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分日劇翻拍後變6.2分國劇,差距到底在哪?

在2016年之前,國內影視行業已經嘗試翻拍過很多國家的劇集,經過一番實驗最終發現,似乎除了韓劇之外,其他國家的翻拍劇都有些水土不服,於是一時間出現了大量的韓國翻拍劇。

2016年,受大環境影響,國內翻拍韓劇的熱情消退了不少,本以為這是深挖原創劇的大好時機,但意想不到的是,國內翻拍之路又迅速找到了新的方向,就是翻拍日劇。

2017年初,以《約會戀愛究竟是什麼》、《問題餐廳》、《求婚大作戰》為代表的日劇翻拍劇,並沒有激起多大的水花。

8.3分日劇翻拍後變6.2分國劇,差距到底在哪?

如果說這三部有些小眾,那麼6月份翻拍的《深夜食堂》可以說是名聲在外。雖然該劇明星多,投資大,宣傳也是鋪天蓋地,但豆瓣評分只有2.8分,與日劇版的9.2分相比遭遇了滑鐵盧。

《深夜食堂》近乎探底的分數,也阻止了一系列還未拍攝的日劇翻拍劇開工,比如《最完美的離婚》、《龍櫻》等。

可惜好景不長,2018年之後,又有一大批日劇翻拍劇捲土重來,其中就包括了最近熱播的《安家》,對日劇翻拍的討論再次進入了白熱化。

安家翻拍自日劇《賣房子的女人》,豆瓣評分8.3分。與其說是翻拍,不如說是重新寫了一遍劇本,除了套用原作的大框架外,故事情節都是新的。這一點必須承認,這是國產翻拍劇的進步,不再換湯不換藥,但是劇本好壞就是另一回事了。

8.3分日劇翻拍後變6.2分國劇,差距到底在哪?

儘管《安家》的收視率頻頻奪冠,口碑卻出現了嚴重的兩極分化現象,豆瓣目前評分6.2,對於這樣的主演陣容,的確有些差強人意。


對於日劇的翻拍,我們似乎總是不得其法,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幾點:

一、只看到“表象”,未抓住“核心”。

翻拍不是簡單的拿來主義,隨著時代的發展,影視行業在攝影、美術、特效等各個方面都有了進步,可以將之前無法完美呈現的故事再翻拍一次,以達到最佳的效果。

那麼,翻拍的意義是什麼?

翻拍原本的意圖是主創通過改編,把原有的作品用自己的見解表達出來,屬於一種二次創作。一個好的故事離不開好的內核,而翻拍就是把好的內核放到不同的環境裡表現出來,得到意外的收穫,這也是翻拍的意義。

比如在中美俄都適用的《十二怒漢》,翻拍5次的《了不起的比爾蓋茨》,以及拿了奧斯卡五項大獎的《無間道》,這些足夠說明翻拍劇也會產出優質的作品。

8.3分日劇翻拍後變6.2分國劇,差距到底在哪?

但是,並不是所有的劇集都適合翻拍。

在翻拍劇《深夜食堂》中,主創想方設法的向原版靠攏,包括在國內很少見的居酒屋,日系打扮的老闆,以及試圖完全還原的食物等等。

可這些都只是皮相而已,原作中真正的精髓是對邊緣人群的關注、對尊嚴的追求、對人性的探索,這些在國產翻拍劇中卻很少觸及到。

我們只看到了原作走紅的表象,卻沒有摸到它真正受觀眾喜愛的原因。

8.3分日劇翻拍後變6.2分國劇,差距到底在哪?

時隔三年,如今的《安家》又做的如何呢?

首先要清楚的一點是,在改編任何一部作品之前,先要了解這部作品的表達核心是什麼?也是這部作品的創作者在創作之初的想法,只有瞭解了原作者的表達核心,才有利於二次創作的改編。

比如《十二怒漢》(十二公民),雖然中美俄的法律體系和審判機制不一樣。但核心都是對司法程序正義的追求,以及在制度下人們對手中權利如何使用的探討。更深一層的哲學思考是如何保持對生命的尊重。

8.3分日劇翻拍後變6.2分國劇,差距到底在哪?

在理解了這一層表達核心後,編劇無論選擇任何一種表現形式,最終作品呈現的效果都是優秀的。

那麼,《安家》的主創是否瞭解了《賣房子的女人》的表達核心?

《賣房子的女人》塑造了一個鬼神一般的女主角,用浮誇到幾乎荒誕的表演,來講述買賣房產時發生的故事。

女主角的業務能力很強,她對內嚴苛,對外強硬的手段,讓人心生厭惡,可又不得不佩服。讓人好奇她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人。後來終於瞭解到,女主之所以如此怪異,是因為她只想對客戶的人生負責。

8.3分日劇翻拍後變6.2分國劇,差距到底在哪?

女主角在這種想法的驅使下,拋棄了現代人所信奉的人際交往能力,即便處處與人為惡,行為與當代社會格格不入,仍能完成任務,還帶動了同事的工作動力,這才是主創想要正面表達的東西。

《賣房子的女人》的核心是現實,只不過是將日本各個行業的“匠人精神”在中介領域進行了一次展現。通過女主這個幾乎不可能在現實世界存在的人物,去反襯現實世界的各種荒謬和無奈。

那麼《安家》也要表達這個理念麼?

很顯然不是的,因為相比“匠人精神”,我們更願意相信一個人如何通過自己的努力,成功的在社會上立足,而不是方枘圓鑿,只堅持自己的信念。

8.3分日劇翻拍後變6.2分國劇,差距到底在哪?

所以《安家》的內核是理想,編劇想要用局外人的視角,塑造出一個普通人的成長史,房似錦這個角色的轉變過程,以及劇中的人生百態,源於創作者對現實生活的理想主義。

由此可見,《安家》的表達核心與《賣房子的女人》相去甚遠。

國產諸多職場劇之所以拍成了“懸浮劇”,正是因為主創總是在現實故事中,特意安排一些匪夷所思的個人理想主義,所以才會從思想到細節都是一些想象出來的東西,對觀眾來說缺乏說服力和代入感。


二、編劇不僅要“編故事”,還要會“講故事”。

核心表達其實沒有好壞之分,選擇和原作不一樣的核心,也不代表不是好作品,真正能決定一個故事好壞的,除了核心以外,還有故事講的好不好。

8.3分日劇翻拍後變6.2分國劇,差距到底在哪?

編劇除了能編故事,還要會講故事,主創在確立了核心表達後,接下來就是選擇合適的表達形式。

表達形式分為兩種,一種是內在的思想表達,一種是外在的形式表達。

所謂外在,比如《賣房子的女人》選擇了一種類似荒誕喜劇的表達方式,展現女主人工智能一般的性格,反而顯得相得益彰。

所謂內在,《賣房子的女人》女主角所體現出來的三大特質:工作能力強、不在意人際交往、吸引他人崇敬,這三點是相輔相成的。因為工作能力強,所以不在意人際交往,結果卻因為工作能力強,吸引了他人的崇敬,最終轉換成了人際交往能力。

8.3分日劇翻拍後變6.2分國劇,差距到底在哪?

這種內在的轉換,在日本也許合適,但搬到中國就不一定了。因為在中國無論是銷售還是其他崗位,很多時候人際交往也是工作能力的一部分。

在國內大多數優秀的作品中,時常有一種“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感覺,即工作能力強的人在登頂後,一定會越來越寂寞,渴望交際和朋友。

而《賣房子的女人》這部劇的表達形式本身就是誇張、荒誕、神經質,即使女主這種不在乎人際關係的人,觀眾看了也不會覺得她有多不正常。

8.3分日劇翻拍後變6.2分國劇,差距到底在哪?

但是《安家》的表達方式是寫實風格,雖然在劇中也會穿插著喜劇因素,但也都是在遵循現實的邏輯下表現的,是為了更加符合我們的民族文化、本土化。

真正的本土化不是光靠外在就能體現出來的,而是要做中國人才會做出來的事。

《安家》在這一點上改編的還不錯,首先選擇了寫實的影像風格,和原作做了最大的區分,女主不是一個浮誇的女人,人物也符合中式的“工作強人”的人設。

8.3分日劇翻拍後變6.2分國劇,差距到底在哪?

劇中融入了接地氣的“上海臺詞”,也反映了不少現實中的社會問題,例如小區物業和房地產中介之間的衝突和貓膩,中年婚姻危機等等。

所幸,漫畫式的表演並未被照搬到《安家》中,雖然它不足以稱為職業劇的翻拍範本,但《安家》此回“翻”得算不上難看。


三、好細節不代表好作品,如何“包裝”才是關鍵。

一部好的作品,在確定了表達方式後,就要精彩的事件來表現出故事的核心內容。

比如《老友記》的喬伊,他是一個說話不分場合,會把錢德勒的十幾條褲子都穿在身上的人,而不是因為角色介紹中說“他是個憨憨”。

8.3分日劇翻拍後變6.2分國劇,差距到底在哪?

所以,為了體現女主角是個“工作能力強”的人,就要精心設計關於這一點的事件,以第一個客戶為例,對比下中日兩版的區別。

《賣房子的女人》中,客戶為醫生夫妻,預算充足,工作忙碌,照顧孩子的奶奶去世後,夫妻倆希望找一處離醫院近的三室一廳獨棟,要求房子裡有樓梯,這樣孩子上樓前會路過客廳,增加親子機會。

女主角通過觀察,發現了這戶人家的真正需求。孩子因為思念奶奶不願離開老宅,夫妻倆忽略了孩子的感受,於是女主向孩子解釋關於死亡的道理,並把奶奶種的枇杷帶到新家。

8.3分日劇翻拍後變6.2分國劇,差距到底在哪?

女主還推薦給他們一套一室一廳的公寓房,理由是大客廳可以滿足親子需求,離醫院近可以讓夫妻工作的同時,讓兒子感受到他們就在身邊。然而房子的功能只是表面,真正解決問題的不是房子,而是人。

女主角充分理解了甲方的需求,讓觀眾瞭解到她並不是看上去那麼刻板和冷血,反而有一種由內而發的溫暖的在裡面,這種設置完全是為塑造角色而服務,也很符合邏輯,並超出了觀眾的意料。

反觀《安家》第一個事件,主創們設置了雙倍的難度,醫生夫妻面臨二胎,和父母同住60平的小房子,需要一個儲物間改成工作室,同時預算還不充裕。

8.3分日劇翻拍後變6.2分國劇,差距到底在哪?

女主先是打聽到了女醫生的真實身份,前往工作單位堵人,並提前裝修了房子。有一天女醫生主動聯繫了女主,到了看房地點,女主要求只帶女醫生一個人上去,讓同來的丈夫先去四周轉轉。

打聽真實身份,體現女主的信息獲取能力;上門堵人,體現女主實幹精神;提前裝修,體現女主考慮周到;看房只帶一個人,體現女主眼神犀利,看出家裡誰當家做主。

每一個環節咋一看好像都有道理,但其實都存在漏洞。打聽身份上門堵人,這種事有點不現實;提前裝修,至少需要一個月的工期;只讓女醫生一個人上去這個要求很可疑。

8.3分日劇翻拍後變6.2分國劇,差距到底在哪?

雖然有很多漏洞,但從片中的一些細節中,可以看出主創們也下了功夫,臺詞中出現的“跑道房”、“筍盤”、“搜樓”都是慣用詞,片中展示的中介公司風貌也是常見的,買禮物,發紅包等,也確實很真實。

好的作品細節是加分項,但做好了細節不代表就是好的作品,一個劇本的故事是按照事件、情節、細節的順序逐層排下來的,當事件和情節都不足以支撐故事的時候,那麼再好的細節也是無用的。


四、被觀眾嫌棄“劇集長”的本質是因為不好看。

《賣房子的女人》原作只有10集,算上SP和第二季一共21集。而《安家》一共是53集,集數長並不能說明一定注水,畢竟目前國內的市場大都如此。

8.3分日劇翻拍後變6.2分國劇,差距到底在哪?

21集的故事擴充到53集,也可以做到內容充實,在故事中添加一些有趣的情節,53集也並非就會成為糟粕。

《賣房子的女人》女主幾乎是機器人設定,其他人也是搞笑浮誇的畫風。但是故事節奏完美,客戶都是社會上真實的矛盾反應體,女主的做法從來不離房產銷售員的工作核心,雞湯與毒雞湯並存,最後將重點還是放在了人們的歸屬問題上。

好日劇的浮誇只浮誇在搞笑和日常,但將生活中的矛盾和真實都拍出來了,劇情節奏緊湊,伏筆和發展過程也很重要。

8.3分日劇翻拍後變6.2分國劇,差距到底在哪?

反觀《安家》的劇情,雖然不緊不慢的還算合理。但是劇中卻增加了許多家長裡短的問題,像蝸居、原生家庭、養老問題等等,這些的確都是國內會出現的社會現象,主創想對這些問題進行探討也沒錯。可這些現象幾乎是無解的,最終只能靠感化達成諒解,充滿了理想化讓觀眾難以產生共鳴。

為了擁有矛盾而製造矛盾,這是國產劇的通病,衝突和矛盾本應該是隨著劇情以及人物的理念,自然而出現的東西,可一旦被標籤化、特意化,就失去了原有的意義。

其實,這也是一個本末倒置的問題,我們常常會覺得一部電視劇的劇集太長,劇情拖沓注水,那是因為它本質上就不是一部精彩的劇集。

你會嫌棄80集的《武林外傳》長嗎?你會嫌棄84集的《三國演義》長嗎?嫌長的本質,就是劇集不好看。

8.3分日劇翻拍後變6.2分國劇,差距到底在哪?

所以,劇集的長短並不能決定一部劇的質量高低。


從《深夜食堂》到《安家》,反覆向我們傳達這樣一個道理:翻拍這件事,沒那麼簡單!

如果真的要翻拍日劇,可以多選擇以事件優先的作品,比如推理類、愛情類、魔幻類的題材,儘量不要選擇以描述人物和社會現象的作品,因為人物不是同一個環境下長大的,不好本土化,而社會現象更不好翻拍。

如何正確地進行翻拍,又如何讓翻拍劇歷久彌新散發出新鮮的活力,才是我們接下來應該要思考的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