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以超越的多重人格分裂題材巔峰之作《致命ID》劇情淺評(下)

作者 | 我不是柴柴

圖源 | 愛奇藝


(接上篇)


3


影片中很多暗示鏡頭都與劇情形成呼應,可謂是乾淨利落,沒有浪費每一句臺詞、每一秒畫面。


暗示一:假警察。


關於警察的身份問題,警察其實是囚犯之一羅德殺害真警察後假扮的。影片有多處鏡頭暗示了假警察的身份。


  • 假警察和囚犯剛到旅店時,新婚妻子說,我感覺到一陣寒意,但接下來鏡頭沒有切給囚犯,而是先給了假警察,暗示假警察才是危險的來源。


難以超越的多重人格分裂題材巔峰之作《致命ID》劇情淺評(下)


  • 假警察和囚犯開車到達旅店,因為大雨不得已在旅店住一晚時,囚犯幸災樂禍地笑著說:“你完蛋了”,意思是這人這麼多,你假警察的身份馬上就要被揭穿了。


難以超越的多重人格分裂題材巔峰之作《致命ID》劇情淺評(下)


  • 之後囚犯又和旅店老闆交談,稱:“我也有一個秘密”,指的就是自己的囚犯同夥冒充警察的秘密。


難以超越的多重人格分裂題材巔峰之作《致命ID》劇情淺評(下)


  • 假警察向旅店老闆表明身份時,展示了警察的證件,但由於證件並不是他的,所以他刻意遮擋了證件,並且非常敷衍地快速展示了一下。


難以超越的多重人格分裂題材巔峰之作《致命ID》劇情淺評(下)


  • 假警察的衣服後面有一攤血跡,也暗示了他的故事並不簡單。


難以超越的多重人格分裂題材巔峰之作《致命ID》劇情淺評(下)


  • 小男孩爸爸提出使用警車上的無線電時,假警察也拒絕了,因為警車上的無線電已經被他剪壞了,而且真警察的屍體還放在後備箱。


難以超越的多重人格分裂題材巔峰之作《致命ID》劇情淺評(下)


難以超越的多重人格分裂題材巔峰之作《致命ID》劇情淺評(下)


  • 假警察還曾和妓女搭訕,這暴露了他的痞性,也暗示了假警察有問題。


難以超越的多重人格分裂題材巔峰之作《致命ID》劇情淺評(下)


  • 把囚犯拷在衛生間時,囚犯不停地喊“我穿著囚衣,我穿著囚衣”,還很有深意地瞪著假警察,其實是在暗示假警察“別忘了你和我的身份一樣,我們都是囚犯”。


難以超越的多重人格分裂題材巔峰之作《致命ID》劇情淺評(下)


  • 在這之後,假警察又一拳把囚犯打暈,畫面切到旅店老闆不可置信的神情,因為真的警察是不會這樣毆打罪犯的。


難以超越的多重人格分裂題材巔峰之作《致命ID》劇情淺評(下)


暗示二:虛擬世界


汽車旅館的所有事情都是麥肯在腦海裡虛構的,其實是不存在的,所以難免有很多不合常理的地方。而對於虛擬世界的暗示也從影片一開始就有了。


  • 妓女搭愛德的車時,車上放了一本書,書名是《存在與虛無》,這是一個藏得非常深的細節。


難以超越的多重人格分裂題材巔峰之作《致命ID》劇情淺評(下)


  • 眾人因為各種原因被困在旅店,大雨下的沒完沒了,通訊被完全切斷,交通工具也因為各種原因出了故障。囚犯好不容易逃脫,結果又回到了汽車旅館。這種“鬼打牆”的設定也體現了多重人格被迫彼此面對時無法逃離的絕望,只有死亡才是真正的脫離。


難以超越的多重人格分裂題材巔峰之作《致命ID》劇情淺評(下)


  • 新婚妻子在汽車爆炸中喪生,卻沒有找到她的屍體,此後所有屍體都離奇消失了,連一絲血跡都沒有留下,彷彿從未存在過一樣,這在真實世界中顯然是不可能辦到的事情。


難以超越的多重人格分裂題材巔峰之作《致命ID》劇情淺評(下)


  • 離奇的號碼牌也可以提示虛擬世界的存在。如果說有人蓄意謀殺,那意外死去的小男孩爸爸身上也有號碼牌就無法解釋了,而這一切,都是對於幻象的一種暗示。


難以超越的多重人格分裂題材巔峰之作《致命ID》劇情淺評(下)


  • 此外,汽車旅館內每個人生日都是5月10日,和麥肯的生日相吻合,而他們每個人的姓都是美國的州名,也體現了這是麥肯編造想象出來的。


難以超越的多重人格分裂題材巔峰之作《致命ID》劇情淺評(下)


難以超越的多重人格分裂題材巔峰之作《致命ID》劇情淺評(下)


很多觀眾看完以後有一個問題:小男孩是如何憑藉自己的力量殺害那麼多人的?他怎麼打得過新婚丈夫的?


這裡用虛擬世界解釋就非常好理解了,汽車旅館的連環兇殺,本質上是藥物作用下人格的彼此吞併,因此不符合實際情況也在情理之中。


暗示三:小男孩


對於幕後真兇小男孩的暗示也是數不勝數,小男孩出奇的冷靜和沉默也讓不少人一開始就懷疑小男孩。


  • 假警察讓大家都待在房間裡的時候,只有小男孩一個人出去上廁所,然後媽媽就死了,這不得不讓人懷疑小男孩。


難以超越的多重人格分裂題材巔峰之作《致命ID》劇情淺評(下)


  • 兇手人影閃過時,新婚妻子在裡面和兇手互相推拉房門,最終新婚妻子成功將門鎖住,跳窗逃跑,逃過一劫。小男孩的力量畢竟敵不過求生欲強的女人,所以這裡的設計也合乎情理。


難以超越的多重人格分裂題材巔峰之作《致命ID》劇情淺評(下)


當然這一切都是麥肯想象的,他可以想象小男孩沒有新婚妻子勁大,也可以想象小男孩力氣大到能把女明星的頭砍下來。


  • 小男孩爸爸死的時候,他的表現也非常奇怪,明明是在汽車的碰撞範圍之內,為什麼在爸爸撲來救他的時候,突然冷靜地後退了一步?這也很好解釋了為什麼爸爸身上有7號牌子,因為這是小男孩計劃好的。


難以超越的多重人格分裂題材巔峰之作《致命ID》劇情淺評(下)


  • 愛德人格回到現實中時,醫生曾說他和麥肯的十個人格說過話,而一直沉默不語的小男孩人格逃過了醫生的眼睛,說明醫生一直沒有發現麥肯的小男孩人格。就算注意到過,也以為小男孩死在了爆炸中,所以醫生沒有注意小男孩人格,也是對於小男孩的幕後真兇的一種暗示。


  • 眾人在房間裡看身份信息的時候發現大家的生日都是5月10號,但是唯獨漏了小男孩。


難以超越的多重人格分裂題材巔峰之作《致命ID》劇情淺評(下)


  • 而小男孩和新婚妻子一同上車,車子爆炸,卻只有一個號碼牌,結合之前小男孩的所作所為,也能說明小男孩有問題。


  • 此外,小男孩和媽媽隔著車窗做遊戲時,媽媽也是在模仿小男孩“後退一步”的動作時,被汽車撞到的,看上去好像是故意害死媽媽一樣。


難以超越的多重人格分裂題材巔峰之作《致命ID》劇情淺評(下)


  • 小男孩的手放在車窗上時,這個鏡頭也呼應了電影的宣傳海報,這暗示著小男孩才是最終掌控麥肯身體的那個邪惡人格。


難以超越的多重人格分裂題材巔峰之作《致命ID》劇情淺評(下)


難以超越的多重人格分裂題材巔峰之作《致命ID》劇情淺評(下)


4


接下來,我們來說一說影片中其他的細節。


  • 麥肯在錄音裡曾說:“你想叫我什麼都可以”,這是典型的雙關語。


難以超越的多重人格分裂題材巔峰之作《致命ID》劇情淺評(下)


一方面是因為麥肯人格眾多,“你叫我哪個人格都可以”,另一方面這也是妓女的一種行話,她們會在接客的時候隱去自己的真實姓名而取一個迎合客人口味的暱稱。


因為此時麥肯的人格正被派瑞斯主導,這也是他能安靜的配合心理醫生工作的原因。


  • 此外,導演還用門牌誤導了觀眾的判斷,讓大家以為是按門牌號倒數殺人,新婚夫婦入住的6號房還變成了9號,讓觀眾誤以為是本格推理,沒想到卻被導演刻意安排的鏡頭牽著鼻子走。


難以超越的多重人格分裂題材巔峰之作《致命ID》劇情淺評(下)


  • 影片中反覆出現的小詩也別有深意。


“When I was going up the stairs

(當我拐上樓梯的時候)


I met a man who wasn’t there

(撞見一個本不該存在的人)


He wasn’t there again today

(他今天不在那裡了)


I wish he’d go away”

(我希望他永遠消失了)


難以超越的多重人格分裂題材巔峰之作《致命ID》劇情淺評(下)


這首詩節選自威廉·休斯·米爾恩1899年的詩歌《Antigonish》,是恐怖電影和小說中出現最多的詩歌。1980年的《閃靈》、1998年的《天鵝絨金礦》、2001年的《劫夢驚魂》、2009年的《太平間鬧鬼事件》,都曾引用過它。


這首小詩全片一共出現了三次,第一次是開頭錄音裡麥肯說的,他說這首詩是他小時候編的。


難以超越的多重人格分裂題材巔峰之作《致命ID》劇情淺評(下)


麥肯這樣說,完全是因為童年陰影給他帶來了巨大的創傷,他沒有父親,母親是妓女,並且全然不顧他的生活和精神狀況。


母親是個慣偷,而且不負責任,經常把麥肯獨自丟在汽車旅館,最長的時候麥肯幾乎餓死,這也為後面眾人聚在汽車旅館相呼應,因為這是麥肯小時候留下心理創傷的地方。


難以超越的多重人格分裂題材巔峰之作《致命ID》劇情淺評(下)


有個鏡頭是小男孩需要爸爸的陪伴才敢上廁所,因為麥肯小時候就曾被母親丟棄在陰暗封閉的廁所,而小男孩人格正是麥肯小時候的縮影,所以也懼怕這樣的環境。


難以超越的多重人格分裂題材巔峰之作《致命ID》劇情淺評(下)


這暗示人格分裂在麥肯小時候就已經開始出現,並且可能不斷增加,最後擴展為11個。


小詩第二次出現,是愛德人格佔據麥肯身體,並且回到現實中的時候。


難以超越的多重人格分裂題材巔峰之作《致命ID》劇情淺評(下)


愛德人格顯然是主導人格,但是經常被其他人格“奪舍”。他回到了現實中,主導了麥肯的身體,並且接受了心理醫生交給他的任務,回到人格世界中尋找邪惡人格。


難以超越的多重人格分裂題材巔峰之作《致命ID》劇情淺評(下)


小詩第三次出現,是片尾小男孩人格佔據麥肯身體時說的,這代表邪惡最終戰勝了善良,麥肯已經走上了一條不歸路。


難以超越的多重人格分裂題材巔峰之作《致命ID》劇情淺評(下)


三次出現的小詩是人格分裂的主要線索,貫穿全片,使得全片的結構更加完整。而且三次出現層層遞進,一次比一次邪惡,令人毛骨悚然。


詩中“本不該出現的人”就是麥肯最邪惡的人格,也就是藏得最深的小男孩人格。


他狡猾陰險,陰暗狠辣,你不知道明天他會不會出現,會不會佔據你的身體,他像個幽靈一樣潛伏在暗處,你只能祈禱明天他不會出現。


難以超越的多重人格分裂題材巔峰之作《致命ID》劇情淺評(下)


5


童年的陰影會伴隨一個人的一生,讓人難以接受,難以釋懷。正是童年不幸的遭遇讓麥肯分裂出了多重人格,用來保護自己,分擔主人格的壓力。


《24個比利》裡曾說:“當悲傷太多時,一個人已經無法承受,我就把這些壓力投注到另一個‘人’身上,來分擔我所有的煎熬。”


人格分裂的誘因多是孩童時期被虐待、被傷害,孩子沒有能力解決當前的困境,焦慮和痛苦又讓孩子無所適從。


無奈之下,只好想象是另一個人在遭受痛苦,或者想象出一個更加強大的人格來保護自己,從而讓自己更加安全的活下去。


童年的陰影,多是父母的所作所為傷害了孩子。《何以為家》裡有一句非常經典的臺詞“我要起訴我的父母,因為他們生下了我”。


原生家庭的質量會對孩子的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甚至會決定孩子的一生。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麥肯的多重人格分裂,不過是極端化的一種情況,用藝術的手法展現了出來。在多重人格彼此衝突時,麥肯活在一種痛苦的矛盾中。


在這種矛盾中,他一邊沉默,一邊暴怒,一邊偽裝,一邊逃避。一邊傷害別人,一邊保護別人,一邊原諒自己,一邊懲罰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