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锻炼要劳动也要心理防“抑”疫情期间宅家三步走

龙头新闻综合报道

疫情之下,面对病毒我们不仅需要关注身体防护,同时也要关注心理健康。那么宅在家里进行适当体育运动和居家劳动都是有效提高人体免疫力,调节精神状态的好办法,当然居家隔离的人们心理状态较之前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这也是我们需要密切关注和科学化解的。

要锻炼要劳动也要心理防“抑”疫情期间宅家三步走

疫情期不同人群居家锻炼各不同

儿童青少年生性活泼好动,在家里应当遵循安全、科学、适度、多样化的原则进行锻炼。运动量要适度,以中低强度为主,身体微微出汗为宜,运动后要注意保暖和休息。建议上午、下午和晚上各进行15分钟到20分钟的居家健身,防止返校后肥胖和近视率的急剧上升。

儿童以灵敏、柔韧、协调和平衡练习为主,比如做一些听口令的动作,单脚站立、抛球接球,还有钻“山洞”、推“小车”、跳格子、爬行等。

青少年可以加入速度、小力量(如自身体重),还有心肺耐力练习,如左右两点跑、振臂跳、原地踏步、开合跳、高抬腿、波比跳、仰卧踩单车等。有条件的可以在家里进行小哑铃或者是弹力带的练习。每个动作进行20到30秒,依据身体的素质进行2到4组。

身体素质较好的和平常有着良好体育锻炼习惯的成年人,建议可以进行高强度间歇训练,这样能够提高心肺功能和基本力量素质,同时,还能够在短时间内达到良好的锻炼效果。比如可以做一些原地跑、俯卧撑、开合跳、波比跳等,每个动作练习10到15次,进行2到4组。

老年人以及一些缺乏体育锻炼的成人,建议以功能性练习和柔韧、平衡素质提升的练习为主。针对肩、颈、腰、背这些关键部位的肌肉进行拉伸和转体类的练习,每组拉伸时间持续大概20到30秒,进行2到4组。另外还可以练习一些仰卧背桥、小燕飞等等。

居家健身不适宜进行长时间大强度锻炼。在居家防疫期间,为确保运动安全有效,运动强度必须适宜。强度过低,没有锻炼效果,但是长时间大强度的运动,会导致身体机能失调,免疫功能下降,并且运动损伤风险增加。因此,特别忌讳平常不运动、锻炼搞突击。

要锻炼要劳动也要心理防“抑”疫情期间宅家三步走

居家劳动也是一种教育

当下,全国的大中小学学生们都已进入“网络开学”阶段。面对“加长版”的假期,有必要改变一些地区防疫期间中小学生的学习模式,增加居家劳动实践内容,注重网上学习与居家劳动实践有机结合。

在中小学生居家劳动实践中,老师和家长应注重引导学生学习全国战“疫”中涌现的先进模范事迹,树立积极的劳动观念。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解放军战士、科研工作者,为抗疫做好物资保障的生产者、运输司机、快递小哥,日夜值守的社区基层工作者、网格员等等,他们用特别时期的特别坚守,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奉献之歌。引导学生以他们为榜样,形成对劳动者的感恩之心、感激之情、感悟之意,有利于为孩子铺就积极向上的人生“底色”。

居家劳动实践,应注重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因家制宜、就家取材,根据不同年龄特点开展丰富多彩劳动实践活动,包括居家整理劳动、家庭餐饮劳动、家庭绿植养护劳动、家庭手工制作劳动、家居环境改造劳动等。据南京师范大学劳动教育课题组2019年对全国3390位家长的调查,小学生一、二年级周一至周五平均家务劳动时间约为17.33分钟,三至六年级约为17.49分钟,初中生约为17.02分钟。这说明,我国中小学生的家务劳动时间不足。因此,充分利用居家时机,努力引导学生学习居家劳动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有助于培养学生劳动自立、劳动自强的意识与能力,让他们养成受益终生的好习惯。

引导学生在居家劳动实践中讲究方式方法,注意劳动安全,强化居家劳动实践中的感悟、探究与创造,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劳动处处有学问,要注意启示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进行安全劳动、创造劳动,以促进体脑结合、知行合一、身心和谐。

要锻炼要劳动也要心理防“抑”疫情期间宅家三步走

战“疫”期间心理防“抑”不可少

眼下大多民众在家中减少外出的时间大多超过一个半月。起初的焦虑、紧张、担心和害怕的情绪得到了缓释,大部分人在经历了较为剧烈的心理冲突后都找到了生活的新节奏。焦虑和担心的情绪在某种程度上会让我们处于备战状态,这种状态是我们不习惯也不喜欢的。备战状态下人的神经高度紧绷、会对周围的刺激格外敏感,这有利于我们在危机状态下及时进行自我保护。当居家封闭时间达到一定长度,人的生活开始适应新的习惯后,焦虑和担心的情绪开始减少,逐渐在新的环境中习得稳定和安全感。

看着大部分城市新病例“零增加”或增加幅度放缓、一些城市逐渐复工复产、快递和外卖也变得多起来,这些信号都会让我们误以为疫情快要过去,迫切希望生活能早一些恢复常态。这个时候人们可能进入松懈的状态:频繁出门、去热门餐馆门口排队、外出不戴口罩、减少消毒或洗手的次数等等。然而事实上,疫情仍在继续,过度的松懈会让人降低本该有的警惕,可能造成二次交叉感染的风险,增加患病概率。

而应对懈怠和松懈的情绪,可以留意以下几点:一是提醒自己,疫情尚未结束。虽然疫情从数据上态势减缓,但疫情防控形势仍然没有乐观到出门不用戴口罩、随意集会的程度;二是人在长时间的紧张和焦虑下会出现麻木和同情感疲劳,这是正常的,但我们也需要时刻提醒自己,那些每天增长的疑似、确诊数字不仅仅是数字,还是一条条鲜活的生命;三是死亡和确诊病例数据的减少,是一线医护人员连夜奋战、甚至用生命换取来的,尊重他们付出、尊重自己生命最好的方式依然是要规范防护,懈怠对疫情的减缓没有丝毫帮助;四是客观地看待事实,不过度悲观、也不过度乐观,在恢复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同时,也要保持清醒,未雨绸缪。

保持理性平和,培养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这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免疫力,也会成为抗击疫情的强大力量。然而个体针对重大变化或威胁会产生的心身调适反应,即应激反应。不同应激水平对人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如果发现自身情绪不对劲,个体应该在需要的时候,及时地、勇敢地寻求专业的支持,这是十分关键的一步,再而积极配合治疗,只要你发现自己沉溺在负面情绪中时,先不要想太多,先动起来再说,事情会好起来的。人一旦行动起来,就会减少焦虑思维,转移注意力,从焦虑不安转变到:“ 现在我能做些什么?我需要做什么?” 开始努力寻找解决的办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