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子祥:故鄉的路

邱子祥(筆名丘一凡),男,1962年10月生,中共黨員,經濟師。中國金融音樂家協會會員,龍巖市作家協會會員。現供職於中國農業發展銀行龍巖分行。


​邱子祥:故鄉的路


我的故鄉扶陽村,是上杭廬豐畲族鄉的一個偏僻的革命基點村,是一個用放大鏡也難以在龍巖市政區地圖上找到的山旮旯。然而,改革開放以來,家鄉人民傳承“聽黨話、跟黨走”的紅色基因,庚續紅色血脈,用勤勞和智慧的雙手,走出了一條光榮的紅色之路、快捷的康莊之路、奮發的振興之路。我可以引以自豪地說,故鄉的路,見證著時代的風雲,飽含著感恩的情懷,連接著美麗中國夢的廣闊天地……。

“青山凝碧曾是血,綠水流輝應為魂。”上杭,全國著名的革命老區和中央蘇區,素有“二十年紅旗不倒”的讚譽。據《上杭縣地名錄》記述:“在第一次革命戰爭中,扶陽龍井小山村幾乎被斬盡殺絕,淪為一片廢墟……”。在那白色恐怖的歲月裡,扶陽人民在黨的領導下,前赴後繼,視死如歸,長期堅持的革命鬥爭,為革命根據地建設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1935年初,由於革命形勢嚴峻,中共上杭縣東一區機關被迫遷至龍井山村的密林裡辦公,處境十分艱難和險惡。8位赤衛隊員主動拿著斧頭、鐮刀,進深山給游擊隊員搭建山寮和工棚。平時,男子以上山燒木炭、砍伐為由,婦女則以上山撿柴,燒草木灰等為名,夾帶米豆、油鹽、日用品等支援游擊隊。這時期,張鼎丞、譚震林、伍洪祥、劉永生等閩西根據地領導人,經常出入龍井山村,充分利用龍井地處偏僻閉塞、出入道路單一、山高林密坡陡等地理條件,發動群眾,宣傳主張,指導革命。

敵人視龍井山村為“眼中釘”。1936年11月,國民黨對龍井山村施行“四光”(燒光、殺光、搶光、移光)政策,燒殺掠搶,無惡不作。因怕連累眾鄉親,丘昌科承認自己就是游擊隊的“接頭戶”,受盡了非人的折磨,幾次暈死過去,最後,被活活打死,犧牲時年僅才21虛歲。這次血洗,全村總人口25人被槍殺和燒死16人,其中5戶遭滅絕,村中房屋全部被燒燬,龍井山村成為無人村。然而,龍井人仍然用堅定的信念、頑強的鬥志和滿腔的熱血繼續堅持革命,繼續支持共產黨。

1942年8月,“遊擊大王”劉永生的妻子黃月英不幸被國民黨抓獲,敵人對其百般施刑,因其堅貞不屈,敵人殘忍地割斷了她的腳後筋。後來,閩西特委組織人員營救得勝後,送黃月英到龍井山村養傷一月餘,得到了村民精心照料和悉心護理後,黃月英很快康復歸隊。

碧血丹心映山川,龍井開遍映山紅。據統計,扶陽共有革命烈士42人,抗日應徵人員姓名41人、失散老紅軍8名。扶陽村也因此成為上杭聞名遐邇的 “英烈山村”“光榮山村”。

扶陽地處原始森林的深處,離集鎮雖只10餘公里,但兩者之間隔著4座山峰和5條湍急的溪流,崎嶇山道,彎彎曲曲,一直以來,村民飽受著交通閉塞之苦。直到1974年冬,故鄉才通上機耕路。雖說通上了機耕路,但交通還是極為不便。至今記憶猶新的是,1975年除夕上午,堂姑的婆家來人泣告,堂姑因生孩子難產,兩條人命亡於送鄉醫院搶救的途中。我深有感觸,又是手扶拖拉機運載,又是行駛在那彎曲不平的機耕路上,一般病號難經摺騰,難產孕婦存活下來幾率可想而知。多年以來,每每想起這個慘劇,我最最惦記的是鄉親們出行的變化,這也成為了我多年以來的難解心結。

2009年10月調入龍巖工作後,我離故鄉更遠了,瞭解故鄉交通之情更為迫切,從而養成了每年購買一冊《交通地圖冊》的習慣。通過查閱《地圖冊》,知道故鄉的最新交通信息,也從一個側面感受了閩西老區日新月異的交通發展之變。

一天,我從《閩西日報》上驀然看到一則高速公路規劃經過故鄉的簡訊,頓時驚喜萬分,情不自禁地撥通了在交通系統任職同學的電話。不久,這個遙遠的規劃真的變成了現實。2016年5月開始,國家開工建設漳州古雷港至龍巖武平縣高速公路(簡稱古武高速)上杭段。因建連接此高速公路的鄉村公路,當地政府獲得了中國農業發展銀行龍巖分行15年期、3億元的鄉村公路建設貸款支持。也因高速公路中穿村而過,政府決定投資800多萬元修建集鎮到村裡長約8公里、路寬6.5米的水泥公路。消息傳來,村民歡呼雀躍,奔走相告。目前,雖然古武高速公路橋樑和涵洞還在施工中,通村水泥路未全線貫通,但全程路面卻增寬了兩倍以上,來往的大型車輛能夠順暢交匯,村民出行條件已經得到歷史性的改善。有據為證:目前,村裡驅車到鄉鎮只需10分鐘,到縣城也不到半個小時;村民擁有大小汽車120多部,平均每2.2戶就擁有一部汽車;全村住房新蓋率達到了95%……消息靈通的村民還眉飛色舞地告訴我,村口約800多米處就是古武高速公路的入口連接線,這條高速公路年底通車後,村裡到深圳特區的時間可縮短近一個小時,到廈門特區的時間可縮短近一個半小時。故鄉走上了快捷發展的康莊大道!

2016年,扶陽村被市、縣確定為鄉村振興的重點村、脫貧致富的幫扶村,省高速公路總公司專門下派一名幹部駐村幫扶三年(駐村期間擔任村黨支部第一書記),為扶陽經濟和社會發展步入“高速道”提供了堅強的組織保障。目前,村內各自然村均通上水泥路,上級政府投資近200萬元建起了村垃圾收集站、敬老院、革命歷史紀念館、宣傳文化中心、農民公園、十番漢樂(五梅拳、葉笛)文化傳承基地、特色農業種植等基地。在國家惠農政策引領下,外出務工的村民也陸續回鄉辦起了沙田柚、百香果、藥材、養蜂等14家種養專業合作社,建起了農村淘寶網站。還有村民辦起了集採摘、賞景、餐飲、民宿等為“一條龍”農家樂,嘗試做鄉村觀光旅遊的大文章。昔日的農民外出打工潮已經降溫,回鄉辦實業已經成為年輕人的新時尚。同時,交通、電力、通信等基礎設施的全面改善,還吸引了來自廣東、江西等周邊地市的企業家到村裡投資興業,並建立了焦柑、臍橙、金花茶等種植示範基地。與此同時,家鄉著力打造生態宜居村建設工程,村民自發拆除豬圈,實施道路拓寬、路燈亮化、文化展示牆等工程,整個村子呈現水清、岸綠、溪暢、景美的圖景……

故鄉,一幅幅鄉村振興的優美畫卷正在繪就之中,一個綠水青山、生態宜居的山村正在加速形成,鄉村振興之夢正逐漸夢想成真。

故鄉的路,正通往美好生活的“快車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