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編輯:第一本「影改漫畫」的誕生

對話編輯:第一本「影改漫畫」的誕生

在上一篇推送《翩翩人生波麗娜》:漫畫與電影的對談 中我們講到了漫畫《波琳娜》被改編成電影后的一些內容變化。

在討論過程中,大家提到了很多關於「漫改電影」的取捨,這個說法這也讓我聯想到了《柏林蒼穹下》,很有意思的是,這部作品剛好是反向改編——由電影改編成漫畫。

但我們似乎還沒有「影改漫畫」這個說法。

這種反向改編其實對後浪漫來說也是第一次,系列近200本的作品中,還沒有這樣一本電影改編的圖像小說。

事實上在國外這種嘗試也並不是很多,因此這部由德國父子合作的改編作品《柏林蒼穹下》在國外一出版就獲得了多家媒體的報道推薦。

对话编辑:第一本「影改漫画」的诞生

另一個被報道推薦的重要原因,大概是作者挑戰的電影實在來頭不小:導演維姆·文德斯曾憑藉《柏林蒼穹下》這部電影拿下第40屆戛納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獎;而參與劇本編寫的,正是2019年獲得諾貝爾獎的作家彼得·漢德克。 故事其實很簡單,兩位天使聆聽著人間的愁苦,其中一位感懷於人間的真實,在遇到一位馬戲團天使演員後,決定化作凡人。但這個故事背後的悠長詩意與人生探索,卻感動了無數觀眾。

对话编辑:第一本「影改漫画」的诞生

將這樣一部30多年前的經典影視重新改編成漫畫,畫家都做了哪些改動?

面對已有的電影文本,引進的漫畫在翻譯上又遇到了哪些難題?

帶著重重好奇心,向這本書的特約編輯張顧璇老師發去了一連串問題,由此揭開了這本書的幕後一角。

這一次,我們一起回放,一本「影改漫畫」的誕生。

对话编辑:第一本「影改漫画」的诞生

1

問:目前市面上很少看到這種把經典電影轉變為圖像小說的選題,這種嘗試在國外多嗎?

答:不是很多,在德國這種轉換題材我認為也非常少見。說到有名作品時人們第一個想到的主要還是電影與文字書籍這種形式的轉換,比如《茜茜公主》《少年維特之煩惱》等。

問:因為這本書很特別,第一次接觸到這個選題時是什麼心情?

答:[我]最開始只做了兩本萊因哈特的作品,畫風與柏林蒼穹下差別很大,萊因哈特的短篇小漫畫在文字風格上也更加接近於白話而不是柏林蒼穹下比較哲學燒腦的對話,導致我花了一段時間來適應這本書的節奏,文字的編輯時間比之前的兩本更長。

《柏林蒼穹下》在德語學習者中是有一定影響力的,可以說是相當經典的德語作品,我也非常想了解這部作品的魅力,所以當時是很期待的。

問:注意到電影臺詞和譯者的文本其實有些許不同,在編輯過程中有過糾結嗎?哪句話是你最喜歡的?

答:有糾結過,因為譯者在文字上的水平其實很高,在德語原文中大部分表述其實直白翻譯的話都是很大白話甚至讓人有些摸不著頭腦的,但是被譯者很好地修整出來了。但是其中有些對話不需要非常華麗的文字修飾,所以我將一些地方換成了更普通的語句。

我個人的話非常喜歡丹密爾決定成為人時對卡西爾所說的“我要把這俯察一切的永生變成平凡的一世,哪怕我的生命會在某一刻戛然而止,哪怕只如轉瞬之間,哪怕只像一聲呼喊,一縷清風。”我認為這句話充滿了面對未知的勇氣與覺悟,在一個人平淡的一生中也許不會需要做出和他一樣的關鍵決定,但也要保持清醒,思考自己的處境,不後悔自己所做出的決定。

問:其實我先看了漫畫,再去看電影的時候察覺到漫畫刪去了一些情節,也增加了一些細節。所以還蠻有趣的:漫畫保留了很多片段,但又不像電影那般冗長,讀者自己可以把控節奏。你是怎麼看待這些取捨的呢?

答:個人更偏向於漫畫中的修改,影片中一些場景的節奏我認為稍有拖沓。

問:對,感覺在漫畫裡,一個場景可能只是一個小分格,注意到一個小分格就像看到了渺小人生中的一個片段。在做書的過程中,你印象最深的是哪個片段?

答:男主角在想起自己的法國之行時回憶起了一個很微妙的場景,這部分的文字描述大概是:

我在塞納河的船上看到表演吞火的街頭藝人失手了,他渾身著著火,跳下了貢多拉,在黑天的塞納河中不斷向前游去,火光映照著黑色的水面,遙遙蕩蕩。

問:選紙這一塊其實很多讀者都很好奇,因為之前見到原版書時候就為那個金色的還原捏了把汗,但是最後看到成品的時候很驚喜,比想象中還要好看。

对话编辑:第一本「影改漫画」的诞生

△ 就是這個金色導致印刷成本飆升,

但在成書中色澤被很好地還原了

答:原版文件是兩個黃專色一個黑色,兩個專色出現似乎也是隨機的,有的頁面只有一個有的會出現兩個,排版文件非常亂,導致在一開始就被印務拉過去詢問。

因為這本書是按照原書製作,這種混亂的專色文件如果也一同導入就會導致印刷成本上升,最後在雙專色的頁面上嘗試合併、調整另一個專色,撤除一個專色打印與原書和藍紙觀察,變成了現在的單專色。

原書用紙比較奇怪,印務放棄了銅版紙的選項,用四種啞粉紙做對比最後選出了現在的厚啞粉,成品色彩更鮮亮,白色也不會過於刺眼。

問:最後一個小問題,永恆的天使 VS 短暫的凡人,如果是你,會選擇哪個呢?

答:凡人吧,沒有意義的長生也是一種孤獨 [捂臉]

2

在細碎的問答中,上週也進行了一次線上分享活動,準備分享時,其實只向顧璇老師拋了兩個問題,沒想到收到了很長的回覆,讀完之後感動於那些繁瑣的瞬間,也讀懂了這本書的更多意義。

這些回答就像書中那些安靜的內心獨白,就算沒有上下語境,只是偶然聽到,也能感受到其中的快樂和遺憾。

於是把回覆的內容整理成下面的板塊,分別從「做書的過程」和「漫畫電影的對比」來和大家聊聊這本書背後的故事。

Part 1.

做書背後的二三事

關於翻譯

《柏林蒼穹下》是由電影改編而成的作品,在國內雖然比較難看到完整版的電影資源,但是我的譯者在接手翻譯工作前應該是有認真考察過相關背景資料的。繪本中的部分人物臺詞其實與電影中有一些出入。

对话编辑:第一本「影改漫画」的诞生

△ 電影中的一個分鏡,

在漫畫中以一個分格出現,

形象和對白都發生了變化

在天使對被車撞至奄奄一息的施以慰藉的一段劇情裡,獨白中出現的對於東、西、北的描述中,我的譯者發揮了出色的作詩才能自己編了幾句,但是由於實在找不到太大聯繫,被我在文字編輯中刪除了,非常遺憾。

对话编辑:第一本「影改漫画」的诞生

△ 如大圖看不見文字,

見下圖文本

对话编辑:第一本「影改漫画」的诞生

△ 將逝者的內心獨白

關於選紙與印刷

在做書中還原原版書風貌,並將其以最好的形式展現給讀者一直是後浪漫編輯部遵循的原則。對於《柏林蒼穹下》這本書,我們也同樣在選紙,重繪封面上下了一番功夫。但是這本書的內文用紙與色號都非常特殊,如果按照原版書印製會導致定價更高。

印務與排版製作人員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在做書過程中試用了多種方法調整專色,替換了三種用紙還原色彩,在最後下場前完成了最優方案。

成品比原書相比顏色幾乎沒有差別,在原書中顏色蒼白的人物面孔也更加柔和,也不會像原書在多次翻閱後出現書紙掉渣的現象。非常感謝兩位同事做出的努力。

对话编辑:第一本「影改漫画」的诞生

△ 實拍圖:漫畫中人物在燈光下的特寫

關於做書的片段記憶

一千個觀眾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同樣的內容有不同的人去看,得出的思考也會不一樣。在一次檢查散頁組裝的過程中,我發現有一頁是倒過來的——即使當時已經給出了正確的頁碼順序。

這個烏龍讓我覺得非常新奇。被倒過來的一頁是跳樓的青年,他在天使的注視下結束了自己絕望的一生,而驚詫的天使甚至希望用手抓住這個即將消逝的生命。

在被顛倒的一頁上,原本應該下墜的人體因為這個錯誤變成了升至天堂的姿勢。同樣展開雙臂,同樣自由的姿態。

对话编辑:第一本「影改漫画」的诞生对话编辑:第一本「影改漫画」的诞生

△ 左邊是原本應下墜的原圖,

右邊為顛倒的樣子

如果沒有看過原書,只是看到了這個絕望的人在下墜時突然明朗的心情和天使憐憫的手,這樣的“昇天”是否會被認為是一種終於能坦蕩快樂的“好結局”呢。

Part 2.

漫畫對電影做了那些改動?

色彩

《柏林蒼穹下》這部作品與電影相比,最令人直觀上感受不同的可能是色彩。

看過原作的話我們可以知道,這部影片大部分都是黑白場景。這種黑白色是天使們眼中的世界。而在丹密爾遇到女主角時,電影的黑白轉為了彩色。

对话编辑:第一本「影改漫画」的诞生

△ 電影中第一次出現彩色的片段

這些有色彩的世界在影片中出現得非常有規律,女主角瑪麗恩,普通人眼中的世界,以及丹密爾從神轉化為人時他所看到的一切。

我們不難理解這是導演文德斯所想表現的:人生不過是世間易逝的一瞬,但這樣極易消逝的普通的生命,對活著的生命來說,也是擁有意義的一生。

永恆的神通過觸碰這些意義成為了平凡的生命,但這正是他所追尋的活著,是成為一個“謹小慎微的野蠻人”。

漫畫中創作者只選用了黑白黃三種顏色,但並未讓人感覺錯失了彩色與黑白強烈對比而出的感情。在每一個擁有劃分意義的場景裡都包含著繪畫者的創作苦心:

瑪麗恩與丹密爾初遇時,他作為一個天使卻伸手接住了雞毛做的天使羽毛並感慨著“有些天使不需要羽翼也可以飛翔”。

对话编辑:第一本「影改漫画」的诞生

△ 這句話也是漫畫加入的獨白

丹密爾轉化為普通人的那一天,他身後代表時間的齒輪與天使的雕像一同出現,瑪麗恩的枷鎖與他相連,象徵著他脫出永恆成為時間之流中碌碌的一份子。

对话编辑:第一本「影改漫画」的诞生

△ 這個場景的改動是牆上的塗鴉

在兩人最終相遇的那場地下LIVE中,作者為他們的相遇相愛創造出了更大的格局,瑪麗恩的獨白將劇情昇華到了最高潮,而後以溫和的黃色光幕為全書落下落幕。

对话编辑:第一本「影改漫画」的诞生

△ 漫畫最後的黃色光幕

這種色彩上的對比也是在做這本書時讓人感到快樂的一部分,細節上的不同讓人在每個小畫面上都可以從電影與書本中感受到不一樣的衝擊感與製作人的良苦用心。

場景

如果說色彩是最容易發現的一點,那麼比較容易被人忽略的另一種重創作就是兩位作者對於影片場景的小修改了。

《柏林蒼穹下》原電影拍攝時間較早,裡面的很多場景在如今看來有一種相當的年代感,兩位作者將其中一部分場景替換成了現代柏林的場景。

对话编辑:第一本「影改漫画」的诞生

△ 在書的末尾你可以找到一張地圖,

裡面標註了故事中出現的所有真實場景

比如在故事最開始,丹密爾站在高處俯瞰眾人時,原電影的破損鐘塔被替換為柏林的布蘭登堡門。

对话编辑:第一本「影改漫画」的诞生

△ 電影裡的破損鐘塔被替換為漫畫中的布蘭登堡門

对话编辑:第一本「影改漫画」的诞生

△ 布蘭登堡門實景

原本是在圖書館傾聽別人的心聲的場景也被替換為猶太人屠殺紀念碑群。

对话编辑:第一本「影改漫画」的诞生

△ 場景替換,

不變的是閱讀的人們

对话编辑:第一本「影改漫画」的诞生

△ 猶太人屠殺紀念碑群實景

紀念碑群的下面是地下檔案展覽館,

收藏著當年慘遭納粹屠殺的死難者們的故事

這種置換在劇情上並沒有很大影響,肅穆的氛圍不減,且更貼近現代社會。

在排列動物人偶與卡西爾交換情報的一個場景裡作家甚至把這種畫面發揮到了極致,比起原作中一掠而過的動物模型,

書中穿梭在迥異模型中,在顛覆大小的空間中侃侃而談的兩人確實印證了自身與世人不同的作為神的身份,而不是兩個單純的八卦群眾

对话编辑:第一本「影改漫画」的诞生

△ 場景說明:天使像往常一樣聆聽著人們的思緒,他來到的是一個正在玩模型的孩子房間

“我也不再是我…”的文字是他聽到的這個孩子的內心獨白。

右側想著“卡西爾在哪兒”的是我們的主角天使密爾丹。

下圖中出現的第二個人則是來找他的天使卡西爾,可以注意到他們縮小了形態,穿梭在模型中

对话编辑:第一本「影改漫画」的诞生

△ 在顛覆大小的空間中侃侃而談的兩人

印證了自身與世人不同的作為神的身份

但令人遺憾的是,原作中最為經典的場景——“兩位天使一同走向柏林牆”這一極具特殊含義的畫面無法在繪本中得以完整展現。

对话编辑:第一本「影改漫画」的诞生

現代柏林的場景可以在眼中,相機中完整地呈現於紙頁之上,被推倒的柏林牆只能留存於影片與記憶之中。

書中保留了兩位天使在柏林牆河邊行走的畫面,丹密爾在這牆邊決定了自己的命運。場景雖然殘缺,含義卻不會改變:和平永遠是當今德國人宣傳的主題。

对话编辑:第一本「影改漫画」的诞生

△ 丹密爾的決定成為凡人的內心獨白,

今日互動

如果你剛好看過《柏林蒼穹下》,不管是電影還是漫畫,歡迎給我們留言說說你感受;

如果沒有看過也沒關係,我們送一本給你看❛˓◞˂̵✧

那就把最後問編輯的小問題,拋給沒有看過的朋友們:永恆的天使和一世的凡人,你會選擇哪一個呢?

請在留言區寫下你的回答,我們將抽出一位朋友,送出這本價值138的《柏林蒼穹下》

对话编辑:第一本「影改漫画」的诞生

△ 給豪爽的朋友指路鏈接,點擊直接購買~

对话编辑:第一本「影改漫画」的诞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