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極洲:冰川之下的政治暗流

每每看到地圖下方那塊白色的南極洲,我們總會想到寒冷、潔白的南極世界,聲音被雪所吸收,腳印被風吹走,廣袤的雪原彷彿從未有人類涉足。

這片覆蓋著南極點的土地,面積達1400萬平方公里,約98%的地方都被平均厚度1.9千米的冰層覆蓋著。它就像是一隻巨大的白貓,安靜地臥在地球的最南端。

南极洲:冰川之下的政治暗流

南極洲俯瞰圖

在這裡。蒼穹是無際的,雪域也是無際的。這讓我們很難將它與其他大陸聯繫在一起,也很難想象,它那小小的尾巴尖——南極半島,與南美洲最南端的合恩角(Cape Horn)僅僅隔了一條160公里的海峽。

這彷彿是個預兆,這片潔白的土地不得不與其他大陸糾葛不斷。

雖然根據《南極條約》,南緯60度以南的所有冰架和陸地不可以被任何國家佔領,在南極洲不再存在任何國界糾紛,只能進行單純的科學研究,彷彿這裡真的變成地球上最後一片淨土。

但實際上,與南極隔海相望的南美各國從未放棄征服南極的想法,英法等國依然佔據附近小島以威懾美洲各國,美蘇在冷戰時期對南極的佔領也讓兩國至今仍心有不甘……

冰原之下,暗流湧動。

01. 初遇南極

人類對南極洲的探索,要比其他大洲都要晚一些。直到18世紀末19世紀初,歐洲人在全世界範圍內開啟殖民探索時,才剛剛發現南極洲的一角。

1773年1月17日,三下太平洋的英國探險家詹姆斯·庫克(James Cook)第一次穿過南極圈,人類才第一次觸碰到寒冷的南極洲。但可惜的是,冰塊阻擋了航道,庫克的船隊並沒有發現南極洲的陸地。

南极洲:冰川之下的政治暗流

1772年的世界地圖上,地球的最南端還沒有大陸。

之後,南極洲的冰塊不僅僅阻隔著庫克船長,也阻隔著所有人類,一直到40多年後,人類才摸到南極洲的一角。

1819年2月,英國船長威廉·史密斯(William Smith)首次發現了南極洲的陸地。同年10月他又一次登上這片陸地,並將他登上的島嶼命名為「喬治王島」,稱其為英國的領土。

對於南極是一塊大陸的認識則要到1820年,俄羅斯探險隊第一次到達南極大陸(有爭議),他們把其中一個島命名為「彼得一世島」,將其劃作俄國寒冷土地的一部分。

雖然人們確實是探索著這片未知的土地,但這不是個單純的科學探索過程,反而是一種變相的殖民,誰發現就是誰的。

美國的威爾克斯(Charles Wilkes)探險隊在1840年發現了一片陸地,這裡就被命名為「威爾克斯地」。而英國探險家詹姆斯·羅斯(James Clark Ross)也在1841年先後探索到後來以他為名的「羅斯海、羅斯島與羅斯冰架」。

人們不斷地往南極腹地前進,試圖征服南極,在接下來的一個多世紀,10個國家對南極進行了17次探索,其中既包括英國、法國、德國等歐洲老牌殖民國家,也包括後期崛起的美國、澳大利亞等國。

在1911-1912年,挪威探險家阿蒙森(Amundsen)與英國探險家斯科特(Robert Falcon Scott )相繼率隊到達南極點,完成了探尋南極大陸最深處的偉業。斯科特一行人雖然由於天氣惡劣等原因最終全體遇難,但這場偉大的悲劇也讓他們名垂青史。

南极洲:冰川之下的政治暗流

斯科特探險隊的南極墳墓,他們留下的筆記中寫道:「如果我們活著,我應該有一個故事來講述我的同伴們的毅力,這些會激起每個英國人的心。」

那麼,這些國家為什麼如此急迫地去探索南極洲?這塊寸草不生的冰原到底有什麼用處?

首先,我們不得不考慮到18、19世紀一直都瀰漫著的殖民氛圍。在之前的殖民佔領中,都是先到先得,誰搶佔了先機誰就可以佔有殖民地。在面對南極洲問題上,各國也有同樣的想法,誰先發現這塊領土就可能佔領新的大陸。雖然大家都不知道如何利用這塊大陸,但就像當年的美洲一樣,第一個登上美洲的人也沒想著要開展三角貿易。

而且在18世紀的中後期,世界上的殖民地已經基本被瓜分完了,許多國家不得不看向新的陸地。因此,國家都按照過去的經驗,覺得佔領之後必然有巨大的利益,不斷的探險和征服就此產生。

另外,南極探險正值工業革命期間。當時各類科學蓬勃發展,並被使用在各個實業領域,創造了巨大的利益。南極這個未被汙染的的荒原正是科學研究的樂土,從化學物質到古生物研究,從氣象勘測到磁極研究,都可以在南極這片土地上獲得巨大的成果。

這種科學技術的發展吸引著每個國家,英、法、俄等國希望就像佔領亞非拉殖民地一樣,佔領南極這塊未涉之地。

然而,南極洲卻並不像亞非拉一樣好佔領,老牌殖民國家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南极洲:冰川之下的政治暗流

1912年繪製的南極地圖

02. 南極洲上的圈地盤行動

第一個困境就是如何表示土地的佔領。

對於歐洲國家來說,南極太過於遙遠,每一次探險都消耗極大,如果要佔領和守衛該地,必然要付出巨大的經濟代價,甚至成為本國的累贅。這是任何國家都不會做的賠本買賣。

南極氣候極其惡劣,不僅僅是氣候寒冷,其平均海拔也是所有大陸中最高的,達到2300米。而且,它的生態環境極其脆弱,人類居住會破壞其本身的環境。所以這裡既不適合移民,也無法駐紮軍隊,這就意味著沒有國家能真正實際佔領這裡。

領土的宣告在沒有實際佔領的前提下,只是一紙空文。這就造成了各國名義上的領土相互重疊,國界混亂不堪。

1908年,英國就宣告了其在南極的主權,宣稱從西經20°到80°的南極圈內土地和海域屬於大英帝國。

南极洲:冰川之下的政治暗流

英國通過經度劃分了自己在南極的國界,但是之後許多國家無視它的需求,又將領土重疊其上。

然而歐洲各國對此並不服氣,1924年,法國宣佈了阿德利地(包括土地和海洋)為法國領地,這是法國探險隊在1840年到達過的地方。

南极洲:冰川之下的政治暗流

法國在南極主張的領土,法國探險家德烏爾維爾(Jules Dumont d'Urville)發現了阿德利土地的海岸,並以他的妻子阿德勒命名。

由於南極海域的佔領涉及到了挪威捕鯨業的發展,挪威害怕英國向他們徵稅,因此在1929年,挪威探險隊到達南極,並把俄國人曾率先到達並命名的彼得一世島劃為挪威所有,之後挪威王室也承認了其所有權。後來挪威又佔領了毛德皇后地(挪威皇后命名)和布維島作為其南極領土。

南极洲:冰川之下的政治暗流

挪威在南極主張的領土範圍,作為高緯度國家,挪威在南極探險上具有先天優勢。

德國也一直在爭取南極領土。1939年,德國終於如願以償:挪威本土被納粹德國攻佔,挪威的毛德皇后地也就被佔領,與德國新發現的新施瓦本合併成德國的佔領區,一直保持到二戰結束之後。

隨著各國對南極的佔領,以及人們對南極意義的進一步考量,第二個困境也浮上水面:各國的博弈讓南極事態更加複雜化。

以阿根廷為例,無論是地理位置,還是政治需求,南極都是阿根廷重要的爭奪對象。

在心理意義上,對於獨立時間不久的阿根廷來說,喚起民眾的領土意識是團結整個國家最好的強心劑,這是當時政府所需要的。而在現實中,佔領南極與南美之間的德雷克海峽,就相當於佔領了除巴拿馬運河之外的另一條溝通太平洋和大西洋的航道。

南极洲:冰川之下的政治暗流

德雷克海峽,這是太平洋與大西洋之間除巴拿馬運河以外的另一條航道。

歐洲各國當然意識到這一價值,於是百般阻撓。

1906年,阿根廷宣告南奧克尼群島是其固有領土,然而迅速受到了英國當局的反對,英國認為南奧克尼群島在英國領土的範圍內,是英國不可侵犯的土地。1913年,阿根廷和英國再次談判,但最終失敗。

南极洲:冰川之下的政治暗流

南奧克尼群島目前既有英國基站也有阿根廷站點。

到了二戰期間,阿根廷乾脆宣佈西經25°到68.34°是阿根廷南極領土。這引發了英國的不滿。1943年,英國殖民辦公室利用二戰時期德國對南極的威脅,設計了「塔巴林行動」。期間,英國偽稱該區域發現了德國襲擊者,派遣船隻前往該地,將阿根廷國旗換作英國國旗。但其實,當時德國的入侵威脅已經幾乎彌散消失了。

南极洲:冰川之下的政治暗流

1950年後阿根廷主張的南極領土。

二戰後,英國與阿根廷矛盾終於激化。1952年,一個阿根廷人在南極希望灣槍擊了英國考察隊的負責人,並搶奪其物資。雖然阿根廷對此次暴力事件道歉,但是南極問題依舊讓兩國關係陷入了僵局。

03.南極的國界消失了?

當然,在二戰之後,南極不僅滿是南美各國與英國的矛盾,還包括剛剛崛起的美國和老牌歐洲國家的爭奪,二戰戰敗國在南極土地的糾紛等。

與南極混亂的政治勢力情況形成對比的是1956年到1958年第一個國際物理年,在這個時段,各國在南極進行了大量的科研項目,有70個國家科學組織參與到這次研究中,幾乎實現了科學無國界的景象。

1956年,英國皇家學會遠征建立了哈雷研究站。1958年,英國探險家維維安·福克斯(Vivian Fuchs)率領英聯邦跨南極探險隊,完成了人類首次從陸地上跨越南極的壯舉。

1957年日本的海事安全局也建立了昭和站,作為日本在南極洲的第一個觀測基地。法國則在它的南極領土——阿德利土地上貢獻了迪蒙·迪維爾站和夏科站。

這一年1月,美國也在南極點建立了阿蒙森–斯科特南極站,這是南極的第一個永久性建築物。

南极洲:冰川之下的政治暗流

阿蒙森–斯科特南極站位置接近南極點,這裡可以連續看到六個月的太陽,然後在接下來的六個月一直不見太陽。

一方面,在科學研究中,許多國家逐漸意識到,科學研究才是南極洲最大的價值,而科學研究是經不起戰爭、國際矛盾的破壞的。另一方面,隨著時間的推移,更多的國家認識到,沒有一個國家能真正佔領南極洲,在南極洲上和平相處,才能獲得更大的利益。

為了維護這些科學研究的成果,也為了避免戰爭的再次發生,在1959年,美國、蘇聯、英國等12個利益相關的國家簽署了《南極條約》,在條約中宣佈,「南極應只用於和平目的,禁止軍事性質措施」,並且「凍結一切對南極的領土要求,並禁止新的領土要求」,嚴厲禁止在南極的一切政治軍事行動。

南极洲:冰川之下的政治暗流

南極條約的旗幟,目前南極條約秘書處的總部設立在阿根廷。

於是,南極不再存在國界之分。如今,國際上的大多數國家都承認了南極是人類共有的財產。

1978年1月7日,一個名叫埃米利奧·帕爾瑪(Emilio Palma)的嬰兒在希望灣附近出生,成為南極洲上出生的第一個嬰兒。這似乎是給這個冰天雪地的世界透出了一縷生命的陽光。

但是國家利益博弈的紛爭在南極會就此消失了嗎?

南美的許多國家依舊認為,從本初子午線到西經90°的南極地區應該由南美管轄;許多歐洲國家在傳統觀念上依舊不願意放棄他們所佔有的原有領土……

南极洲:冰川之下的政治暗流

南極洲大陸上各國的領土主張範圍。

冰原之下的暗潮是會被陽光所消解,還是會衝破國際條例的禁錮,一切還需要時間來證明。■

在這個話題無孔不入且熱愛閱讀的新媒體編輯部,我們經常在各種五花八門的公眾號上,遇到或曲高和寡或趣味小眾、但非常有意思的新鮮玩意兒。

現在,它們都將一一出現在這個欄目裡。

我們也隨時歡迎您的參與,留言向我們推薦您讀到的低調好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