螞蟻是一種新的生命形式,並將其命名為“鬆散生命”。蟻后是大腦和生殖系統,兵蟻是身體的防衛組織,工蟻都是細胞,也是手和嘴,用來找食物、傳遞信息和養分、讓大腦維持運轉。工蟻聚在一起運輸的時候,其實就是血液在輸送養分。因此螞蟻只是細胞,整個蟻群才是完整的生命,單個螞蟻離開群體很快就會死去。

她還說石頭也是生命的另外一種形式,它們看著不會動,其實也會動,只是太慢了我們感覺不到。風吹水衝都會動,動物踢一下也會動,只是石頭不願意動,因為亂動就會磨損,磨損完就會死掉。

石頭聚在一起就是生命,就會有思維,石頭聽不懂我們說話,也不認為我們是生命。在它看來,我們動作太快,生得太快,死得太快。在石頭看來,我們就算原地站一輩子,它也看不到我們。

果蠅的生命週期只有短短的兩週,我們看不到的細菌短短几十分鐘就分裂一次。相對於人類來說它們的生命就非常短暫,在你感嘆時光漫長難熬的時候,它們已經經歷了生生世世。

而對於石頭來說,你的一生,只是它的一剎那。

因為我們的世界,還沒準備好容納那麼多稀奇古怪的事情


二、探尋生命的意義

1、我是誰

“你怎麼就能確定你就是你?肉體還是意識?”,舊的細胞會死,新的細胞取代了它們,全身的細胞十幾二十年基本全部換掉,那時你差不多就是一個全新的你了,可以說徹底換了一個人,那到底是什麼決定你還是你呢?

唯一不會換掉的就是神經細胞,它承載著你的意識。可是其它細胞都換了很多代,神經細胞也難免會受到影響,怎麼還會保持著原有的意識,你以為你是你,其實你早就不是你了。

意識是依託於記憶,並由記憶來串聯的,可記憶並不可靠。記憶只是一連串曾經經歷過的畫面而已,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扭曲得越來越厲害。

例如小時候你覺得院子裡的很多物體都很高大,但成年後再回去,你會覺得跟記憶中不太一樣。如果你不再回到那個院子,記憶就不會刷新,因此來說記憶就未必可靠。而意識是依託在記憶之上,所以說意識並不可靠,甚至只是一種無聊的反饋。

“我們存在的意義到底是什麼?我不知道我是誰,我只知道我早就不是我了。每個細胞都有存在的意義,但我不知道我負責什麼,不清楚我是什麼。我除了被稱作人,還有什麼呢?”。

想不透身而為人的意義,成了這位患者痛苦的根源。

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說:"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宇宙萬物沒有什麼是絕對靜止的和不變化的,一切都在運動和變化。從這個角度來說,過去某個時間點的“我”,確實不是現在的“我”。

人作為具有自我意識,能夠自我反思的存在物,就會對自身的存在方式有所反思,有所理解,從而形成人的社會性。找準自己在社會中的角色和位置,更容易活出人生的價值,使人生更加豐富多姿。

因為我們的世界,還沒準備好容納那麼多稀奇古怪的事情


2、幻燈片

有這樣一種說法:人在去世之前,短短几分鐘內,會把一生經歷過的所有事情都在腦海裡飛快過一遍,就像播放幻燈片那樣。在這一刻,你無法分辨回憶或是現實,只是覺得某個場景彷彿經歷過,但你確定是第一次來到某地或經歷某個場景。

這種似曾相似的感覺,有人認為是前世的殘留記憶,也有人認為是記憶的扭曲。而故事的主人公,卻認為你現在正處於死前回溯的幻覺中,等到回溯結束,就會回到真正的現實——死亡。

他認為時間流不穩定,時間只是相對的概念,並非一成不變,過去只是一瞬間,你的確都經歷過。例如你應該有那種感覺:小時候時間似乎過得很慢,但年齡越大時間過得越快。

每個人都是在回溯自己的經歷,與別人的交集只是曾經發生過的記憶。互相面對的兩個人無法確定到底是誰的記憶,除非其中的一個回溯結束、離開記憶、面對死亡。也許還要很久,也許就是下一秒。

這是個令人傷感和不安的想法。試想,生活變成了在腦海裡播放幻燈片,一邊播放,一邊收看,等到片子放完,燈光亮起,才發現自己躺在病床上,處於彌留之際。

換個角度來看,既然現在就是死前的回溯,我們更應該勇敢去嘗試開拓美好的生活。在回溯一生的幻燈片時,有幾張記憶深刻、精彩絕倫的片段,在死亡前一刻對自己說:不枉此生。

因為我們的世界,還沒準備好容納那麼多稀奇古怪的事情


三、刻骨銘心的愛情

1、偷屍人

電影《範海辛》中講到一個科學家希望嘗試人造的“人類”,因此他偷了很多屍體,來進行製作,最後成功造出一個半屍體半機械的怪人--弗蘭肯斯坦。現實生活中還真有人這樣去做了,你敢相信嗎?

這本書中提到這麼一個案例:一位精神病患者,在半年的時間裡偷竊了20多具屍體,企圖用機械和生物對接的方式造出生命,而做這件事時,他的意識是完全清醒的。

警方起初認為他是個戀屍癖,他為此看了書、準備材料,嘗試用金屬絲將神經連接起來,嘗試用機械裝置代替呼吸系統,而這一切,都是為了復活心愛的妻子。

他和妻子在上大學時相遇,並且一見鍾情,一起走過了十二年。妻子病逝後,他保留了她的大腦,併產生了瘋狂的念頭--讓妻子起死回生。

他說到:“我想給自己活著的勇氣,我想再給她一次生命,我想她能活過來,不管什麼樣子,只要是她就好……”

這件事聽起來讓人毛骨悚然,這個人並不是真的患有精神疾病,他只是壓抑不住對妻子的愛,做出了越出常規的事。

國外也有人在嘗試這樣的事,把患重病去世的人用低溫冰凍起來,希望將來能借助發達的醫術讓摯愛的人復活。

我們無法預測將來會發生什麼,幾百年前如果有人想實現“千里傳音”,一定會被罵作“瘋子”,而如今手機不但實現了這個願望,還讓我們擁有了“千里眼”。

也許,未來會像電影《超能查派》裡一樣,把人的大腦思維下載到芯片裡,藉助機械身體實現重生。不管怎麼樣,活著的人,總要對人生充滿希望,負重前行,不是嗎?!

因為我們的世界,還沒準備好容納那麼多稀奇古怪的事情


2、失去老伴

“去年?這個時候?應該是接你叔叔出院了...,但是後面的事兒我怎麼想不起來了...”,老太太皺著眉想了想,回答了作者的話。作者又問:“去年什麼時候出院的?”。老太太答:“5月初啊...”。而5月初是老太太的老伴去世的時候。

老兩口感情一直很好,當年一起留的學,一起回的國,後來又一起挨批鬥...,

老頭去世後,老太太傷心欲絕,差點也哭過去了。

她難以接受老伴已離開的事實,潛意識開始自欺欺人,把他當做還在身邊那樣過日子。於是,她收起了遺像,把老頭的生活用品放回原位。

吃飯的時候會多擺一副碗筷,不停往裡夾菜,不停對著空蕩蕩的座位說話。閒暇時就對著空椅子說著生活瑣事,彷彿他還像往常一樣,一邊看書一邊聽她說話。

子女們都難免會為這樣的狀態著急,尋找醫生治癒老人精神上的毛病。但又是能否能夠保證,如果老人回到清醒狀態,還會不會又把當時刻骨銘心的悲痛經歷一遍。治,還是不治,這時候成了兩難的選擇。

如果老人能在自欺欺人中安然度過餘生,我們這些所謂的正常人又何必打擾她的生活,把她拉回痛苦的“現實”呢?

總結一下:作者寫這本書的目的,不是要讓我們去了解精神病人這一特殊群體,而是要借他們的視角來觀察這個世界,反思生命的意義。在有生之年珍惜身邊的人,對世界永遠懷有一顆好奇的心。

“聽別人的故事,過自己的人生”說的不就是這個道理嗎?

因為我們的世界,還沒準備好容納那麼多稀奇古怪的事情


最後,用一首小詩作為本文的結尾,是最後一個故事中的老太太,在送給丈夫的卡片上所記錄的文字。

指尖的戒指不再閃亮

婚紗在衣櫃早就塵封

我們的容顏都已慢慢地蒼老

但那份心情,卻依舊沒有改變

感謝你帶給我的每一天

正是因為你

我才有勇氣說

“永遠,永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