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過許多大道理,卻仍過不好這一生?你可能陷入了低水平勤奮陷阱

本文共2293個字,閱讀需要4分鐘

讀過許多大道理,卻仍過不好這一生?你可能陷入了低水平勤奮陷阱

網上有這樣一句話:你讀過的書,就如同你從小到大吃過的飯,雖然看不見但早已經融化到你的骨肉裡。

讀過許多大道理,卻仍過不好這一生?你可能陷入了低水平勤奮陷阱

一開始看到這句話,我是認同的,只要多讀書,思維總會悄悄發生改變,讀書也確實能帶來很多好處:提升氣質、提高認知、陶冶性情……

但是轉念一想,提升自己這件事,真的就像這句話裡說的把“讀書等同於吃飯”這麼簡單嗎?

其實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多多讀書,讀的多了,書裡的邏輯、思維方法會慢慢滲透自己的思維裡。

但要達到這樣的效果,前提就是:記住書裡講了什麼。

以前讀書的時候,自己經常發生這種情況:

好多書讀時感覺暢汗淋漓,但隔了幾天之後,再讓我根據目錄回想讀過的內容,我會經常想不起來作者都講過什麼?

讀過許多大道理,卻仍過不好這一生?你可能陷入了低水平勤奮陷阱

大家都說,讀書之後忘掉是正常的,書裡的內容會內化成自己的能力。可是現在轉念一想,這句話根本就是安慰自己且毫無邏輯的:

背不下書裡每個字不要緊,但如果連書裡說的什麼都不記得,讀書就不可能像吃飯一樣,消化成身體的一部分。


讀過許多大道理,卻仍過不好這一生?你可能陷入了低水平勤奮陷阱

大多數人讀完書之後,會忘記書裡的內容是因為——我們讀書的方法是「散裝的」。

回想一下,我們「經典的讀書方法」是怎樣的?

從上學的時候起,老師會幫我們把書裡有用的內容用直線劃出來,重點內容摘抄背下來。

這樣無形之中把書裡的內容拆分成一個個孤立的知識點。

在這種方法的引導下,我們讀書的目的,就成了理解和記住這些孤立的知識點。

而理解和記憶一個個孤立的信息,並不是我們大腦擅長的高效行為。

讀過許多大道理,卻仍過不好這一生?你可能陷入了低水平勤奮陷阱

付出長時間並且在錯誤的方式上去拼讀書的數量,獲得的卻是一點兒都不成比例的收穫。這就是為什麼,書總是讀完就忘的原因。


讀過許多大道理,卻仍過不好這一生?你可能陷入了低水平勤奮陷阱

我認為高效讀書包括兩個部分:一個是如何快速讀書,一個是如何將書中內容真正內化成自己身體的一部分。

如何快速閱讀一本書

很多人讀書,不看目錄不看序,不看作者簡介、寫作背景,上來就是從第一頁翻到最後一頁。

畢竟從上學時起,面對課本,我們就是這麼讀書的。用這種老套的方式讀書,往往沒讀幾天就放棄了。

讀過許多大道理,卻仍過不好這一生?你可能陷入了低水平勤奮陷阱

讀書的正確姿勢:

第一步:明確閱讀目的。

我們為什麼要讀一本書,一定是因為這本書有自己想要了解的東西。所以,讀一本書前,先要明確自己希望從這本書中獲得哪些知識。


第二步:瞭解整體框架。

作者寫書和寫文章一樣,都是先把架先搭好,然後再往裡填充內容。所以每一本書,都是作者自己完整的思維體系的呈現方式。


想要了解作者對這本書的整體思維框架是怎樣的,就得先仔細閱讀目錄部分,然後對照目錄,快速翻閱正文部分,不用看的很仔細,但要在大腦中有個大概印象。


第三步,針對性閱讀。

因為在第一步裡,我們明確了自己在這本書裡想要的東西,所以在正式閱讀的時候,帶著問題,直接去閱讀自己重點關注的部分。這相當於把整本書精簡了,有了這種針對式閱讀,效率會高很多。

畢竟,不是所有書的內容都是有價值的,從中挑出對自己有價值的部分,這本書的使命就算完成了。


讀過許多大道理,卻仍過不好這一生?你可能陷入了低水平勤奮陷阱

在新舊知識間建立聯繫

在書裡遇有用的知識,確實可以摘抄在筆記上,但不是抄完就不管了,抄過並不等於理解過,

記住一個新知識最好的方法是和自己大腦已有的舊知識建立聯繫。

《好好學習》的作者在書裡舉了這樣的例子:

英國的一個大學曾做過一個實驗,用來研究大腦如何記住事情:

他們讓實驗對象觀看一些名人的照片。與此同時,觀察大腦神經感受到的刺激。

之後再把這些名人在不同地方的照片拿給觀察者看。

科學家們發現,當觀察者看到同一個人出現在其他照片裡的時候,相同的神經細胞會受到刺激。

也就是說,在看到新照片的時候,我們的大腦並沒有專門為新照片開闢單獨的記憶空間,而是調出之前的回憶,來形成一個新的記憶。

讀過許多大道理,卻仍過不好這一生?你可能陷入了低水平勤奮陷阱

由此說明,我們在記住一個新知識的時候,最好的方法是和自己已有的舊知識、經歷建立起聯繫,舉一反三。

舉個例子:

之前在一本書裡看到一個詞:鏈狀效應。

它是指人在成長中的相互影響以及環境對人的影響。

如果只是單單看這一句的解釋,可能過幾天再見到這四個字就會忘記這個詞的意思。

但是如果把它和自己認知裡已有的知識聯繫起來呢:

鏈狀效應其實就跟中國的一句俗語“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表達的意思一樣,都是指客觀環境對人的影響。

這樣一來,鏈狀效應一詞的意思就不會輕易忘記了。

寫作輸出

不管是讀書還是看別人寫的文章,大部分人只停留在“輸入”這個層面。而知識真正被大腦掌握了多少,恐怕自己也不知道。

就像很多時候,我們以為看懂了書裡的內容,但是實際上都是淺嘗輒止,根本不懂使用。

如果真讓我們按照作者那樣把知識點再輸出一遍,恐怕也寫不出個一二三。

讀過許多大道理,卻仍過不好這一生?你可能陷入了低水平勤奮陷阱

那為什麼說,寫作輸出是最好的檢測知識是否被內化的方法呢?

這裡就要提到一個世界公認的最有效的學習方法之一:費曼學習法。

讀過許多大道理,卻仍過不好這一生?你可能陷入了低水平勤奮陷阱

理查德·費曼(1918-1988年)

費曼學習法的核心原理,其實就是要求自己把學過的內容,像老師一樣,再去講給別人聽。

雖然道理很簡單,但是實踐之後,才能感受到它的威力。

因為在教別人的過程中,為了確保對方能理解知識點,我們通常會對這個知識點進行全方位的理解和吸收,我們也就在無形之間對知識點進行了充分的內化

,這也是為什麼老師總比學生對知識點理解更透徹的原因。

讀過許多大道理,卻仍過不好這一生?你可能陷入了低水平勤奮陷阱

但是,並不是人人都能當老師有機會給學生教課。所以,對於普通人來說,內化知識最方便的方式就是靠寫作去輸出。

因為寫作是任何人都可以做的一件事,要想將新知識以寫文章的方式正確輸出,就必須要透徹地理解每個知識點的真正含義,然後把知識換成自己的理解表達在紙面上。

如此一來,新知識才算被自己真正內化。

總結一下,如何將知識真正內化為自己所用:

1.明確讀某本書的目的和此書的大概內容,針對性閱讀,追求單位時間內價值最大化。

2.將書中提到的新知識和自己已有舊知識或者經歷建立起聯繫。

3.利用費曼學習法原理,用寫作方式輸出新知識,加固記憶。

*作者簡介:豬豬有前途,分享成長乾貨,我們各自努力,頂端相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