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澗西,廣州市場的那些小故事

洛陽澗西, 廣州市場的那些小故事

洛陽澗西,廣州市場的那些小故事


花開花落,幾度春秋。 遙想當年,澗西兩大主題市場,上海廣州,平分秋色。攜手為澗西大廠職工、居民提供商業後勤服務。

改革開放後,上海市場逐步形成了頗具特色,以服裝經營為核心,帶動文化、娛樂、家電、餐飲全面擴張的繁榮態勢,奠定了商業中心的位置。而距其不遠的廣州市場在這二十多年裡,實際上是被邊緣化了。

儘管如此,廣州市場仍不失大家閨秀之風韻,仍給予人們綿綿無盡的情意和溫馨的記憶。在此,講幾則與廣州市場有關的小故事。

(一) 廣州食堂,平生第一次下館子

我在幼小時,住在七里村與興隆村之間,臨近澗河的一所學校內。感到離廣州市場十分遙遠。直到有一天,終於親近了它時,我與之就有了不解之緣。那時正值經濟困?難時期,粗茶淡飯,定量供給,不足以飽腹。那年國慶前,學校給教職員工每人發了一張廣州食堂的餐券。媽媽領我們兄妹仨到廣州食堂吃飯,爸爸不去。我們蹦蹦跳跳地走過七里河村田地裡的一條斜插的小路,走過"專家樓"後圍牆左拐,再右拐,就到了廣州食堂。

廣州食堂是平房,面南,飯廳很簡潔。木頭的方桌方橙。吃飯的人不多,挺安靜。廚師和服務員互相交談,聽不懂他們說話。媽媽說,這個街上,大多廣州人。照像館,理髮店,浴池,洗衣店等等,都是廣州遷來的。說話間,飯菜上來了。兩份,每份兩個白胖的饅頭,一盤肉片炒白蘿蔔。我們兄妹仨一人抓起一個饅頭,筷子爭相伸向盤子,鼓著腮幫子,咂吧著嘴,津津有味地享受著。而媽媽掰了半塊饅頭,小口慢嚥,笑咪咪看著我們吃。一會兒盤子見了底,媽媽用手裡的饅頭塊把盤子裡的湯汁擦了又擦,直到盤子象洗過一樣光亮。這是我第一次與廣州市場親密接觸。也是生平第一次到飯館吃飯。所以經久不忘。

(二)天馬牌自行車.

少年時期經常到廣州市場玩耍。路邊看小人書,中街東頭的廢品收購站賣一些廢牙膏皮,破銅爛鐵等。也跟著爸爸去廣州理髮店理過發,全家人一起去照過像。記得廣百旁有個冰糕廠,在門口看進進出出或推著上面有個白箱子的小車,或自行車後衣架上駝個白箱子,就會想到箱子裡白棉被包裹著的白的冰棒 ,黃的奶糕,忍不住咽一下口水。

但經常是和小夥伴們,在廣百商店環形的營業場所轉著玩。看看東瞅瞅西。後面的廳堂,擺著自行車賣。那時,自行車是貴重商品,很少人家有。我們也是眼巴巴看著,摸都不敢摸一下。

直到有一天,爸爸說要去買輛自行車,開始都不相信自己的耳朵。而去買的那天,我們一家五囗浩浩蕩蕩全開了過去。爸爸選中一輛天馬牌自行車,橫樑二八型,上海產。營業員說推出去騎騎試試。在廣州市場中街,爸爸騎過去騎回來,並按得車鈴叮叮璫璫脆響。我們兄妹幾個小手拍得叭叭響。很滿意地試好車,推回營業廳,配上了車燈,以及掛在橫樑上的三角型皮革工具袋。交了165塊錢,一家人興高彩烈推車回家。當年,爸爸是十九級幹部,月工資76元,跟工廠普遍的38塊3的工資相比,算是較高收入了。就這,買輛自行車也花去了他倆月工資。

那年,我剛上初中。放學後,幾個小夥伴就一起推著我家的新自行車,到建材校大操場你扶著我騎,我扶著他騎,學了幾天會自如地騎上街了。

有一天,我騎車去學校,路上沒人沒車。騎得飛快,在長春路,街坊裡突然竄出一輛自行車,我結結實實撞上去,車橫樑立刻弓了起來。這昨辦,這是家最貴重之物了。回家肯定捱罵。我找了塊磚頭猛砸弓起部分,試圖砸直。黑漆都砸掉了,卻效果不佳。正可謂之一聾治一啞,只好推回去,怕爸爸罵,悄悄往樓門裡樓梯間一塞,沒事人般去玩了。後來怎麼樣,忘得一乾二淨。這輛"天馬”最終的歸屬,也己豪無印象。但當年買車學車的歡樂,迄今不忘。

〈三 〉 賣菜與賣冷飲

廣州市場百貨商店的東邊,隔一道小街,是大片青磚紅瓦的平房。大部分是住戶。平房區的西北角是廣州市場照像館。往東走,面朝北的門面基本都歸屬國營菜站。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沒有私營經濟,糧油副食菜蔬,禽蛋肉魚等等全由國營菜站,糧店,副食店供應。而且幾乎都要憑糧本,票證。居民買菜割肉經常要排長隊。

六十年代未,我在廣州市場旁的四中上學,正值"文革”期間,既不能畢業,又無課可上。我與幾個同學就到廣州市場菜站去幫忙(用現今的話說是打工吧)。一天有5毛錢的收入。

菜站經常是供不應求,細菜往往很快賣完。而大路菜集中上市時會造成大量集壓。如西紅柿等,店裡放不下,就堆在馬路邊,紅色的小山一般。熟透的西紅柿特好吃,但一晚上也不會有人拿一個。為解決集壓,菜站會找卡車運往郊縣去賣。茄子,青菜裝滿車,是那種法國伊法車型。我和倆同學坐在菜上,菜店師傅坐在駕駛室裡。開往昔陽韓城,鹽鎮等地去賣。記得那天在鹽鎮,賣完菜,吃了兩個肉夾饃,喝碗麵湯,就矇頭大睡。半夜裡,鼻子嘴巴好象被捂住了,吸不進氣,硬生生憋醒了。起來一看,窗外在篩石灰。好把那人說了一頓,你半夜三更在旅社窗子邊上篩什麼石灰呀!不讓人活了。

我們還去廣州市場西街上新華書店、郵局對面的冷飲店幫過忙。遇到同學來了,從小窗口遞進冷飲票,一看臉熟,就多給一份。買冰激凌就搭杯酸梅湯。買酸梅湯就再給份冰赤豆。但你想不花錢買票白吃可不行。這叫有原則的合理行使特權。哈哈!

〈四〉 填錯現金支票

七十年代,在嵩山路上的一所工廠上班。由於平時我喜愛拉個二胡,彈個楊琴什麼的,雖說水平不高,廠裡搞文藝活動,我也會露上一手。

那一陣兒,我又在學拉手風琴。我家對門阿姨是小學音樂教師。她把學校手風琴拿回來教我。當年我二十出頭,月工資21元。很希望能有一臺屬於自己的手風琴。我幾次到廣百的樂器櫃檯,伸著脖子看那標價180多元的48貝斯的手風琴,十分喜愛,但心有餘而力不足。望琴興嘆。

後來,我給一位廠黨支部副書記說了說,建議廠裡買一臺手風琴,豐富文體活動。本不抱多大希望,誰知這位趙副書記好不容易說動了書記,勉強同意了。大喜過望,在財務領了一張現金支票,匆匆跑到廣百商店。讓營業員取出手風琴,摸著光亮的棗紅色琴體,黑白分明的琴鍵,背在身上拉開風琴,彈了幾個音符,心裡美滋滋的。我說,買啦!營業員遞給我一支筆讓我把支票填一下。我興沖沖的想著填寫200元,誰知一下筆寫成了20元。傻眼,無法更改了。手風琴也買不成了。啥叫樂極生悲,這就是。悻悻地回的廠裡,把填錯的支票還給財務。再不好意思要支票了。怕被書記嘰諷:連個支票都填錯,還買啥手風琴?手風琴夢破滅了,機會從手邊溜走了。卻因此記住了廣百商店東半部通道里的樂器櫃檯和那臺本該由我享用的手風琴。

〈五〉 廣州酒家回個湯

八十年代,廣百對面,景華路北側,建起一座大樓,廣州酒家在這座樓上。一樓風味餐廳,二樓炒菜。風味餐廳最招人待見的是灌湯包子。咬一口,汁鮮肉香。中午去買一籠包子,一碗餛飩,飽腹暖胃。

二樓炒菜部,可以現點菜。也可以活菜。也就是說你要5元或10元活菜,就按金額給配幾樣菜。還有為方便附近上班族吃簡易午餐,有4毛錢一份的飯可選。我最愜意的就是榨菜肉絲湯配白米飯。

工友們也會一人兌點兒錢,吃炒菜喝酒。那會兒,都是要幾個菜,沒有湯。盤子裡菜快吃完時,就端起盤子叫:服務員,回個湯。服務員過來端走殘羹剰菜,交給廚房,不一會兒,一盆熱氣騰騰的湯就端來了,湯上還漂著廚師添加的蔥花和提味的味精。回個湯,是那時的時尚。現今你要到飯店吃飯,端起剩菜讓回個湯,豈不羞煞人也,不被廚師掌臉才怪呢。

到了90年代,廣百對面那條予北一路,逐漸形成了小吃街。從傍晚到天明,都亮燈營業。下夜班的職工,到這裡喝碗熱面,就著小菜喝個小酒,很方便的。記得那時我們三班倒,每週六中班倒白班,其間只空8小時,叫緊倒班。那一回,我們同班八人,零點下班洗罷澡,就騎車去這條小街,找一家小飯店,要一桶散啤,幾個涼菜,猜枚划拳到天明。然後回廠找個角落席地一躺,好歹迷糊一會兒。8點鐘又上班了。

記得那道街上,有一個瘦瘦長長,柱著雙柺,一腿站立,一腿腳尖挨地的眼鏡男,一間十幾平的門面,賣大米蓋澆飯。白白的鬆散而又飽滿的米,澆上長豆角和紅辣椒絲,肉絲炒的菜,好看,更是好吃,供不應求。但他每天只做40斤米,多了不做。所以質量很有保證,很受食客追捧和青睞。後來什麼時候不幹了,不得而知。

〈 六〉 麥地裡落下直升機

現在的河科大一附院,七十年代時叫做澗西醫院。醫院對面過去景華路(當年俗稱2路)是一大片麥地,往南是洛陽衛校。有一回我們幾個同學去衛校玩,見門囗有個大水泥池,扒著水泥沿,探頭一看,橫七豎八,光溜溜的人體標本泡在藥水中。嚇了一大跳。

有一天,一架直升機從天而降,這可是新鮮事,人們聞聽從四面八方趕去看飛機。後來才知道,一位老紅軍在澗西醫院住院,病情危重,必須儘快轉院。於是一級報一級,正巧醫院門外有一片麥地可以降落,上級軍區調來了直升機,把老紅軍轉送到武漢軍區醫院。

1976年,唐山大地震,大批傷員用軍用飛機,火車轉運洛陽。澗西醫院也住滿了。每天各單位去慰問的人絡繹不絕。我和單位一個同事,騎車跑到谷水沿南去的坦克路上山,買了一筐蘋果到澗西醫院去慰問。接待人員登記後說,不要往病房送,拉開一間屋門讓倒進去。我一看,乖乖,大半間屋子都堆滿了蘋果。在病房裡,傷員被一撥又一拔來慰問的人搞得很疲憊。對慰問者很勉強的表情。我們一看,知趣地退出了。

後記:與廣州市場有關的小故事還有很多很多,就不多講了。特別是新的廣百大樓建成後,也常去轉。一樓到四樓,分別是小百貨,服裝布匹,照像器材,文體用品等。還經常去四樓舞廳活動。到中街東頭的王府烤鴨店品嚐炭火烤鴨。如今的廣州市場也還算熱鬧。雖說廣百沒有了,廣州酒家消失了,而原廣百大樓上的游泳館,奧斯卡影城成為了新熱點。可惜都沒去過。只是在老熊湖北菜,羅馬假日,雅香樓風味廳打過牙祭。也不再嘮叨了。

作者:馮平 網名大平。祖藉蘇北淮陰,上世紀五十年代未隨支建洛陽澗西的父母從山東來洛,就學工作一直在澗西,退休後仍居澗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