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買酒店》:敵人來了沒獵槍

《孟買酒店》:敵人來了沒獵槍

《孟買酒店》(《Hotel Mumbai》)是記錄2008年11月印度孟買恐怖襲擊的電影,現實與電影中,恐怖襲擊的焦點都在泰姬陵酒店,電影的名字就是來自於此。

以恐怖襲擊為題的電影,矛盾衝突天然集中,創造者通常以三個視角切入故事,恐怖分子、被襲擊的平民、與恐怖分子作鬥爭的英雄。《孟買酒店》的敘事也是如此,雖然有人覺得電影展現恐怖分子視角有點新意,但這還是屬於慣常套路。這部電影中真正讓人意外的,是缺少了與恐怖分子作鬥爭的英雄。

在電影中,承擔這個角色任務的是酒店工作人員,展現他們雖然面臨生命危險,但還是竭力保護客人。但是作為局外人,看到這一部分時,更多的是感慨,而不是感動。當恐怖分子肆無忌憚殺人時,我們需要蘭博、約翰·麥卡倫、冷鋒。為什麼竟無一人是男兒,敢於正面硬剛恐怖分子?電影中為了補上這個空白,設計了一隊進入酒店的警察,但是導演沒有讓這些警察發揮半點作用,只是簡單的被幹掉,成為恐怖分子強大力量的註腳。

我理解導演大概是想塑造平民英雄,塑造平凡的偉大。但從局外人的角度來看,在需要除暴英雄時吹噓服務精神、忠於工作,該用獵槍時卻端起托盤,實在是尷尬。不過回顧那場恐怖襲擊,或許電影只是忠於事實,恐怖分子整整佔領酒店2天才被軍警清繳。對於這場恐怖襲擊,軍警的作用更像是事後打掃衛生,在恐怖襲擊正發生時,根本沒有發揮半點作用。

最後,電影中有一句臺詞——“客人就是神”,電影把酒店員工保護客人的源動力歸結於此,這又有些讓人意外。為什麼不是人道主義精神,為什麼不是同感心,為什麼不是英雄主義?好吧,導演應該也是酒店客人,他喜歡像神。

以上,大概就是西方人眼中的印度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