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點燃的紅蠟燭 ——淮濱縣一個越戰老兵張建德的抗“疫”故事

河南全媒體網信陽:(河南省淮濱縣融媒體中心)

站著是一座山,躺下是一道嶺,軍人的職責與使命就是在關鍵時刻敢於衝鋒陷陣。

——題記

(一)

三支紅蠟燭,一字擺在條几上,年夜飯馬上就要開筵,這寓意“日月長久,幸福美滿”的蠟燭,按照當地習俗須由家中的長輩點燃。

67歲的張建德緩緩站起身來,拿起條几上的火機……突然手機響了:“是!是!是!”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任務,張建德轉過身來,抓起餐桌上的手機,這是他這個村支部書記隨身攜帶的通訊工具:“左廣峰,左廣峰,通知所有‘三委’成員10分鐘之內趕到村部召開緊急會議。哦,對了,還有村醫王茂,所有人必須戴口罩。”

有著2003年抗擊“非典”豐富經驗的張建德一顆心立馬提到了嗓門眼兒,他明白事態的嚴重性,更知道走出家門後所面對的艱鉅性、複雜性和危險性。

“爹,您先吃點吧!”見公爹三步並作兩步急忙外出的樣子,小兒媳唐渝俠系圍裙攔著說。

“是的,人是鐵,飯是鋼啊!”大他1歲的妻子王秀芬,40多年的相濡以沫,熟知身有傷殘,平日少言寡語,大字不識一斗的丈夫秉性,她拿過一隻滷好的雞:“帶路上吃吧!”

“快別忙這啦,抓緊把我平時值班的東西拾掇一下,待會兒出門戴上口罩兒送給我。”說罷,騎上電瓶車直奔村部。

此時是大年三十19時許。

見應會人員準時到齊,張建德面色凝重:“武漢新冠病毒已經爆發,剛才鄉黨委書記魯偉棟已傳達了縣裡的指示精神,全國啟動一級公共衛生事件響應,要求必須堅決打贏打勝這次疫情防控戰爭。”

村委主任左廣峰、監委主任張建清都是2000年前後與張建德一起選進村班子的“老班底”,他們敬佩書記的為人、能力和作風,幾次改選,他們和村裡的群眾都是以滿票 “讓賢”的路,不讓這個老兵頤養天年。

“書記,你就安排吧!俺聽你的!”“三委”成員們紛紛表態。

“這算‘三委’會,也算戰時緊急動員會,在座的都是村防疫領導小組的成員,當務之急是要切斷傳播途徑、控制源頭,盡一切努力減少不必要的恐慌,下面進行分工......”

來村部開會這段時間,張建德的大腦開始高速運轉,一套套預案正待出爐。

“王茂,你等一下。”村醫王茂剛一起身,張建德叫住了他,“務必想盡一切辦法,弄些口罩、酒精和84來。”

(二)

逶迤的洪河在豫皖兩省交界處拐了一個彎,便直瀉向東,出於防汛的需要,大埂將河南省淮濱縣固城鄉馬莊村拉成一個長方形。

春節來臨的時候,曾經“孔雀東南飛”的務工族,嗅著家的馨香、迴盪兒時的記憶,觸摸人情的密碼,歸心似箭。掌燈時分,這個3712人、11個自然村民組的村,開始沉浸在幸福、歡樂、祥和的氣氛中。

張建德立即開啟村部的喇叭開始喊話:“老少爺們,我是張建德,武漢不明病毒引起的肺炎感染已在全國範圍內爆發,全民戰‘疫’全面打響......”站在村應急廣播的麥克風前,張建德鎮定自若的指揮著,41年前,那場血與火的洗禮,讓他篤定,軍人的職責是在敢於勝利的面前,站著是一座山,躺下也是一道嶺。

1979年2月17日,作為濟南軍區某部三營營部馭馬班班長的張建德,抱定“犧牲我一個,幸福10億人”的理想信念,隨部開赴“友誼關。”

2月24日,在攻佔高平的戰鬥中,紛飛的彈片嵌入他的鼻樑骨,子彈擊中他的臀部。

部隊回國後,他又被輾轉送到湖南省彬州市軍醫院治療。傷愈歸隊,他主動放棄評殘、立功,1980年2月退伍回鄉,擔任了村民兵排長。

“也許我的眼睛將不在睜開,你是否理解、是否明白......”一首《血染的風采》曾讓他心潮澎湃、熱血噴張,“若有戰、召必回、戰必勝”軍人此生再也不能留下絲毫的遺憾。

思念至此,長眠在南疆邊陲那次戰鬥中561名烈士年輕的笑容,令他淚花閃爍,喉頭哽動。

“不能讓村民有任何的閃失!”

在戰“疫”面前,一群群逆行者衝向武漢前沿陣地的時候,一條條清晰的指令、一套套運轉有序的系統、一個個條塊暢達的管理舉措、一幅幅增信心、暖民心、築同心的生動畫卷徐徐展開。

11個自然村的封閉隔離帶當夜建成,19名村組幹部、30名黨員連同21名志願者編成11個巡查組,設立5個卡點,嚴格落實“外防輸入、內防擴散”的管理措施。

村廣播室內,村主任左廣鋒把中央、省、市、縣下達的最新政策、防控措施、防疫知識循環播放。

張建德與村醫王茂逐個詢問、落實、核查,從武漢返鄉或與武漢人群有過親密接觸時史的基本信息,建立了“武漢務工人員,外地務工人員接觸範圍,有無發燒咳嗽參與其他公共場所活動”等臺賬。

這一夜,張建德的手機接在充電寶上,打了200多個電話,讓左廣鋒幫他建了4個工作聯繫群,不會寫字的他,用喇叭、手機指揮著全村的戰“疫”,嗓子慢慢變得說話有些沙啞了。

(三)

“哎呦!”

大年初一的早晨,張建德從村部卡點的指揮部座椅上直起身來,腳沒沾鞋,一個趔趄差點讓他摔倒。

越戰時的舊傷復發了,不大一會兒,額頭上沁出汗珠。

不啻於“婁山關”、“臘子口”,來勢兇猛的新冠肺炎疫情,對村民、對全鄉、對全國、乃至全世界都是一種考驗,保護好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是中國共產黨人錚錚的誓言。

“不要聲張,打電話給你嫂子,她知道怎麼做。”

相濡以沫40年的王秀芬遇上這樣的情況不計其數,他把一瓶“止疼片”遞給左廣鋒時淚眼婆娑:“對張建德說,一定要保重身體!”

健康才是希望,才是勝利!活著,他才是脊樑、主心骨,全村戰“疫”的通盤才能定奪;他還要帶領3712人眾志成城,築起新的偉大的長城。

根據中央“再研究、再部署、再動員”的指示精神,張建德清醒地意識到這是大戰,一場意志與信心的博弈、一場集全村智慧、人力物力和民心的鏖戰。

喧囂的節目,陡然間變得陰森恐怖,人人自危,加之各種不良信息的泥沙俱下,談“疫”色變,給村民的心理上增添了一道“病毒”。在“不落一戶、不漏一人”的排查中,隨著14名武漢返鄉人員及其有過接觸史的人員被強行隔離,“疫情”這個讓肉眼凡胎看不見、摸不著、殺人不見血的冷酷字眼,在“車馬冷落、門可羅雀”的寒風裡,又多了一道冷漠的味道。

“武漢是座城,馬莊人也不能當孬種!”張建德通過手機視頻、微信群對村組和全體黨員們要求,對村民心理危機的干預要從自我做起,挨家逐戶隔門宣傳、苦口婆心的教育,使村民們逐步認識到在中華民族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人類發現疾病、認識疾病,最終戰勝疾病,往往需要經過一個較長時間,尤其是傳染性疾病,幾乎伴隨著人類社會發展的全過程,但文明燦爛的歷史卻從未因疾病而停止前進的腳步。

群裡有 名五保老人,還有13戶44人因特殊原因未能脫貧的困難戶,從西往東,張建德跟隨王茂一戶一戶走訪、一戶一戶消毒,一人一人測體溫,一個個旮旯裡清理衛生,帶頭倡導精神文明建設新風尚,用切切實實的行動,教育和影響村裡的群眾,為馬莊村防控工作注入一支“強心劑”、“清潔劑”。

(四)

吃罷餃子,吃過湯圓,地裡的麥苗也在抻身拔節,被“關”進屋子裡的不少村民擔心地裡的莊稼,其實他們哪裡知道張建德早已有所安排。

大年初二的時候,善於操心的張建德書記就已經組織53名村組幹部和黨員成立了“輿論引導宣傳組、生活供應保障組、助力生產服務組”,組織整合村內副食、超市、衛生室等資源,以隔空配送的方式,把愛心接力焊接在嚴防死守的微信鏈條上,築牢防控後勤的“生命線”。

據統計,僅一個正月,他們累計為300戶群眾代買代購生活必需品6次,總計重量達2噸。

2月18日,陸續被解除隔離的返鄉人員積極主動要求加入到“志願服務隊”之中。從武漢返鄉的張幫華說:“在隔離期間,我時刻有依賴,時而有抱怨,但今天我終於明白,你們是誰,最終是為了誰,我不是黨員,但我要請戰!”

大戰猶如熔爐,大考驗證黨性。黨從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初心與使命閃爍著“紅船”精神。

一支由“80”後、“90”後及其返鄉務工黨員組成的便民服務隊、巡查隊應運而生。

碧綠的麥田在春風中搖曳,孩童的讀書聲不時從農家院飄向天空。

未雨綢繆,把事做細,是為馬莊村打贏疫情防控攻堅戰。是一名村官的職責、仁愛、謹慎、作為的生動體現,是增強“六穩”,提振信心,奮起當時的“亮劍”。

“今天中午可以回來吃頓飯了吧,你兒媳婦把餃子、湯圓都給準備好了。”

有序復工復產的消息,也讓王秀芬一個月來懸著的心有些歸位,他打電話給丈夫,一份是心中的牽掛,一份是平安、幸福、和諧的祝福。

“行,完了我回去吃。”張建德放下電話又忙著為健康合格者辦理外出務工證。

驚蟄時分的氣溫漸漸升高了,柳苞在條枝的盪漾中鑽出新綠。

“雪啦啦秋風響,心中的天堂......”中午,王秀芬的電話準時打了過來,一旁的左廣鋒拿起桌上的手機趕緊繞到帳篷一邊,聲音有些哽咽道;“嫂子,晚上再說,這會兒讓張書記先睡一會兒吧。”

“戎馬鳴兮金鼓震,壯士激兮忘身命。”幾個前來準備外出的後生,見也趴在桌上熟睡的張建德,悄無聲息的離開了。

他們知道,一個67歲的老人,一個身負重傷的老兵,在戰“疫”中,鑄就了黨性。

戰“疫”仍在繼續,陣地必須固守,沒有點燃的紅蠟燭正在等待凱旋的喜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