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經濟、快速高效解決音箱擺位及房間聲學問題

簡單經濟、快速高效解決音箱擺位及房間聲學問題

本來想把這篇內容放在玄學專題的,但一想不對,音箱擺位這事兒,說玄也玄,玄在不確定性。不玄在於,如果說聽不出線材帶來的聲音變化還是常見且可以理解的,但聽不出音箱擺位帶來的聲音變化,是不可能的。

既然涉及到擺位了,就難免同時考慮聲學處理的問題。

我必須強調一下,我不是專門研究音箱擺位和房間聲學處理的專家,搞不出什麼通用的大道理,或者說拿出精確的數據一定怎麼擺就最好聲,而且依我對音箱擺位和聲學處理的理解,也本就沒有一個通用規則,就可以說這麼擺聲音一定是最好的

為什麼,因為大家用的音箱都不一樣啊。音箱結構不一樣,單元的數量不一樣,甚至單元的結構、尺寸、材料什麼的,都不一樣。不同的音箱完全就是不同的聲音,聲音傳播起來也大有不同。所以我認為這是個靈活且隨機應變的經驗活兒。

我想說的更類似於經驗和規律層面的事情,怎麼去判斷和處理聲音擺位的。

發燒友多數還是有強迫症的,總希望有一套完美的方法解決這個問題。因此衍生了很多種看起來科學(實際上可能並不適用於自己)的擺位和聲學處理方法。

我喜歡觀察和總結我這些年見過的各種玩法,也因而有了今天的分享。

我先明確我理想中的擺位和聲學處理帶來的聲音效果——聽起來完全感受不到音箱的存在,聲音結像精準,細節豐富,充滿包圍感,聲音畫面充斥著眼前整個聆聽空間。

先是幾個提醒

簡單經濟、快速高效解決音箱擺位及房間聲學問題

就擺位和聲學處理這個事情,我大概見到過幾個派系

數據派:通過科學測算,數據決定方案的整體承包。就這個方法,根據這些年我看到的——

1、在聲音美感為重的發燒領域,就數據和聽感的關係,我只知道,我沒有完整的感受到過,完美的數據一定可以帶來好聽的聲音。

2、一套嚴謹的測算解決方案,確實可以在不同的空間帶來同樣的聲音效果。但這個效果不代表一定是你喜歡的效果,但確實代表方案商喜歡的,一個統一的效果。

3、我會覺得,用數據解決擺位和聲學處理問題,往往會破壞你音箱設計師調音的初衷。

4、選用這種方案的情況下,商家基本都可以提供視聽環境,最好親身前往。去試一下再做決定。

我曾經試圖通過數據測算、頻響曲線,DSP,來讓我的音箱達到完美的發聲狀態。結果非常讓我失望,即使我清晰看到這個數據,讀懂數據,通過DSP算法各種調整。結論是,這樣調整出來的聲音初聽變化很大,這個變化很可能帶來一耳朵驚豔的感覺。但過了不過僅僅幾分鐘的時間,我覺得這個聲音聽起來非常刻意或者說做作,或者說很“假”。細聽發現,聲場不自然,聲音發混,細節不清晰等各種問題。最重要的是不耐聽,不願意聽很長時間。

裝模作樣派:這個就遺憾了,很多人做專用聽音室,然後不知道從哪找來的承包商,裝修完畢,價格不菲,金碧輝煌,各種高檔聲學材料應有盡有,看起來非常奢華,足夠唬人。殊不知,實際裝修時,施工方所謂的完美聲學解決方案,不過是一把激光尺隨便量量做個樣子。

發燒小白遇到這種事情並不是沒有。如果考慮大成本做聽音室裝修,務必自己要儘量瞭解相關知識,找到經驗豐富的專業人員來操作。深入和專業人員探討,根據自己的設備,自己理想中的聲學效果,深度、共議解決方案。

簡單經濟、快速高效解決音箱擺位及房間聲學問題

大師派:我們時常會在各種展會或者活動上,可以聽到品牌方請到各種發燒經驗豐富的大師。就水平而言,可以肯定的是,這些人往往確實是大師沒錯的。

筆者要提醒的是,我們聽大師的分享,不光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深刻理解大師經驗背後的東西,可能會更有價值。有時候聽大師分享此類經驗,大師會很直觀的說,一個什麼方法就一定可以出好聲,或者按照他說的,什麼比例就一定好聲。就我感受下來,這反倒是不太嚴謹的。

畢竟大師也要吃飯,產出更多看起來很有道理的理論,樹立威望和大師人設是可以理解的。

所以我們需要深刻思考大師理論的背後,然後總結更適合自己調音的道理。留意他們講述經驗的整個過程,總結和思考。而不是形而上學的,大師說什麼就怎麼弄,很可能適得其反。

比如有次我聽信了著名大師的理論,音箱向外側傾斜可以得到好聲。實際上我按照此方法嘗試多次,結論都是這樣的擺位,中頻結像巨大,且發散,即便氛圍感不錯,但如此大的失真,我完全無法接受。

那時候我才明白,大師固然厲害。但大師用的器材和我不一樣,大師的聲學空間環境和我不一樣,大師喜歡的聲音和很可能和我喜歡的也不一樣。

(下面是一些小經驗竅門)

我見過的最經濟、高效、簡單且好聲的聲學處理方式:

第一個:這是朋友分享給我的,而且我實際感受下來,認為這是第一個值得分享的經驗。

很簡單——把整個房間的牆壁,塗滿硅藻泥。

簡單經濟、快速高效解決音箱擺位及房間聲學問題

“硅藻泥是由硅藻土與多種助劑混合製造而成,以硅藻土為主要材料,配製的乾粉狀內牆裝飾塗覆材料。硅藻土,是生活在數百萬年前的一種單細胞的水生浮游類生物硅藻死後的沉積物,經過億萬年的積累和地質變遷成為硅藻土。”

這是種凹凸不平,指甲摳上去感覺不軟不硬的材料,成本比一般牆壁塗料要高,但相比整體聲學方案裝修,實在是便宜太多了。

身邊有幾個朋友用這個方案作為聲學空間處理手段,我特意實地去聽,效果確實好,而且省心,而且對器材適用面廣,足夠美觀和有質感。至於其中的道理,無論是各種凹凸不平的結構帶來的聲音物理反射,還是材料本身軟硬,對高頻的改善或者作用低頻這些,暫不想深究。

第二個:這個是老歐告訴我的,在音箱左右聲道後側,各使用一塊擴散板,擴散板的邊緣和音箱箱體的中軸線平齊。

如圖。

簡單經濟、快速高效解決音箱擺位及房間聲學問題

這個擴散板可以是和牆面平行的,也可以向內傾斜或者向外傾斜一定角度,至於如何傾斜,需要大家自己實際試。

擴散板對於提升聲音品質是有不錯效果的,如果你還沒有擴散板,可以先嚐試按照圖上的方法使用兩塊(我暫時認為兩塊擴散板是最簡單、經濟、高效、不佔地兒,且明顯提升音質的)。就兩塊擴散板而言,我曾有過很多嘗試,擺在不同的地方,最後還是覺得這個擺法最容易得到好聲。

第三個:這是我臨時想到的,現在大家家裡很少有鋪地毯的了,基本都是實木地板或者硬質地面。經驗而言,地毯對音質的改善,是非常必要的,請不要忽略使用地毯。但寫到這我也發現,地毯的大小,形狀,甚至材質等,對聲音影響同樣很大。我實際測試過不同地毯對聲音的影響,至於這塊地毯怎麼搞、多大、形狀這些,我竟然也不是很清楚,好在我有朋友非常瞭解應該怎麼做,所以我現在要去弄明白這件事。


我還是要明確的是,在聲學和音箱擺位這件事上,由於房間環境、擺設、音箱、器材等各種非確定性因素,加上各異的聽感,現實中沒有一個精確的數學模型,可以滿足不同人群的各種聽音需求

所以最重要的就是,明白一些基礎的理論,然後根據自己的需求,不斷嘗試。

所以我接下來的分享,就是最基礎的常識,結合我自己的實際操作經驗,希望儘可能有指導價值和參考意義。

我們在聲學處理、音箱擺位的問題上,就耳朵上聽到的最直觀的東西,我們遇到最多的問題,首先就是處理三頻能量問題

(把聲音簡單理解成三頻其實是很不嚴謹的,因為聲音頻段上的任何一個點,都同樣有三頻。但我們現在要處理問題,而不是深究理論,以下處理問題的思路和手段,多為經驗,快速有效地儘可能解決問題,而不是吹毛求疵論證什麼。這點還請各位看客明確。)

我們就從膚淺的三頻問題著手,發燒友遇到的問題往往比較直觀且明顯。

你首先要知道:

1、高頻可以被吸收。對於高頻,我們一般是吸收,或者改變它擴散方向。

2、低頻不可被吸收,我們只能改變它擴散的方向,或者把它困住,困在一個地方自己衰減掉。

好了。知道了這些,我們已經可以解決很多大方向的問題了。

聲音聽起來過亮,我們暫時膚淺地理解成高頻多,解決手段是——在房間內添加軟性材料,這個軟性材料可以是掛毯,窗簾,以及任何柔軟的或者毛茸茸的東西。甚至是床單、衣服等這些東西。

簡單經濟、快速高效解決音箱擺位及房間聲學問題

同理,高頻暗的話,減少房間內的軟性材料

關於低頻呢,它不可被吸收,你可以改變它的傳播方向,可以通過擴散板打散它,也可以困住它。控制傳播方向和打散它屬於高級操作。但在這個階段我要強調一個初級操作,就是在房間的角落,是我們最該注意的地方,角落是低頻容易聚集和干擾整個聲音平衡的點,最簡潔有效的方法,首先是在房間的角落放置低頻陷阱。低頻陷阱,很生動的名字,陷阱就是困住,讓低頻在裡面自生自滅,別再出來搗亂了。

簡單經濟、快速高效解決音箱擺位及房間聲學問題

如果低頻混,嗡嗡嗡的,低頻陷阱是可以首先考慮使用的處理手法。

關於低頻,還有一個比較直觀又好操作的方法——通過改變箱體和後牆的離牆距離,改變低頻量聽感。箱體離後牆越近,低頻量越多。反之,離後牆越遠,低頻量越少。

上次有粉絲留言,提到了導向孔後置/前置的區別,與反射板的關係。這裡筆者自己的經驗而言,無論導向孔前置或者後置,筆者提及的操作方法依舊有效,只是筆者提及到的這些方法,後置導向孔的音箱,如此操作起來,聲音變化更為明顯和可聞些

下面這個點,是書接上文的,關於地毯的鋪設。

首先你要明確,木地板的效果,會比類似大理石、瓷磚的純硬麵地板效果要好,但是呢,木地板對聲音的改善依然可以說是沒什麼效果的

。所以,地毯幾乎可以說是音響玩家必不可少的裝備之一。上文我提到地毯後,很多自身稍有表示強烈認同。但我仔細思考發現,並不能非常明確這個地毯要多大面積合適,就此問題我近日也與朋友進行過一番討論,請教下來發現,同樣我們面對的是無數的變量,在無數變量的前提下,想鋪好這個地毯,最簡單有效的方法,想必筆者也一窺其端倪了,那就是——我們可以找到家中的各種軟性材料,比如床單、衣服這些,直接扔在你想鋪地毯的地方,慢慢試,通過增加或減少這些軟性材料的鋪放面積,確定最終你喜歡聲音下的,軟性材料的面積,再確定買塊多大的地毯。至於地毯的材質呢,不同材質對聲音影響也不同,最終根據自己的喜好(畢竟還涉及到外觀),選你覺得效果接近試驗材料的地毯就行。

簡單經濟、快速高效解決音箱擺位及房間聲學問題

然後說說中頻、聲場和結像,通過調整兩個箱體間的間距,以及調整音箱的指向角度,是對聲場、中頻能量以及結像準度影響比較明顯的。

就中頻而言,如果覺得人聲能量不夠飽滿,可以嘗試將兩個箱體間的距離縮小。

反之,如果覺得人聲過於肥厚臃腫,能量感過強,請嘗試增加兩個箱體之間的間距。

如果覺得人聲發散,定位模糊,不夠凝聚,口型不明顯,這時候可以首先嚐試調整音箱角度,通常會有比較明顯的改善效果。

一般而言,中頻發散,不夠凝聚,可以嘗試將兩隻音箱的角度稍向內傾。

最後,聲場和大方向的結像定位準度,想有比較可聞的調整效果

,最簡單直觀的方法,其實類似於調整中頻聽感,往往也是優先調整箱體的間距和箱體的指向角度,這個調整比中頻調整要難,而且更加細微,需要耐心不斷反覆嘗試才行。

好了,調整到這裡,想必聲音的大方向已經接近理想中的效果了。

最後要說的這個方法有一定難度,對耳朵的辨識力要求頗高,也是在大方向調整後,聲音進一步細化微調的方法。

我個人稱之為——房間漫步大法。

其實耳朵是一定有這個辨識力的,就看聽音經驗是不是足夠豐富,能不能分辨出房間不同位置,聲音的各頻段,能量分佈的差別。

顧名思義,房間漫步大法,就是不斷在房間遊走,房間不同位置走動的時候,會發現,不同的位置聲音不太一樣,我們要通過耳朵分辨出,所站的位置,是不是高頻過多或衰減的太厲害,低頻是不是太強或者說散漫、不足這些。我們

確認這些聲音能量不均衡的點後,最簡單的方法就是,不要再深究這些點聲音能量不均衡的原因,直接對這個點下手,對高頻和低頻做增、減或者打散的,吸收/干擾處理即可比如某個點上高頻明顯多,就在這個點直接對應的第一反射面加吸音材料。依次為方向和思路。

更厲害的手段是,觀察這個點的聲音是由哪些地方直射或者間接反射過來的,然後從根源上一層層處理,我個人覺得能做到這個,對一般人而言不太現實,有興趣的可以深度研究一下。

達到理想中的“完全脫箱,聲音像畫面一樣完整呈現眼前”的效果,並沒有那麼容易,根據我個人對以上所有方法的嘗試和總結,達到相對理想的聲音效果,還是比較現實的。

如果以上各種手段用盡,聲音和理想中的效果,依舊是完全摸不到邊的話。這時候請考慮——器材對最終聲音表現的影響。

建議如下:

1、如果房間面積很小,可以考慮做全吸音處理。

2、小房間聲學處理的可操作餘地不大的時候,這時候想達到理想中的聲音效果,請優先考慮更換更為高級的器材。

3、房間面積足夠大,聲學處理反覆認真測試和調試後,依舊達不到滿意的效果,這時候也請優先考慮更換更為高級的器材。

臨時想到一個有趣的,房間越亂,聲音效果越好。

這句話是真實可行的,如果你的房間實在是有夠亂的話,也可以不用考慮什麼聲學處理了哈哈哈哈。

好了,這篇關於快速、簡單、經濟、有效地處理房間聲學和音箱擺位的內容分享到這裡,基本就告一段落了。

最後,上次發表此文的上半部分時,有位粉絲和我分享了自己聽音室的擺位心得,筆者看後,深覺我們對於擺位和聲學處理的大方向理念等,是不謀而合的,徵得粉絲同意,也給大家分享一下吧~

簡單經濟、快速高效解決音箱擺位及房間聲學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