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麥誕辰100週年:他的電影中的文學與哲學

2020年是法國著名導演埃裡克·侯麥誕辰一百週年。雖然關於侯麥的生日說法不一,十分注重隱私的他給出了不同的日期,有說是1920年3月21日,也有資料顯示是1920年4月4日、12月1日,但百年誕辰是無疑的。

作為戰後法國新浪潮的指標人物,侯麥的系列電影“六個道德故事”、“喜劇與諺語”、“人間四季”獨具個人風格,代表作包括了《慕德家一夜》、《綠光》、《秋天的故事》等。侯麥的電影充滿法式清新,他擅長在電影中探討情感與道德,採用富有哲理的人物對話,看似平淡,卻充滿了智慧的火花,極富詩意。

侯麥本人喜愛哲學和文學,他的電影也極富文學性,他曾在接受採訪時說:“不管怎樣,沒有哪部電影不存在文學上的意義。”他的電影主角們大都屬於中產階級,受過良好的教育,談吐中常常提到哲學或文學書籍。書籍有時在他的電影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有時甚至是情節的重要樞紐。那麼,侯麥電影中引用了哪些令人印象深刻的書籍?這些使用對他的電影創作起到了怎樣的作用呢?

侯麦诞辰100周年:他的电影中的文学与哲学

儒勒·凡爾納《綠光》

《綠光》是儒勒·凡爾納的長篇小說。綠光是一種罕見的天文現象,當太陽在海平面上下落時,有時候會短暫地放射出綠色的光芒。傳說看到綠光的人不會在感情上走錯。這個傳說是小說情節發展的主要動因,為了使蘇格蘭淑女海倫娜放下對婚姻和親密關係的遲疑,兩位舅舅帶她登上了尋找綠光的旅途。然而在見到綠光的剎那,海倫娜被一位蘇格蘭年輕貴族熾烈的目光打動,她錯過了綠光,卻最終找到了愛情。

侯麥的同名電影《綠光》中借用了儒勒·凡爾納小說中的許多設定,諸如電影中的主角戴爾芬也像小說中的女主角一樣,期待著親密關係的出現,但同時又感到遲疑、緊張。朋友預言這一年綠色是屬於她的顏色,在馬賽的海邊她聽到了綠光的傳說,“見到綠光的人,會懂得自己,也懂得別人”。戴爾芬也像傳說和預言所說的那樣,看到了綠光,也理解了自己,找到了愛情。

侯麦诞辰100周年:他的电影中的文学与哲学

瞭解凡爾納原著小說的背景,會幫助觀眾理解侯麥電影中綠光的含義。綠光是自然界罕見的奇蹟,人心也是最深邃複雜的宇宙,尋找綠光就像是發現自己,這是貫穿一生的跋涉,也是侯麥電影中常常出現的主題。但這個傳說畢竟帶給了人們一絲希望:如果跋山涉水,我們最終可以看到綠光,那懂得自己、懂得他人或許也不是一件沒有希望的事情。

侯麦诞辰100周年:他的电影中的文学与哲学

陀思妥耶夫斯基《白痴》

電影《綠光》中還出現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名著《白痴》。《白痴》是又一部陀思妥耶夫斯基式的、直視人的“靈魂的深”的長篇著作。故事的主人公梅思金公爵是一位聖徒般的男性角色,他博愛、感性、善良,然而在功利、充滿了算計的現實中,只能被人看做白痴或是堂·吉訶德那樣耽於幻想但百無一用的騎士。

侯麥也在用電影探索人心的複雜難測,或者說,整個現代社會的人所面對的靈魂疾病,在陀氏的文學中都早有體現。電影中出現《白痴》時,戴爾芬已經對於尋找同伴共同度假的計劃感到失望,準備一個人返回巴黎,獨身一人度過漫長的夏天。她在車站的候車室翻開《白痴》,一位年輕的紳士因此注意到她,並和她交談起來。戴爾芬說她從沒有在車站讀過這本書,因為不喜歡離別。他們決定一起前往聖吉恩,在那裡,他們看到了綠光。

侯麦诞辰100周年:他的电影中的文学与哲学

博爾赫斯說:“發現陀思妥耶夫斯基,就像發現大海,發現愛情。”或許陀氏對於所有愛書、也不停止尋找懂得自己和他人的途徑的人而言,都像是一個令人激動的暗號吧。正因此,他們會如此輕易地認出彼此。

侯麦诞辰100周年:他的电影中的文学与哲学

威廉·莎士比亞《冬天的故事》

《冬天的故事》是威廉·莎士比亞後期創作的劇本,首次出版於1623年。這部劇情複雜的作品主要敘述嫉妒成性的專制君主里昂提斯懷疑他的女兒是私生女,將還在襁褓中的女兒棄之戶外,他的妻子埃爾米奧娜在悲傷中死去,從此里昂提斯過著懊悔與悲傷的日子。幸運的是,牧羊人收養了里昂提斯的女兒,長大後的女兒經過重重波折終於回到里昂提斯身邊,哀慟死去的妻子其實也是假死,最後一家人團圓並以喜劇收場。

侯麥在他的同名電影《冬天的故事》中,將莎士比亞戲劇片段直接嵌入影片之中。電影女主菲利茜曾與查理在海邊浪漫相戀,生下一女,卻因在分離時不小心寫錯地址,五年來再無愛人音訊。她又遇到了兩位喜歡她的男子,可查理始終是揮之不去的至愛。菲利茜與路易一起去劇院看莎士比亞的《冬天的故事》,在看到埃爾米奧娜從雕像中復活並開口說話時深受觸動,潸然淚下,此後更加確信自己的選擇與等待。影片結尾,菲利茜終於在某個冬天與查理在公車上重逢,一家人美滿團聚。

侯麥對該戲劇的引入,使得電影主題由男女之愛上升到了哲學高度。莎翁話劇中埃爾米奧娜的復活極富人生意義,正如菲利茜觀看後所說“顯然是信仰使她復活”。藉助該話劇,侯麥亦在強調信仰的意義以及一種無需信仰上帝的宗教,菲利茜沒有皈依宗教,但信仰靈魂與至愛,犧牲快樂和生活,只為了那觸不到的戀人。電影設定的喜劇結局幫助觀眾重燃希望,正如莎翁戲劇結尾表現的那樣:只有找回了失去的,戲才能落幕。通過戲劇,侯麥與觀眾共同探討人生哲學,信者得救,信仰本身自有價值。

侯麦诞辰100周年:他的电影中的文学与哲学

布萊茲·帕斯卡爾《思想錄》

《思想錄》是布萊茲·帕斯卡爾的代表作。布萊茲·帕斯卡爾是法國17世紀著名的數學家、物理學家、哲學家、散文家,壓強單位“帕斯卡”便是為紀念他而命名。然而拋開自然科學,他在哲學領域也很有成就。帕斯卡爾在《思想錄》這部遺作中,繼承了理性主義的傳統,以一種浪漫思維的方式來談自身的哲學和神學思想,深入探討人生、人性、社會、宗教等問題,並提出了著名的“上帝存在賭博論”。

《慕德家一夜》是侯麥“六個道德故事”系列影片之一,在影片初始,34歲的天主教徒路易斯在書店翻開帕斯卡爾的《思想錄》,自此,對於帕斯卡爾哲學思想的討論貫穿電影始終。在偶遇老朋友維塔爾後,他被邀請到一個極富魅力的離婚女人慕德家中,三人在飯桌上暢談宗教、愛情、道德以及帕斯卡爾的哲學。當晚,路易斯留宿慕德家中,二人同床一夜,路易斯半推半就最終抵制住了美色誘惑。後來,他遇到自己信念中的真愛並結婚生子,卻發現她原來就是慕德丈夫的情婦。結尾,路易斯牽起妻子與孩子的手奔向海邊。

侯麦诞辰100周年:他的电影中的文学与哲学

我們可以將《慕德家一夜》理解為一部探索性影片,電影中主人公路易斯以自身經歷踐行著對於帕斯卡爾哲學的探索。理解《思想錄》,便能更好的理解影片情節對生命偶然性的詰問,對於道德和信仰的討論,以及對於愛情與慾望的權衡。

侯麦诞辰100周年:他的电影中的文学与哲学

柏拉圖《理想國》

《春天的故事》講述了中學哲學老師讓娜在一次聚會中認識了年輕女孩娜塔莎,並隨之捲入了娜塔莎、她的父親和父親的女友的緊張關係中的故事。讓娜是中學哲學老師,她與人交流中也常常談及哲學。康德理性、冷靜的生活和思考方式對她影響很大。電影中提到了柏拉圖、胡塞爾、康德、黑格爾、斯賓諾莎等哲學家。

讓娜與娜塔莎在聚會上第一次見面時,她提到如果有人戴著柏拉圖《理想國》中提到的、能讓人隱形的西傑斯(商務印書局郭斌和、張竹明的譯本譯作“古各斯”)的戒指,就可以看到她這一天做的所有事情。另一次提到戒指,是電影中項鍊失蹤的情節,娜塔莎說,如果有人有西傑斯的戒指,那麼或許一切就可以水落石出了。

侯麦诞辰100周年:他的电影中的文学与哲学

古各斯戒指在《理想國》中是格勞孔提出來與蘇格拉底探討道德和正義問題的。這個故事是說,呂底亞人古各斯偶然發現了一個可以使人隱身的戒指,他利用戒指的力量勾引了王后,奪取了王位。格勞孔因此認為,如果同時給一個正義的人和不正義的人這樣的戒指,他們最終都會走上作惡的道路。行正義的事並非心甘情願,而僅僅是沒有本事作惡。

電影中的項鍊最初也是作為道德事件出現的,娜塔莎懷疑父親的新女友偷了戒指,而父親則認為可能是娜塔莎出於對女友的討厭藏起了項鍊。電影最終以項鍊的失而復得收束。柏拉圖的古各斯戒指意象的出現,暗示了電影的道德主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