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子洞》:中年喪子的夫妻如何走出傷痛,擁抱明天?

世上最痛苦之事莫過於白髮人送黑髮人,當生活的陽光不再,我們該如何走出痛苦的深淵,如何面對婚姻的危機?

《兔子洞》:中年喪子的夫妻如何走出傷痛,擁抱明天?

2006年美國著名劇作家大衛.林賽的戲劇《兔子洞》上映,這部以家庭失親為主題的戲劇於2007年獲普利策戲劇獎。

2010年,根據戲劇改編的同名電影《兔子洞》上映,大衛.林賽親自操刀,妮可.基德曼擔任主演,電影上映後獲第83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提名;第68屆美國電影電視金球獎最佳劇情片女主角提名;美國獨立精神獎最佳編劇提名。

電影講述了一對原本幸福的夫妻再經歷喪子之痛後竭力走出傷痛的故事。貝卡、豪威原本是幸福的三口之間,但是他們4歲的兒子丹尼在追小狗時出車禍去世,從此之後夫妻二人被自責、傷痛折磨,看似平靜的家庭之下是無聲嘶吼的痛苦。導演通過對貝卡、豪威二人面對痛苦的不同方式,向觀眾展示了失親家庭的無助。在影片中利用兔子洞、花園、缺席的孩子等隱喻向觀眾展示了失親夫妻的日常生活。通過“生”與“死”、“愛”與“痛”的對比啟發觀眾痛苦終將成為過去,未來依舊可期。

《兔子洞》:中年喪子的夫妻如何走出傷痛,擁抱明天?

貝卡看著花苗滿眼心疼

痛失愛子貝卡、豪威通過不同的方式自我救贖

01 深陷痛苦的貝卡選擇逃避和自我放逐來排解痛苦

電影中的貝卡是一個矛盾且善良的人。一方面,她對兒子的死耿耿於懷,無法從悲傷中走出來;另一方面,她渴望被救贖,希望自己開始正常生活。但是家裡的一切都提醒著她:她曾有過一個孩子,那孩子去世了。門上有他按下的小手印,臥室裡有他的衣服、玩具,家裡還養著他最愛的狗。為了走出過去,貝卡開始一點點清理兒子的衣服、影像甚至想要通過賣房子逃避兒子的影響。可是,這樣做並沒有讓她輕鬆。

因為害怕別人提到兒子,她與母親爭吵、和妹妹鬧翻、同朋友疏遠,辭去工作像一隻鴕鳥一樣躲在家裡。可是,當她在超市看到一位媽媽拒絕給孩子買糖果時,她上前給了那位媽媽一巴掌,打完之後她放聲哭泣。原來做了那麼多努力,在她的心中仍然被痛苦填滿,貝卡的哭泣是為自己逝去的兒子,更是為自己的未來。

從貝卡的身上我們看到了女人藏在理性之下的感性。面對失去的兒子貝卡的做法看似理性、無情,但是她的內心卻是感性善良的。正因如此,她找到了車禍的肇事者傑森,通過與傑森的接觸,轉移自己的母愛,通過原諒傑森來原諒自己。在處理痛苦時她不相信上帝,不相信朋友、親人的安慰,而是獨自通過“解鈴還須繫鈴人”的療法讓自己真正走出悲傷。這是女人獨有的溫柔與感性,通過這種行為理性出發點感性的做法,貝卡內心的傷痛一點點被抹平。

《兔子洞》:中年喪子的夫妻如何走出傷痛,擁抱明天?

貝卡與豪威參加傾訴小組

02 痛失愛子,豪威選擇將回憶長埋心底並走出去

與貝卡相反,豪威的做法則是將理性的生活寄託在感性的表達上。相較於貝卡,豪威似乎已經從喪子之痛中解脫,他將與兒子有關的記憶長埋心底,在夜深人靜之時一個人在黑暗中一遍又一遍地看兒子的影像,回憶兒子的點滴,固執的珍惜著家裡兒子留下的沒一點痕跡。甚至為了讓他們的生活重回正軌,選擇了加入傾訴小組,向陌生人傾訴自己的痛苦,藉由別人的痛苦和安慰來撫慰自己內心的傷。

相較於貝卡的理性表達,豪威的表達更加感性。他渴望別人的安慰,希望留下兒子的印記達到心理安慰的作用。可是在思想上豪威又理性地認識到他們的兒子已經離開,逝者已去,再不可追回。所以豪威才提議再生一個孩子來繼續自己的生活,從這方面來說男人比女人更加理性。他們會懷念過去,但是不會放棄未來,在豪威的心裡,他清楚地知道未來終會到來,對逝者最大的尊重就是緬懷他們。

通過貝卡與豪威的不同做法,我們可以看到“失去與承受”的無奈。面對喪子之痛,夫妻之間本應是最親密的人,可是由於男人、女人的思維方式、處事習慣的不同讓溝通成為夫妻之間最大的障礙,親情的安慰對於傷痛亦於事無補,在痛苦面前人註定是孤獨的。我們唯有自救,方可重生。

《兔子洞》:中年喪子的夫妻如何走出傷痛,擁抱明天?

豪威發現兒子的東西被清除後無奈又傷心

通過各種隱喻深化電影主題

01 兔子洞:虛幻與現實交織,生與死交替

《兔子洞》來自於《愛麗絲夢遊仙境》,是裡面的一個場景,意思是“出口”,導演以“兔子洞”命名,講述了一對中年喪子夫妻如何找到未來生活的出口。

愛麗絲就是墜入了兔子洞才開始了自己的夢幻之旅,導演以“兔子洞”命名,預示著貝卡和豪威將在虛幻的過去和現在之間徘徊、撕扯。對於豪威而言白天的他是生活在現實之中的,他像正常人一樣上班、打球、泡澡,但是當夜幕降臨,他獨自一人回到過去的虛幻裡,一遍又一遍地看兒子的視頻,回憶兒子的點滴。對於貝卡來說她一直在過去的虛幻中掙扎,兒子的身影、回憶無時無刻不侵襲著她的神經,逼得她無法迴歸現實。當某一天她終於下定決心,穿上職業服裝,衝回曼哈頓寫字樓時,卻發現前臺換人,舊時的同事早已離開,曾經的跑腿小弟成了經理。物是人非的錯位感讓她更加無法分清虛幻和現實。

此外,“兔子”在西方文化中還是“生育”的象徵。導演通過虛幻和新生命來減輕現實的痛苦。在影片中貝卡得知妹妹懷孕之後,即便悲痛仍舊讓下一切,承擔起“母親”的角色,照顧妹妹,為未出世的孩子準備衣服、安排未來。導演通過新生命的喜悅來沖淡生命逝去的悲痛,並告訴觀眾生與死是交替循環的,生命的逝去必將迎來生命的降臨。

《兔子洞》:中年喪子的夫妻如何走出傷痛,擁抱明天?

傑森的漫畫《兔子洞》

02 缺席的孩子:逝者已矣,不可追回

在電影中貝卡和豪威的孩子並沒有真實出現過,只是在豪威的手機中記錄了幾段簡短的視頻。孩子的存在需要用視頻、小狗“太子”、冰箱上的貼畫、臥室裡的衣服玩具來證明。為什麼自始至終孩子都沒有真實出現呢?哪怕是在貝卡回憶起車禍現場時也只有撕心裂肺的自己和不知所措的傑森。導演通過缺席的孩子告訴觀眾:逝者已矣,不可追回,而這也是本片的主題之一。

對於失親家庭來說,過去是痛苦的。但是,很多人因為自責、歉疚、悲傷會有意地將自己沉溺在痛苦之中,通過自我折磨來取得心理安慰。可是電影告訴我們逝去的人將永遠消失,即便是生者遍體鱗傷依然無法追回逝者,生者無論如何折磨自己,如何放不下都是鏡花水月,徒增苦楚而已。所以,身在兔子洞的我們要明白生活的出口一直都在,只有放下才有未來。

《兔子洞》:中年喪子的夫妻如何走出傷痛,擁抱明天?

貝卡在與傑森的談話中放下過去

03 花園:代表生的希望

在電影的開頭和結尾都出現了貝卡家的花園。西方文學中關於花園的最早記錄來自於《聖經》中的伊甸園。在伊甸園裡亞當和夏娃偷嚐禁果,才有了人類,所以花園代表著生命與希望,是人類被放逐的起點。在影片開頭,貝卡在打理花園時,看到鄰居不小心踩到了一株幼苗,她滿眼心疼,此時的幼苗不僅是植物,更是幼小生命的象徵。

貝卡的心疼,正體現了她內心對兒子的思念,對生命的嚮往。

在電影的結尾,貝卡和丈夫在花園中送走了聚餐的朋友,夕陽的餘暉下他們二人十指相扣。這時的貝卡和豪威都已經決定放下過去,重新開始新的生活。就如貝卡看到傑森的《兔子洞》漫畫之後說的那般:

“這只是我們生活的悲傷版本。還有其他版本,在那裡,一切還好好的——我喜歡這個想法,真好——在某處,我們仍在歡度年華。”

正是因為相信美好生活的可能,貝卡才決定放下過去,原諒傑森也原諒自己,回到現實生活中和丈夫一起招待朋友,繼續生活。

花園其實象徵著貝卡、豪威婚姻生活將充滿希望,也是告訴每一個失親的家庭終會在某一天迴歸正軌,迎來自己的新生。


《兔子洞》:中年喪子的夫妻如何走出傷痛,擁抱明天?

影片的最後貝卡和豪威在花園中牽手

結語

《兔子洞》沒有濃墨重彩的描寫兔子洞這一事物,只是通過傑森的漫畫傳達給觀眾。通過導演的刻畫,我們看到了失去兒子後痛苦不堪的夫妻、自責不已的罪魁禍首,在導演的鏡頭下每個人都有著人性的善與惡,也有著各自的痛苦。可是他們都是孤獨的,痛苦無法讓他們彼此靠近,只能讓彼此更覺孤單。在痛苦的世界裡,每個人都在尋找著自己的兔子洞。

影片通過虛假的兔子洞、平行宇宙與孩子去世的真相之間的對比,讓觀眾看到了“失去”的沉重,也看到了未來的希望。女主角貝卡的迴歸,則是告訴我們即使生活 無比悲傷 、難過 ,但時間會撫平心中的創痕,學會接受現實是釋懷的第一 步,面對傷痛如何繼續生活是成長 的課題 。跌入兔子洞時請不要沮喪,在那裡感受人生的痛 ,繼而找到出口慢慢走出兔子洞 ,你會更加坦然面對生活 。正如貝卡的母親所說的那樣,“雖然無法遺忘,但有時它會變得可以忍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