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谷天馬山:烽火臺上覓狼煙

甘谷天馬山:烽火臺上覓狼煙

新天水訊 據甘谷縣融媒體中心消息攀登天馬山烽火臺的想法由來已久,因為幾乎在甘谷縣城、新興、渭陽、六峰、金山、八里灣的許多地方,只要抬頭就能看到天馬山,看到烽火臺。去年7月,我驅車來到甘谷縣大像山西面的馬鞍山村,登臨山頂,在遠古的回聲中,尋找烽火臺上的狼煙。 由村委會沿著上山的小路奔向天馬山山頂,約莫一袋煙的功夫,就走到山頂的平臺上。馬鞍山村的村民在這裡種上了花椒,穿過整片的花椒地,可見斷瓦殘垣的馬鞍山古堡西牆下,有一條長約50多米,寬約4米,深8米的護堡壕溝,溝旁下一臺土地上有進入古堡的小道,需攀登3米多高的土臺才能進入堡子。

甘谷天马山:烽火台上觅狼烟

馬鞍山村的堡子與烽火臺在一個平臺上,東面是烽火臺,西面是堡子,因為這個平臺東、南、北三面均為山崖,只有西面與群山相連,所以只有西面有堡牆,而其他幾面幾乎看不到堡子的遺蹟。走近烽火臺,只見其為一個長寬約4米的方體臺子,高2米左右,全部為夯土築成,中間是空的,應該是放置柴草、狼糞的地方,現在看來完全就是一個矗立在高山頂上的“火爐”。 烽火臺又稱烽燧,俗稱烽堠、煙墩、墩臺。古時用於點燃煙火傳遞重要消息的高臺,系古代重要軍事防禦設施,是為防止敵人入侵而建的。遇有敵情發生,則白天施煙,夜間點火,臺臺相連,傳遞消息,是最古老但行之有效的消息傳遞方式。烽火臺一般都置於高山險絕處,每座相距一定距離,烽火臺多是白天點狼糞,晚上燃柴草。

站在烽火臺上,眼前彷彿看到狼煙、戰鼓、鐵騎的影子從遠古而來,又漸漸遠去,消失在歷史的煙塵之中。我忽然想起宋代詩人楊備的詩《烽火臺》:“一帶東流當複闕,築臺相望水雲間。麗華應不如褒姒,幾許狼煙得破顏。”唐朝時的張延壽曾在《隗囂》詩中描寫了甘谷烽火臺的景象:“皇城今安在?烽臺千古存。安知事明主,不惟意徘徊。”滄海桑田,世事變遷,當時的隗囂宮烽火臺現在也消失的無影無蹤,只留下了大像山歇涼臺。

甘谷天马山:烽火台上觅狼烟

我曾相繼在天門山雙乳峰峰頂平臺上,苟家村山頂等地,見到過形制、大小與天馬山相似的烽火臺,現在想來,在甘谷川道地區,天門山、天馬山烽火臺、苟家村山頂的土墩,構成了“三點一線”的信息傳遞通道,發現敵情可以迅速向四周傳遞。由此,足見古人的智慧和對安全的高度重視。

聽村民講,馬鞍山頂當地人稱為高石崖,崖東下面的山叫天馬山,因為山形如一匹騰空的“天馬”,現在多數人把上面的“高石崖”也叫天馬山,而金山人則叫轎子山,因為山形如一個“轎子”。談及烽火臺,村民們說有一個故事與烽火臺有關:烽火臺下面的懸崖上有一個石洞,名叫“趙家洞”,裡邊比較大,還有住人的土炕,當地不少老人小時候都進去過,現如今一般人是上不去了。因為這個石洞鑿在半山崖上,面前是聳立的奇峰,若要進入洞內,必須要經過一個木板小橋,當敵人來犯時,就抽掉木板,誰也無法過去。“趙家洞”曾是當地村民的藏身洞,也可能是烽火臺士兵駐紮的地方。

甘谷天马山:烽火台上觅狼烟

一天,有預報說土匪正在攻打縣內的堡子,當時藏身於“趙家洞”的村民中有一個硬要下山去擔水,鄉親們怎麼攔也攔不住,就將“趙家洞”洞前兩崖之間的木板橋放下,要求其快去快回。當這個人擔水返回時,被埋伏在天馬山下的土匪發現,他們尾隨其後將其活捉,威逼他讓莊主放下木板橋,然後殺進洞裡迅速佔領馬鞍山堡子和烽火臺。一時間,人們四散逃跑,不少逃回村裡的人因為找不到藏身之處,就跳入村周圍的窖中,堡子到村裡的小路上,到處血流成河,“蔡家寺堡子一盞燈,馬鞍山堡子盛血盆”,悲壯之處難以用筆墨描繪。 南村北舍草萋萋,門徑化為人吏蹊,

野老吞聲見府主,年來烽火到棲雞。 再次讀起李中行《伏羌感事》,我流淚了。狼煙、戰馬、鐵騎,烽火臺、堡子、土墩和先祖保衛家園的英雄氣概,將永遠留在生活在這一方土地人們的記憶裡。(文/李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