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復古進行到底,富士X-Pro 3相機測試與解析

攝影是什麼?這個問題看起來似乎有點哲學,有的人可能會說“攝影就是記錄真實”,我覺得你說得很對,而有的人可能又會說“攝影是為了藝術創造”,我認為你講得也很有道理,簡單來說,攝影是一個極具包容性的主題,但它的根基依然是那句老套的“以人為本”,重要的是你以什麼出發點去審視它,對同一張照片之所以會有不同的聲音,正是因為有的人站在還原真實的角度去看,有的人則站在藝術創作的角度去看,這恰恰說明對攝影創作和作品的判斷,觀看者主觀意識的影響遠大於相機鏡頭硬件技術的客觀指標。所以,每個人的經歷與認知不同,對攝影作品的感受也自然不同,比如背井離鄉在外打工的人對離別與鄉愁的攝影主題會更加敏感,熱戀中的情侶對人像糖水又會情有獨鍾……從這一點來說,攝影與音樂有很多共通之處,也即蘿蔔青菜,各有所愛。

既然攝影具備高主觀性的特徵,那相機的設計是否能在這方面做一些門道呢?當然可以,目前攝影器材的發展受手機影響,明顯開始迴歸專業方向,這意味著如非硬性需求,普通消費者對相機器材的熱情會明顯降低。但這時候主觀設計上有特點的產品往往更有機會拉回一點分數,比如總有人會很鍾愛的復古設計:拼接金屬機身、全機械轉盤操控、旁軸取景、膠片模擬等等,當這些設計建立在足夠出色的性能基礎之上,就是妥妥的加分項(當然有時候也是加錢項……)。


將復古進行到底,富士X-Pro 3相機測試與解析

復古設計很多品牌都正在做或曾做過,比如全畫幅的尼康Df,APS-C的富士X系列,M43的奧林巴斯幾乎全系列,但要論堅持得很徹底且做到細分的,應該就是富士X系列了:有固定鏡頭的X100系列、可換鏡頭裡又有基本復古的X-T系列和硬核復古的X-Pro系列,而且富士做復古設計相對其他品牌的優勢在於它硬件軟件都有歷史沉澱,軟件在這裡指的是成像技術,富士在膠片時代的地位應該不用我多說,全名即為“FUJIFILM,富士膠片”,這意味著它做數碼機復古,在多種膠片效果模擬方面就是“官方正宗”,既能讓老一輩老法師的緬懷青春,又能讓嚮往復古氛圍的新一代攝影愛好者嚐鮮,當然,膠片的特性,數字技術能模擬一部分,這個我們後面再細說。

而至於硬件部分,眾所周知,目前的各大相機品牌都是從膠片時代成長而來,也基本都有80年以上甚至過百年的歷史,即便是索尼,也有曾經的美能達照相機事業部來兜底,而富士在膠片時代的機身建樹主要集中在中畫幅、袖珍相機上,經典機型如GA645、GSW690等等,但35mm機型富士有一個非常經典的旁軸TX系列,也就是哈蘇知名的寬幅相機Xpan系列,時至今日也還是有很多膠片愛好者對其愛不釋手。

歷史的東西資料有很多,在這裡就不多贅述了,簡單來說在數字時代要論復古設計,富士的根基會相對較為厚實,今天我想跟大家聊的是我新入手的X-Pro 3,沒錯,就是硬核復古的最新一代:

將復古進行到底,富士X-Pro 3相機測試與解析

那麼,相對X-T系列,它硬核的點在哪些方面呢?

首先,X-Pro系列採用類旁軸取景器設計,X-T系列則是常規無反的LCD+EVF。之所以稱之為“類旁軸”,是因為說旁軸基本上就一定會說聯動測距(其中徠卡M系列就是經典代表),但富士X-Pro 3並不支持聯動測距,這也是情有可原的,因為身處進步飛速的數字時代,現階段的任何數碼相機都可以很方便地把自動對焦功能集成於傳感器上,放棄服務於手動對焦的聯動測距機制只能說是遺憾,或者說復古情懷這張牌打得還不夠徹底。

所以,X-Pro系列只是開了一個光學旁軸取景窗,這意味著它雖然是無反,但它卻有光學取景,而與單反的差別在於它是獨立光軸而不是TTL,所以存在視角差和視場差,在拍攝時要注意取景角度和視場刻度線的範圍,除此之外也無法反饋鏡頭景深,使用大光圈鏡頭時不能直觀判斷是否正確上焦,這些也都是旁軸取景器的特性。

將復古進行到底,富士X-Pro 3相機測試與解析

但還是那句話,身處數字時代,這個問題還是有辦法解決的,可觀察上圖,這是從機身正面拍攝的照片,X-Pro的取景器採用光電混合設計,內置了一塊369萬像素點(約1280x960分辨率)彈出式OLED面板,正常握姿下右手食指或中指可以向右撥動撥杆切換光學/電子取景,從取景器另一面可以看到OLED由下往上升起,而且有意思的是它的光學電子混合取景模式還採用了抬頭顯示系統,向左撥動撥杆,在光學取景窗的右下角彈會出另一塊玻璃,並將傳感器“看到”的圖像投影到這塊玻璃上,實現混合顯示:

對於這個取景器唯一想吐槽的就是眼點太近,裸眼的情況下要把眼眶完全貼住才能觀察整個取景器,戴眼鏡的話,稍不留神就會看不到位於取景器某一邊的信息,需要時不時的微調位置……

將復古進行到底,富士X-Pro 3相機測試與解析

硬核復古的第二個方面就是拍攝體驗,首先是不給你看LCD,合上翻轉屏的時候只能看到一塊1.28英寸的彩色E-Ink面板,想要看回放就得把翻開翻轉屏,才能看到朝內佈局的LCD。這個設計主要的目的就是給你彷彿在拍膠片機的感覺,因為這塊彩色E-Ink面板的主要功能就是顯示目前所模擬的膠片型號,並同時給出ISO、白平衡等信息,也可以調整為顯示光圈、快門、ISO等拍攝參數,視頻模式下可以顯示F-Log模式等規格。

這塊彩色E-Ink面板的響應速度還不錯,按住導航鍵向上使其在不同膠片效果上全速翻頁,基本沒有明顯的視覺卡頓,不過可能是厚度限制,X-Pro 3的這塊彩色E-Ink面板沒有引入前光設計,所以它只能利用環境光反射墨水屏實現觀看,這意味著弱光下這塊屏就是黑漆漆的,還是需要通過取景器或LCD來進行調整。

將復古進行到底,富士X-Pro 3相機測試與解析

說到膠片模擬,數字技術能模擬的其實只有色彩色調傾向,所以準確的說是膠片色彩模擬,X-Pro 3能模擬17種不同風格的富士底片色彩,在適合的光線下用適合的模擬效果就能獲得相當不錯的直出效果,換句話說就是:攝影色彩原本是一道問答題,你需要自己去尋找答案,而在X-Pro 3這兒,富士已經為你寫好了多個答案,於是呈現在你面前的問答題就變成了一道選擇題,甚至判斷題,簡而言之,合理利用不同的膠片模擬效果,從欣賞攝影作品這個主觀能動性極強的角度來看,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時因為RAW文件不會應用這些效果,因此只需RAW+JPG,就依然保留了你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權利。

當然,市面上也有一些比較特殊的復古成像形式,比如摘掉原色濾鏡的純黑白數碼相機,與有原色濾鏡但模擬黑白的機型相比,因為沒有原色光阻劑的影響,前者的量子效率會明顯更高,這意味著即便是相同的傳感器和相同的曝光參數,前者可以獲得更多的光生電子,從而降低模擬增益倍率,獲得更高的性能。


將復古進行到底,富士X-Pro 3相機測試與解析

上圖為增強綠色分量的ACROS黑白,下圖為Classc Neg,這兩個效果我比較喜歡。

將復古進行到底,富士X-Pro 3相機測試與解析

當然,各種效果都可以嚐嚐,有時候還會有不少意外之喜,除此之外清晰度、顆粒效果等設定也能玩出一些便於直出的花樣來,可玩性還是挺強的。

其實關於膠片與數碼的性能優劣之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錯誤就是總有人直觀的認為膠片的動態範圍更高,但事實上,數字成像是一個光變電,電變數字的完整封裝流程,整個過程非常穩定,不會出什麼紕漏,也沒有太多的介入空間。而膠片則只是其成像流程的中間環節之一,膠片本身只有密度區間,而能夠呈現多少檔光線更大程度取決於對膠片的曝光和沖洗方法,比如放大機投影鏡頭性能如何、與膠片是否絕對平行、顯影液/定影液性能是否穩定、相紙性能是否足夠,以及最重要的,沖洗工的技術水平如何,對照片是否有充分的理解……除此之外,銀鹽與光電二極管對光的響應傾向也不同,膠片是向左曝光,而數碼是向右曝光,也就是說膠片欠曝基本沒治但過曝可能還有救,而數碼則是溢出無法找回但欠曝還有機會拉上來。而膠片在沖洗時如果灰階衝得夠久,可以獲得與數字機拍攝Log類似的高寬容度中灰圖像,一張過曝的膠片,也能通過繪製曝光圖的形式來對膠片中不同的位置進行分別曝光調整灰階,進而在相紙上呈現類似HDR的效果……

所以膠片是否具備高動態取決於人,數碼則是取決於傳感器光電二極管的阱容,浮置電容電壓擺幅,是否具備過溢漏極開關+電容及其電容量,再加上本底/讀取噪聲控制能力,很明顯,前者更主觀,而後者更客觀。簡單來說,膠片的複雜在於多維度,牽扯到太多的環節,用現在大家很喜歡的一個詞來形容就是充滿了“儀式感”,恰可稱之為膠片攝影的藝術靈魂所在,而這正是高度歸一化的數碼產品無法複製的,X-Pro 3把膠片色彩模擬以各種形式放到用戶更容易觸及的位面,目的也就是為增加這種儀式感。

所以對於現代數碼相機的出片效果復古,更多還是提供一種趣味性,如果你要的就是這種復古的操控和直出效果,當今市面上X-Pro 3無出其右,但作為一款機身價格在五位數的APS-C畫幅無反,在消費者需求的金字塔結構裡,儀式感的基礎還得是“打鐵還需自身硬”,歷史早已證明單靠功能而性能存在瓶頸的高價產品終究走不長遠,最簡單的例子莫過於當年卡西歐的自拍神器。膠片色彩模擬對現代算法團隊來說並沒有什麼難度可言,很多手機攝影APP都能模擬,絕大多數人也並不會去仔細分辨原廠效果與否有何區別,所以它本身的硬件性能也必須達到高水準,才值高價格。

X-Pro 3的復古還體現在多種外形規格上,我選擇的是最普通的黑色版,而它還有一個價格更高的版本,頂蓋和底板表面覆蓋為鈦材質,有金色和灰色可選,從外形上再進一步增加了儀式感。

將復古進行到底,富士X-Pro 3相機測試與解析

X-Pro 3與X-T4、X100V採用的是同一塊2600萬像素APS-C傳感器(但只有X-T4帶機身防抖),應該是索尼IMX571,與自家中畫幅GFX100,索尼全畫幅A7R4是同一工藝,只是晶圓切割面積不同,但富士的這三款均定製為自家的X-Trans色彩濾鏡陣列,這也算是少有的已基本成熟的非拜耳型陣列。

從很多測試數據來看,這塊傳感器的動態範圍等客觀性能基本上可以說是目前APS-C領域的最佳水準,索尼因半導體銷售協議限制在A6系列上並未使用最新工藝,所以反倒是親兒子趕不上外賣版;佳能無論EOS M還是90D都是前照式且雖然已竭力追趕但依然落後了至少一代(勉強趕上A6500的水準);尼康APS-C機型的關注度相對低,即便是最強的D7500也不如X-Pro 3,在ISO 1000以上是X-Pro 3甚至可以反超A7R4……

但前面不是說它們是完全相同的製造工藝和單像素規格,為什麼會得出這樣反常的結論?這是因為上述對比基於相同ISO,但ISO本身有多種定義方式,且為無量綱數值,因此允許廠商有不同的標定,而富士的ISO標定就與其他廠商有比較大的出入,具體來說就是在相同曝光組合的情況下,它的ISO數值會明顯更高一些,而在相同ISO數值時,它的曝光量會更大一些(比如光圈更大、快門更慢),所以,X-Pro 3的性能優勢並沒有很多評測數據說的那麼大,也不能真正的越級PK全畫幅,但在APS-C領域領跑沒有問題,工藝的硬優勢比較明顯。

將復古進行到底,富士X-Pro 3相機測試與解析

上圖為高光比場景向右曝光以確保亮部不溢出所拍攝的單幀RAW文件,下圖為後期提亮暗部並進一步壓制亮部之後的效果,X-Pro 3的基準動態範圍很不錯:

將復古進行到底,富士X-Pro 3相機測試與解析

X-Pro 3的對焦在目前的無反領域裡算是標準水平,人臉、人眼識別效率還不錯,但光學取景模式下不能使用,目標跟蹤的性能也還過得去,總體來說跟索尼還是有差距,不過日常拍攝是夠用了。機械快門連拍最快有11fps,也有8fps、5.7fps、5fps、4ps、3fps可選,都支持自動對焦和自動測光,區別源自不同寫入量對緩存的不同壓力,速度越快,緩存寫入量就越少,比如11/8fps的JPEG寫入都是有限的,寫入數據量會跑到緩存的上限,而5.7fps就跑不到,可以寫到卡拍滿為止,而3fps更是可以無限連拍無損+壓縮RAW。

X-Pro也有電子快門專用的連拍模式,1.25倍畫幅裁切的額情況下最快有30fps,不裁切的情況下最快可達20fps,不過電子快門下的捲簾快門果凍效應比較明顯,如果要進行高速搖拍,會產生比較明顯的變形:

將復古進行到底,富士X-Pro 3相機測試與解析

所以連拍最好是用在相對位移不那麼大的主題上會更加實用,比如電子快門30fps也能一次緩存33張單獨的14bit未壓縮RAW,而不像佳能EOS M6 II高速連拍那樣把所有連拍文件打包且無法解包,對於向右曝光多幀均值堆棧HDR拍攝而言,X-Pro 3的實用性大大增加,尤其是對於日出日落這種需要在非常緊湊的時間內拍攝儘量多素材的主題來說,一張高速卡再加上一個廣角鏡頭,一分鐘內拍攝300張沒有什麼問題,可大大提升出片效果,當然,前提是你有一臺性能足夠強的電腦……

視頻方面,X-Pro 3相對而言沒有X-T4那麼生猛,沒有4K 60p,沒有機內10bit,最高支持DCI-4K 30p,最高碼率200Mbps,支持F-Log,自動對焦模式只有寬區+人臉/人眼識別。最高規格4K的捲簾快門果凍效應很低,只有1/100秒出頭,與全高清相差無幾,因此可以判斷為抽行採樣而非X-T系列的超採樣,優點是可以盡情搖拍,缺點是畫質相對會低一點,但也都在優秀水準上。

而且它的接口是遙控與麥克風共用2.5mm接口,耳機則需要USB-C轉接,也沒有HDMI輸出所以自然沒有外錄,所以,定位主要是復古攝影的X-Pro 3的視頻功能和性能在新一代X系列機型裡不算出彩,想要高規格的視頻還是考慮X-T4/3吧。


將復古進行到底,富士X-Pro 3相機測試與解析

這次我順便也入手了最新的XC 35mm F2鏡頭,熟悉富士鏡頭的朋友可能會問:之前不是有個同規格的XF版?這是替代版麼?準確來說是機械設計簡化版,光學設計是一模一樣,都是6組9片帶2個非球面內對焦,光圈都是F2-16,都是9片光圈葉,最近對焦距離也同樣是35cm,對焦性能也相同。但XC版的價格幾乎是XF版的一半,導致這一差異的主要原因在於XC版的外殼和接口均選擇了工程塑料,大大減少了製造成本,XF版為金屬材質打造,所以XF版全稱是XF 35mm F2 R WR,WR是Weather Resistant的縮寫,具備一定程度防雨水防沙塵和更大擺幅的溫度抗性,對於大多普通用戶來說,XC版也已夠用,比本身就很輕的XF版進一步減重40克,直徑與長度也稍有縮小。

成像質量方面,這顆千元級的XC 35mm F2表現是挺不錯的,分辨率基本上全開即可用,沒有明顯的場曲,彗差像散控制得也比較好。

將復古進行到底,富士X-Pro 3相機測試與解析

不過軸向色差比較明顯,如上圖為100%放大觀看,高反差邊緣前景泛綠而背景泛紫,基本上這個級別的鏡頭各家都是如此,就不苛求了。

除此之外它的呼吸效應很明顯,作為視頻鏡頭需要儘量規避靜止機位的大幅度對焦調整。

回到一開始的話題,攝影是一個主觀存在,而相機則有客觀的設計與規格,富士X-Pro系列這麼多年來堅持復古設計走到第三代可以說是難能可貴,主觀上它雖然不像徠卡那樣復古得更徹底,但尺度把握還算是恰到好處,畢竟歸根結底它還是一臺數碼相機。對於想要儀式感,又對成像素質有較高底線的玩家來說,X-Pro 3是個好選擇,如果你不想花太多成本和精力,比如不想折騰鏡頭,但依然希望能有復古範,或許可以考慮X100V,這也正是我近段時間正在考慮的對象……

最後再放幾個樣張吧,均為XC 35mm F2拍攝!

將復古進行到底,富士X-Pro 3相機測試與解析


將復古進行到底,富士X-Pro 3相機測試與解析


將復古進行到底,富士X-Pro 3相機測試與解析


將復古進行到底,富士X-Pro 3相機測試與解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