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63萬學子打造優質“雲課堂”

<table> 為63萬學子打造優質“雲課堂”

肇慶中學學生在家學習網課。通訊員供圖

/<table><table> 為63萬學子打造優質“雲課堂”

肇慶中學教師王慧在家錄製3分鐘微課,為學生講評重點題型。

通訊員供圖

/<table>

3月2日起,肇慶全市中小學校正式開始新學期新知識的學習,各縣(市、區)和學校根據各自的實際情況,科學安排教學內容“雲課堂”作為疫情之下的新教學模式,將學習場景搬至線上,對教師學生都是新考驗、新挑戰。

據悉,肇慶市有中小學校420所,在校生達63.27萬人。肇慶學子在“雲”上學習,如何提供高質量的學習資源,如何保障雲課堂教學質量,如何不讓一個學生掉隊,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

南方日報記者 施亮 通訊員 鍾兆茂

“一校一案”,“雲督查”檢驗教學效果

2月28日,全省中小學校線上教育工作部署視頻會議後,肇慶立即召開全市中小學校線上教育工作部署視頻會議,對全市線上教育工作具體部署。

全市各縣(市、區)教育部門立即行動,分別召開了線上教育動員會,協調各學校積極行動、周密部署、嚴格實施。各校均成立工作領導小組,根據本校實際制定線上教育實施方案。全市33所高中、154所初中和233所小學全部制定了線上教育實施方案,做到“一校一案”。

肇慶市教育局局長羅浩翔在接受西江網線上訪談時介紹,線上教育是正常教學的組成部分,線上教育的時長,可以納入正常教學時長範疇。各學校利用啟動“雲課堂”前2天的時間,組織人力物力,將教材、教輔資料派送給每一個學生。全力確保了3月2日開始的線上開學工作規範、有序進行。

為了使在線教學出實效,肇慶市教育局提前組織各地教研員、各校校長及教師開展線上教學培訓,要求教師熟悉教學資源,充分掌握教學平臺操作及線上教學管理的要求和設計等,並要求每所學校制定工作方案,建立在線教學計劃,引導學生運用網絡平臺或通過收看電視節目進行線上自主學習。

從3月9日起,肇慶端州區計劃在新一輪的三週時間內推出600節線上教育視頻課程,其中,區組織錄製視頻課465節,推薦應用廣東省“粵課堂”線上教育節目135節,全面開展德智體美勞“五育並舉”的線上教育。

在端州錄製的465節課中,涵蓋了語文、數學、英語、道德與法治、歷史、地理、科學、物理、化學、生物、音樂、美術、體育與健康、信息技術、心理健康教育、勞動技術教育、書法、班會等18門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

“為確保督查工作有的放矢,我們組織教研員對線上平臺進行培訓,對督導工作各項要求細化講解,讓每一名督查人員明晰工作職責,找準督查重點。”端州區教育局副局長梁坤介紹,各學科的教研員和學校一起各施良策,校內校外相結合,線上線下齊發力,全面開展“雲督查”。

據悉,端州區教研員還登錄各類平臺雲課堂,同步觀看教學講授內容;以督導員的身份進入班級群、備課群,瞭解各學科老師對學生新課答疑情況、作業佈置量、作業批閱反饋情況;隨機致電學生家長了解孩子參加學習的情況,並設計網上調查問卷瞭解師生教學實際需求。

探究互動,打通教學全鏈條管理

在3月7日舉行的肇慶中小學校線上教育工作推進會上,肇慶市教育局要求各級學校深入研究、摸準線上教育的特點和規律,吃透教材、把準學生需求,儘量提供具體、形象、生動的教學指導,確保線上導學、答疑高效高質。

學校利用不同平臺搭建出形式多樣的雲課堂,直播、錄屏、5分鐘微課、實驗探究……老師們“腦洞”大開,各類網課百花齊放。

“下面有請舉手的15號同學以‘乾旱’為主題詞,向大家講解中亞地區的地理特徵以及綜合情況。”肇慶市宣卿中學高二級地理雲課堂正式開課,老師李麗娟讓學生連麥,以思維導圖的方式介紹本節課程的主要內容,自己則“退居二線”作簡單的引導。

“結合教學大綱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們決定從拓寬課堂的寬度入手,學生的專注度會更高,任務型教學亦會更有效率。”李麗娟以地理課為例,她會在每節直播網課後以作業形式佈置探究任務,學生需提前根據課程關鍵詞,製作思維導圖或PPT,在課堂上與大家分享探究成果。她認為,當前學生線上教育的接受程度各不相同,而且課程有著嚴格的時間限制,不宜安排難度較大、縱深延伸太強的課程。

“讓學生真正成為雲課堂的主人。老師則負責提前檢查學生完成任務情況,課堂上對學生的展示進行點評,隨堂提問在線學生,根據學生掌握的情況適當進行引導。”李麗娟說。

“雲課堂是線上教育的其中一部分,除了線上學習的時間外,學校、師生、家長都應該重視線下的學習活動,管理好教學的全鏈條。” 肇慶市教育局教學儀器管理站站長黃國洪告訴記者,肇慶要求通過“雲課堂”實現教學全鏈條管理。

對此,肇慶市宣卿中學積極搭建家校平臺,家校配合營造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學習氛圍。組織班主任和任課老師通過電話、微信等多種形式進行線上家校溝通,引導家長主動配合學校,做好孩子學習的督促工作,盡力給孩子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營造濃厚的家庭育人氛圍。

作為該校初一級八班的“家長司令員”,張志平每天都主動與班級學習小組的小組長溝通,掌握班級同學學習情況。他介紹說,為了保證學生的學習質量,學校首先會讓學生每日填報學習自檢表,自查日常的學習任務,還會安排“家長司令員”協助學校管理班級。

“學校每半個月會進行教學大數據分析,2月份有15%的同學沒有按時完成作業,有了‘家長司令員’的監督後,如今全班基本都能按時完成學習任務。”張志平告訴記者,學校會定期召開“線上家長會”,除了公佈學生學習情況以外,還會讓家長連麥用PPT分享教育孩子的經驗。

託底幫扶,不讓一名困難家庭學生掉隊

3月5日,肇慶懷集縣懷城中心小學和中國電信懷集分公司的工作人員驅車80多公里,來到洽水鎮石瑩村,給小遠等三兄妹送上學習平板電腦,並安裝上寬帶網絡,圓了他們的線上學習夢。

懷城街道排查發現,整個街道缺乏線上教育條件的設備困難生達1756人,佔全街道總生數的9.2%,他們還分佈在全縣各地。很快,街道和學校迅速行動,形成“一人一策”託底方案,確保線上教育全覆蓋、無遺漏。

懷城第三小學組織教師對不能正常開展線上教育的學生進行家訪,指導設備使用,並提供電視播放課程表。

懷城高龍小學位於懷城街道偏遠處,四面環山,但部分困難學生家離學校遠達十多公里,該校教師仍進行走訪。

“我們發現,在1756名設備使用困難學生當中,有1000多人主要原因在於沒有掌握線上教育設備使用方法。”懷城街道相關負責人說。

針對這一情況,該街道學校利用家訪送書、送學習用品的機會,手把手幫助學生安裝軟件,調試“粵課堂”教育頻道。其中,平南、三鬥、大梨3地27個教學點僅在3月3日當天,就為困難學生調試設備達600多臺。

部分貧困戶沒安裝有線網絡怎麼辦?該街道和相關企業進行溝通,為困難生開通網絡、購買流量,為280多名學生解決因無網絡而無法參加線上教育問題。

部分困難學生沒有線上教育設備怎麼辦?該街道學校老師紛紛拿出舊手機,自籌設備300多臺,給困難生借用。

“教育關乎千家萬戶,公平尤其重要。”羅浩翔表示,肇慶對貧困家庭學生、農村留守兒童等特殊群體,會給予特別的關愛、幫扶和指導,“一人一策”做好託底方案,提供合適的教育教學資源和手段。

為了讓貧困學子順利地進行線上學習,省教育廳、省扶貧辦聯合印發《關於為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學生提供線上教育用平板電腦的通知》,為全省2277個相對貧困村建檔立卡貧困家庭普通高中三年級和初中三年級學生出借一臺平板電腦,讓學子積極備戰升學考試。

肇慶抓緊做好落地工作,對學習終端和網絡存在困難的學生進行造冊分類、分解任務,採取“政府統籌一批、學校解決一批、對口幫扶和發動社會捐贈一批”等方式,並且通過各縣(市、區)教育局統籌協調,共為全市2048名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就讀普通高中三年級和初中三年級的學生各借出一臺平板電腦,解決困難學生缺乏終端設備的問題。

此外,市教育局溝通協調中國移動、電信、廣播電視等部門,設法確保偏遠山區學生的網絡信號和速度符合線上學習的要求。移動公司為肇慶所有建檔立卡困難學生贈送有效期為20天的10G手機流量,滿足學生疫情期間線上學習的網絡需求。

羅浩翔介紹,對於家裡有網絡無終端的學生,教育部門引導他們通過電視機收看“粵課堂”課程;對於家裡電視有衛星接收設備的學生,可以通過中國教育電視臺衛星頻道空中課堂,免費收看教育部向全國各地提供的兜底優質教學資源;對於家裡無網絡有終端的學生,組織學校把錄製好學習資源的U盤寄送到學生家裡;對於家裡無網絡無終端的學生,組織學校把學習任務單和錄製好學習資源的MP4播放器,送到學生手上。

樣本

精品網課是如何“煉”成的?

近日,肇慶各地中小學網課正火熱進行中,短短數週,許多往日沒有接觸過網絡教學的老師迅速成為“全能主播”。

從3月2日開始,肇慶中學網課“上新”,每天各年級九個科目持續更新,高質量、精品化的課程廣受學生和家長的好評。

這些精品課程是怎麼出爐的?背後又有著哪些鮮為人知的故事?讓我們通過肇慶中學高二級數學老師王慧的視角見證一堂精品網課的誕生。

群策群力,打磨出20分鐘的精品課

“這道題比較直觀,適合作為例題講解……”3月10日早上9時30分,肇慶中學高二年級數學備課組在該校的錄播室開始集體備課。

“我們力求‘短而精’的課程,既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又能減少他們面對屏幕的時間。”王慧表示,課堂教學對於經驗豐富的老師來說並不困難,難點在於使用視頻教學的新方式,完成一節20分鐘以內的精品課。

備課組讓一名經驗豐富的老師作為主導,梳理課程的主幹和要點,再集體討論教學的方式,篩選重點例題。據介紹,不算老師前期個人備課的時間,一堂15分鐘左右的微課就需要備課組研究一個小時以上。

“大家都是‘新手上路’,集體備課除了分析教學內容之外,同事們還會一起探討網課教學的方式,微觀到手勢和表情都很講究。”王慧說,集體備課讓老師們更快適應了“網課”這種全新的教學方式。

搭建小型演播室,“全能主播”上線

10時30分,集體備課結束後,王慧和3位同事留在錄播室準備課程的錄製。幾位同事熟練地開始分頭行動,架起攝像機、調亮燈光、在黑板上畫圖例、和“主播”對稿,一間小型演播室“搭建”完畢。

幾位老師精益求精,在準備的過程中就圖例的繪製方式修改了多個版本,反覆透過鏡頭推敲。“錄製教學不比在課堂,很多內容我們需要更加清晰的表達,這樣學生才能跟得上、看得懂。”王慧表示。

“學生在進步,老師也在學習。”王慧說,在課程製作的過程中,很多老師都已經成為了上鏡、錄製、剪輯“一條龍”的全能主播。

課程上線的早期,無法得到及時反饋、網絡卡頓等問題都為老師們展開教學工作帶來了不少困難。肇中的老師通過及時瞭解學生反饋,“小步快跑、快速迭代”的方式提升網課質量。目前,該校在線教學的形式逐漸成熟穩定。

在線教學,功夫在網課之外

11時40分,經過一個多小時的課程錄製,王慧回到了辦公室開始為學生答疑,各個班級群和教學群都彈出“50+”“60+”的諮詢消息。

“錄好網課只是第一步,只有持續做好對學生在家的學習生活狀態追蹤,教學質量才能得到保障。”王慧說,作為班主任她每天都會登記班裡同學的身體狀況以及出行情況,同時每週也會進行電話家訪,為學生在家複習提建議。

王慧表示,通過這次居家線上學習,可以看出很多同學都十分積極主動,提問的數量比平時還要多一些。對於學生疑問比較集中的內容,她專門錄製微課進行解答,讓學生可以反覆觀看學習。“這種‘有痕教學’的方式很受學生歡迎,未來也會考慮用微課的形式作為上課的輔助手段。”她說。

相比網課,王慧更期待線下開學。“網課雖然有其優點,但還是代替不了現實教學中的情感交流,我希望同學們能夠回到學校,早日看到他們朝氣蓬勃的面龐。”王慧說。

南方日報記者 李志穎 施亮 通訊員 譚慶娟

聲音

肇慶市教育局教學儀器管理站站長 黃國洪: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是未來新趨勢

高新信息技術的革新,改變了固有的傳統教學方式。黃國洪表示,有了這次全市廣泛運用線上教育的成功經驗,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將是未來的新趨勢。

“根據各個學生的具體情況以及教學內容,可制定不同的教學模型,線上線下互為補充。”黃國洪向記者舉例介紹了“一課三學”的教學模式。所謂“一課三學”,即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佈置課堂任務,學生可自主進行“線上學”,再進行學習小組內“互助學”,最後由教師總結“點評學”。

肇慶市第十五小學副校長 梁星梅:以興趣為導向,讓學生“踮起腳來摘桃子”

“作為新時代的教師,我們有義務主動接觸微課、直播等新的教育形式。”梁星梅表示,通過這段時間的摸索,學校教師都已經“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

現階段小學課程以拓展教學為主,梁星梅建議教師應以學生興趣為導向,在課程設計上注重趣味性,開展個性化教學滿足學生的不同需求。

“我們要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讓學生在雲課堂中‘踮起腳來摘桃子’。” 梁星梅解釋,“桃子”是任務、是目標、是成就,在雲課堂中,教師可以通過任務探究、知識競賽、課堂展示等方式,讓每一個同學在課堂中充分思考鍛鍊,有所收穫。

肇慶市第一中學實驗學校學生家長 鄒檢良:每天瞭解學習進度輔導孩子養成良好習慣

鄒檢良表示,“雲課堂”是一種新鮮事物,剛開始接觸時還是會擔心孩子能不能適應,會不會落下功課。

“學校主動與家長溝通,讓我們充分了解教案和線上教學的操作模式,使我們對孩子的線上學習有了信心。”鄒檢良告訴記者,下班回家會第一時間打開孩子的線上學習平臺,及時瞭解當天的學習情況,並對其進行輔導。

“通過線上教育的契機,我希望孩子能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變‘他律’變為‘自律’。”鄒檢良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