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春花:在不確定的世界,領導者應具有怎樣的能力?

陳春花:在不確定的世界,領導者應具有怎樣的能力?

華章妹說


北京大學王寬誠講席教授、國家發展研究院BiMBA商學院院長、華南理工大學工商管理學院教授,新華都商學院理事長、新加坡國立大學商學院客座教授陳春花在《危機自救》一書中說,越是在充滿不確定性的環境下,越需要強調責任與擔當,而不是按部就班的管理能力。


領導者應擔當起超常的責任。


真正的領導者,具有鼓舞成員朝著目標去共同奮鬥的魅力;具有一種群體組合能力,他能夠通過有效的聯繫,帶領成員獲得集合的力量。以下,Enjoy:

陳春花:在不確定的世界,領導者應具有怎樣的能力?

來源:華章管理(ID:hzbook_gl)


最優秀的領導者並不要求別人為他服務,而是為共同目標服務。


最優秀的領導者沒有追隨者,而是與大家一起奮鬥。


我們發現如果領導者不常發號施令,而專家不限於建議的工作,下屬—包括經理們和工人們—會對領導力產生不同反應。我們希望鼓勵合作的態度,而不是服從的態度,只有當我們在為一個如此理解並定義的共同目標奮鬥時,才能達到這種效果。


—瑪麗·帕克·福列特(Mary Parker Follett)

《福列特論管理》


有關領導者的探討是我所關注的核心問題之一。在組織管理系統中,領導者所具有的作用和影響價值無法迴避。


我一直很認同福列特有關權力和領導者問題的觀點,她認為,“我們現在更認同個體的價值,管理成為更準確的功能定義,逐漸地,領導者被視為這樣一個人,他有能力給群體帶來活力、懂得如何激勵創新、使每個人知道自己的任務”。


是的,真正的領導者,具有鼓舞成員朝著目標去共同奮鬥的魅力;具有一種群體組合能力,他能夠通過有效的聯繫,帶領成員獲得集合的力量。


因此,對於領導者而言,正如福列特所指出的那樣,“這意味著一些被視為領導的人,他的能力不在於能夠施加個人意願並讓其他人追隨他,而在於如何把不同的意願聯合起來成為群體的內在動力”。


企業在危機中自救,管理者要成為真正的領導者這一點十分重要。


企業需要管理者不是按部就班解決問題,而是引領組織成員克服困難、擺脫困境。


領導者必須能夠迅速適應持續變化的危機,能夠明確做出自己的選擇,形成有效決策,給混亂的環境與動盪的組織確立方向。


心理學家卡爾·韋克(Karl Weick)說:“根據定義,地圖只在已知的領域中才有用,這些領域已經被人們探索過了。


當你不確定自己身在何處時,指南針會幫助你,當然,它也只能給你一種大致的方向感。”我們很清楚,在危機中,沒有地圖可依靠,沒有經驗可循,一切都在動盪與模糊之中,所以組織必須在危機中擁有自己的“指南針”。我們也更清楚,危機中的“指南針”就是領導者本人。


所以,領導者必須成為危機中的“指南針”。要做到這一點,管理者首先要成為真正的領導者,其次要有擔當及高效的行動力,再次要具有經營意志力,最後要勇於承擔企業社會責任。


陳春花:在不確定的世界,領導者應具有怎樣的能力?


01 真正的領導者


危機出現,考驗著每一個人,尤其是肩負責任的管理者。在一個幾乎是完全未知的情形下,無法預測,未有先例,信息混雜卻又傳播迅速,關乎生命又波及廣泛,審慎決策又要與時間賽跑,這一切對管理者而言,實在是太難了。也正是因為難,才愈發需要真正的領導者。


我之所以強調需要真正的領導者,是因為唯有領導者能夠承擔三個最重要的功能:


第一,決定組織的高效運轉。

第二,指引方向,鼓舞人心,重振希望。

第三,擺脫危機。


武漢疫情發生後,84歲的鐘南山院士來到武漢,隨後做出專業、理性的判斷,也因此把責任扛了下來。這位“非典”時期成為全國人民主心骨的專家,從武漢回來之後,1月28日接受新華社採訪,繼續為廣大群眾提供專業的判斷,幫助人們理性理解和麵對疫情,再次成為大家可以信賴的人。“鍾南山說能動才動”開始刷爆微信朋友圈,在一片慌亂中,鍾南山給驚慌的人們以勇氣和信心。


人們之所以相信鍾南山,是因為在2003年“非典”時期,鍾南山挑戰權威,堅信“非典”病原體是病毒。臨危請命和堅信“非典”病原體是病毒,勇敢挑戰權威併成功,讓鍾南山成了真正的領導者,幫助人們正確看待“非典”疫情。


我還清楚地記得吉米·卡特(Jimmy Carter)說過的一段話:“時刻記住你自己有多強大。不要忘記個人的力量能起很大的作用。牢記這個可能,改變世界,改變社區,改變家庭,改變你自己。”

這段話完整地表達出我要表達的想法,正如鍾南山院士那樣,領導者個人有著巨大的作用。


中國病毒學的泰斗,86歲的聞玉梅院士,1月22日連夜撰寫有關病毒的科普文章,在武漢壓力巨大、民眾情緒還有一點兒惶恐的時候,馬上電話聯繫相關媒體,接受採訪,並專門通過《長江日報》寄語武漢人民,親自出席上海市政府疫情防控新聞發佈會,用她的科學研究明確對疫情走勢做出判斷,並明確給予防控的意見。


在危機影響到人們的情緒波動時,聞院士又親自出席上海市政府新聞發佈會,接受媒體採訪,回答相關問題,傳遞明確、科學的聲音,讓市民得以安心。


73歲的李蘭娟院士,是與鍾南山院士一起趕赴武漢一線,並一起做出專業判斷的專家組成員。隨後她馬不停蹄地接受採訪,在門診為患者看病,幫助人民群眾理性認知和有效診治。為救治武漢新冠肺炎的重症和危重症患者,降低病死率,李蘭娟院士率隊重返武漢,來到救治一線。


在武漢的每一天,她都和本地專家一起堅守在醫院,她的日程每天都是滿滿的,白天在醫院觀察患者病情變化,與救治團隊共同討論救治方案,同時還為浙江的危重症患者救治進行遠程會診;晚上與團隊討論科研攻關難題,為國家疫情防控建言獻策。


上海醫療救治專家組組長張文宏1月22日晚上10點半疫情巡視完,繼續接待《文匯報》科普採訪。在23日午夜疫情巡視回來的航班上,張文宏還在與知室小夥伴溝通科普課程的製作事宜,確保課程在大年初一(1月25日)可以上線,讓更多的人得到知識的幫助而不至於慌亂。


因為在他看來“準確的知識和信息是百姓和群眾的期待,也是打贏這場戰役的重要保障”。而張文宏老師被全國人民所熟悉,是在1月29日接受採訪時說:“黨員要衝在最前線,現在就是前線”“共產黨員必須馬上到崗,沒有討價還價”“我自己先上”,他也因此被人們直接稱為“最硬核主任”。


這些是我熟悉的人,而且還有和他們一樣但我不熟悉的人,在這場突如其來的疫情中,讓人們從不知所措到接受現實,再到力所能及地參與到這場戰役中。他們身上所表現出來的是一個真正的領導者的魅力和擔當。正是這些真正的領導者,讓我們感受到力量,感受到方向,也被喚起了信心。


危機之下,需要這樣的人,明確自己的職責,堅守自己的專業判斷,傳遞準確的知識與信息,同時不畏艱難,迎難而上,給人們以信心。


陳春花:在不確定的世界,領導者應具有怎樣的能力?


02 擔當與高效行動力


在疫情危機中,第一時間馳援武漢的,除了全國各地醫護人員,還有另外一支隊伍。


1月24日,騰訊宣佈捐贈3億元,設立第一期新型肺炎疫情防控基金,馬化騰在24日的微信朋友圈中說“闔家團圓之際,不忘緊急救援”。


1月24日,美的家用空調捐贈建設火神山醫院所需通風系統和循環系統等空調產品,同時美的100位安裝人員均準備就緒,奔赴現場。


1月25日,阿里巴巴集團設立10億元的醫療物資供應專項基金,同時儘自己所能地保障武漢地區百姓的生活,以及確保所有捐贈通道一路暢通。1月26日,美的集團向湖北疫區捐贈1億元。


1月26日,新希望第一時間響應,旗下興源環境科技主動請纓,近百名員工從除夕起夜以繼日,火線參建武漢火神山醫院、雷神山醫院汙水處理工程,為抗擊疫情爭分奪秒。


據《中國企業家》不完全統計,自1月23日至1月31日以來,約350家企業向武漢及湖北疫區捐款捐物,預計捐款金額總計超過120億元,民企捐贈83億元。


援助主力來自互聯網科技行業、金融行業、地產行業,不少外資企業也慷慨解囊。它們中既有世界500強、行業翹楚,也有中小企業。行業巨頭在危急時刻扛起了重任,不僅捐助資金,還竭盡全力提供防疫物資,以及保障各種線上線下服務。一些中小企業也加班加點趕製防控急需的物資。


根據雪球網數據,截至2月4日,阿里馳援10億元、騰訊5億元、百度3億元、恆大2億元、字節跳動2億元、招商銀行2億元、美團2億元及免費單車騎行、快手1億元、美的1億元、飛鶴1億元、碧桂園1億元、萬科1億元、融創1.1億元、好未來1億元、萬達1000萬元、泰康1000萬元……這個名單還在不斷地延長。“馳援武漢,就這麼幹了!”


在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的校友群裡,在新加坡國立大學的校友群裡,在華南理工大學的校友群裡,在知識實驗室的學友群裡,已經有超過200位同學的企業參與到捐贈的隊伍中。因為前線醫護用品告急,特別是一些專業物資急缺,很多企業通過自身的能力展開全球採購。


這就是身為企業領導者的擔當和行動力。我非常欽佩這些企業家,他們所表現出來的勇氣、責任、創造力與能力,所彰顯出來的高效行動力、卓越領導力,以及解決難題的能力,都極為令人欽佩。


擔當意味著領導者敢於承擔責任,敢於去冒險,並承擔因此而產生的後果;高效行動力意味著有辦法去解決問題,求得結果。領導者的擔當與高效行動力,可以增強團隊的凝聚力與向心力,提升團隊的戰鬥力與執行力,更可以在危機中給團隊信心,並與團隊成員一起戰勝危機,取得成功。


陳春花:在不確定的世界,領導者應具有怎樣的能力?


03 經營意志力


在任何一個經營時期,人們是否具備經營的意志力有著生死攸關的作用。


這是我在2008年寫下的一個觀點,面對2020年的疫情危機,我認為更需要企業領導者有經營意志力。迎接危機和挑戰,最重要的是什麼?是企業家的信心和企業家的經營意志力


在持續的研究中,我常常發現,何以兩家公司的外在環境相同,創立者的出身也類似,卻在幾年後有著全然不同的結果?何以環境對於一些企業來說極其重要,而對於另外一些企業來說只是經營的條件而已?歸根結底是領導者的經營意志力不同使然


無論面對什麼樣的環境變化,企業最大的問題不是環境的變化,而是自我成長的問題,是從一種規模轉變到另外一種規模的問題,是從一種發展模式轉變到另外一種發展模式的問題。


需要我們理解的是,企業成長問題的實質就是管理態度的問題。企業如果要持續成功,先決條件是管理者必須具有經營意志力,必須能夠不受環境的影響去為保持增長而採取行動。


在2015年公佈的《胡潤全球華人富豪榜》中,李文正家族以155億元人民幣的財富排名63。李文正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經歷了印尼政治動盪、經濟波動等各種時代大轉變,我養成了高度的危機意識,感覺前程似乎總是風雲莫測、禍福未卜。但是我也從中悟出:危機就是生機的源泉,危機中總是隱藏著巨大的生機。有些情況下,你可以說有危機,也可以說沒有。但是如果能夠在一切正常的情況下,時刻保持危機感,針對每件事情都深入分析,那麼當你發現危機的時候,就不是危機了,而是生機。”


的確如此,真正決定企業持續成長的是領導者的能力,在於領導者自身的意志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自我創造增長的能力。“危機就是生機的源泉,危機中總是隱藏著巨大的生機”,關鍵是你要有經營的意志力,去仔細“深入分析”,去尋求任何一種可能性,從而讓危機變生機。


金佰利公司(Kimberly-Clark)的CEO達爾文·史密斯(Drawin E.Smith)在執掌金佰利的日子裡,他表現出鋼鐵般的意志,令人感嘆。接任CEO不過兩個月,史密斯就被診斷出患有鼻咽癌,醫生說他時日無多。他及時向董事會通報了自己的病情,但同時表示,他並不準備這麼快就死。


之後,他依舊嚴格按照緊湊的日程表工作,每週還從威斯康星州飛到波士頓去接受放療。結果他又活了25年,其中20年都在擔任公司的CEO一職。


在重整金佰利公司的過程中,特別是在決定賣掉所有造紙廠時(這是公司有史以來最激進的決策),史密斯的超強意志力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史密斯上任後不久,他和團隊成員得出結論,公司的傳統核心業務銅版紙競爭力很弱,但如果金佰利打進競爭激烈的消費紙品市場,必定面臨諸如寶潔這樣實力強大的世界級競爭對手的擠壓。也就是說,公司的道路只有兩條:要麼躋身卓越者之列,要麼走向消亡。


在這種情況下,史密斯以破釜沉舟的大將氣魄,毅然宣佈變賣公司名下所有造紙廠。全部所得都將投入到公司的消費紙品業務中,如好奇(Huggies)紙尿褲和舒潔(Kleenex)紙巾等品牌。當時各路媒體都評論說史密斯的舉動太愚蠢,華爾街的分析師也調低了金佰利公司的股票評級。然而,史密斯絲毫不動搖。25年後,金佰利收購了斯科特紙業,其8大產品門類中有6個擊敗了寶潔。


具有經營意志力的領導者,在創造一個增長型公司的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是我特別關注的主題。繼續的觀察與研究讓我發現,優秀的領導者是保障公司持續增長的主導因素。


具有經營意志力的領導者,能夠帶領企業與環境進行互動,能夠在洞察變化中做出選擇。無數的企業實踐證明,面對危機,經營意志力是領導者引領企業戰勝危機、獲得生機所必備的內在要素。


04 企業社會責任


彼得·德魯克(Peter F. Drucker)曾說過,“沒有一個組織能夠獨立存在並以自身的存在作為目的。每個組織都是社會的一個器官,而且也是為了社會而存在”。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企業領導者從關注股東利益最大化,轉向關注社會責任。


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CSR)是指企業在創造利潤、對股東和員工承擔法律責任的同時,還要承擔對消費者、社區和環境的責任,企業的社會責任要求企業必須超越把利潤作為唯一目標的傳統理念,強調在生產過程中對人的價值關注,強調對環境、消費者以及社會的貢獻。


“企業社會責任”一詞的提出,源於20世紀20年代的美國。


工業革命之後,企業活動造成的環境汙染、社會動盪等一系列嚴重後果,也影響到企業自身的存在和發展,在這種背景下,企業社會責任首次被提出。


20世紀60年代以來,隨著企業的發展和對社會影響力的擴大,以及西方社會各界對僱主、環境等社會問題的關注與日俱增,企業在各方壓力下不得不更多地關注企業社會責任。


到了20世紀90年代,這一理念以企業社會責任守則的形式,在全世界範圍迅速發展成為一種趨勢。


21世紀以來諸多領先企業的實踐表明,企業如果能將社會問題轉化成商業機會,就能創造更大的社會價值和商業價值,成為真正具有社會責任的企業。


2019年8月19日,美國181位CEO聯合更新了《企業的宗旨》宣言,他們一致認為,在未來,股東利潤不應該再是企業最重要的目標,企業最重要的任務是共同創造一個更美好的社會。


在危機來臨之時,一個具有承擔社會責任能力的企業,不僅僅可以幫助到企業自身,更重要的是可以幫助產業合作伙伴,可以幫助顧客,可以幫助遇到危機的人和機構,可以幫助社會變得更加美好。


騰訊、阿里巴巴、智慧樹還是波司登等企業,自從疫情危機以來,迅速投入力量,捐贈資金和物資,提供平臺與技術,抑或是為員工和合作夥伴共度危機所做出的各項努力,都讓我親眼見證了這一切帶給這些企業內部成員和每一個相關人員的莫大鼓舞。


這些舉措讓他們覺得自己所在的公司和自己所做的工作對整個社會都產生了積極的影響。企業用事實告訴每一個員工,企業有能力為社會做出貢獻。承擔社會責任是組織成員獲得集體認同感的重要因素,而這正是企業社會責任所要達到的目標。


經此危機,那些勇於承擔社會責任的企業,不僅僅收穫了組織成員的向心力和認同感,同樣收穫了公眾和社會的認同感與美譽度,更重要的是,這些企業所表現出來的社會責任感,幫助人們在危機中看到希望,感到溫暖,並鼓舞人心,同時也激勵更多企業加入到承擔社會責任的陣營裡


蘋果公司首席執行官蒂姆·庫克(Tim Cook)在麻省理工學院2017年畢業典禮上說:“衡量自己對人類的影響,其標準不在於點贊有多少,而在於觸動了多少人的生命;不在於人氣有多高,而在於你們服務的人。”他還說:“如果科學就是探索黑暗,那麼人性就是黑暗中的蠟燭,照亮我們走過的道路,以及前方潛伏的危險。”


在商業活動全方位融入人類生產、生活的今天,偉大的商業機構和優秀的企業家應該有喚醒人性光輝、承傳優秀文化的歷史擔當。企業社會責任的擔當,無疑彰顯著危機中人性的光輝。


關於作者:陳春花,北京大學王寬誠講席教授、國家發展研究院BiMBA商學院院長,華南理工大學工商管理學院教授,新華都商學院理事長,新加坡國立大學商學院客座教授。代表作有《協同》《共生》《管理的常識》《經營的本質》《領先之道》《激活個體》《激活組織》等。

來源:華章管理(ID:hzbook_gl),內容摘編自《危機自救》,機械工業出版社華章公司出版,轉載請與我們取得授權。


陳春花:在不確定的世界,領導者應具有怎樣的能力?

陳春花:在不確定的世界,領導者應具有怎樣的能力?


「延伸閱讀」


陳春花:在不確定的世界,領導者應具有怎樣的能力?

推薦語:陳春花教授寫給每一家企業的危機生存法則,鍛造企業逆境生存的能力。危機非偶然,企業一定會經歷。積極自救,強化企業“免疫系統”,推進數字化轉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