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武漢人,我因何喜歡方方的“封城日記”

時代的一粒灰塵,落到每個人頭上都是一座山,而我們正是頭頂大山的人。

一場疫情,倒是讓方方揚名全國了。

傾慕者有之,不屑者有之、謾罵者、質疑者、嘲諷者更是多不勝數。

而前幾日,更有一篇《一位高中生給“方方”阿姨的信》刷屏網絡,其中有這麼一句讓人印象深刻:“母親告訴我,端別人碗,要服人管。”直問方方“您穿誰的衣,您端誰的碗”?

這文風不像十六,更像六十。年齡真實與否姑且不談,光是用詞惡毒險惡便讓人齒冷了。作為一個武漢人我是支持方方的,因為我生在武漢啊,這個疫情發源之地,人間悲痛之所。疫情期間的作協有數千作家,唯有退了休的方方在記錄我們的悲歡。

作為一個武漢人,我因何喜歡方方的“封城日記”


悲痛之城,需要方方記錄他的哭聲

許多人對方方最有意見的便是她的不合時宜,在最應該宣揚團結時號召追責,在最應該製造樂觀時書寫哭聲。在一片歌頌的紅色裡,那一抹呼喊痛哭的綠色總是分外刺眼。相對於主流而言,她的確不合時宜;但是這便是她的過錯了嗎?

什麼時候開始,記錄哭聲也成為一種罪過了?

方方在日記中曾寫道:“我記錄下這些細碎,是要告訴那些有罪的人們:不是隻有死者和病人承受了災難,我們所有的普通人,都在為這場人禍付出代價。”

誠然,在國家龐大的宏觀敘事之下,一城一地的悲歡離合真的不算什麼。但是縱然渺小,他們的聲音也不應該被湮滅。

作為一個武漢人,我因何喜歡方方的“封城日記”


中國的文人自古以來便常懷著家國情懷,而中華民族更是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把“大局”觀寫進了骨血裡。所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莫過於此。放眼全世界也很難找到第二個像中國人這麼能服從集體安排,團結一致,為了集體利益捨棄個體利益的國民了。

也正是因為團結和強大的民族凝聚力,我們才能在經歷了五千年的風霜雪雨之後依然傲立於世界民族之巔。但是,顧全大局就意味著不能發出不一樣的聲音嗎?防疫的大好局面是一個“方方日記”就能破壞的嗎?這未免太過高看方方,而小覷了國家力量了。

《環球時報》總編輯胡錫進在談論“方方日記”現象時表示:中國永遠都會有方方,這與中國做得好與不好沒有太多關係。更何況武漢的確經歷了巨大的磨難。的確有時代的一粒灰落到了很多普通人的身上,令人不堪回首。方方代表了從民間個人不幸感知這個世界的視角,這樣的視角永遠都存在,而且它尤其是文學最生生不息的源泉。

“方方日記”之所以會引起如此大的反響和共鳴,純粹是她在武漢最困難的時候記錄下了自己聽到的聲音,而這些聲音卻往往因為這些,那些的原因不能被人們所聽到。

早在兩千多年前屈原便寫過“長太息以掩涕,哀民生之多艱。”文學創作的源泉永遠都來自於傾聽這個世界的聲音,方方作為一個作家,她只是做了她本能應該做的事情。

作為一個武漢人,我因何喜歡方方的“封城日記”


寫作是情感的宣洩,於武漢而言,“方方日記”也僅僅是個人眼中的世界,而更多的意義是讀者結合自身遭遇賦予的。

我們常常搞錯了一件事情,方方不是在記錄歷史,她只是在寫日記。日記必然帶有大量的主觀情緒,因而必然不能成為宏大的敘事篇章。不適宜歌頌時代,更不可能代表公眾。把她稱作“武漢的良心”過於捧殺,甚至有想把她架上火刑架的嫌疑。

那些宏大的、歌頌的、代表集體的,自然有“專業人士”去編織;那方方記錄一些渺小的,帶有主觀情緒的,個人的悲歡離合又有何不可呢?

方方不是“為民發聲”,她只是生來耿直

方方是前湖北省作協主席,多次獲得國內文學大獎,文壇成績斐然。寫有《琴斷口》、《萬箭穿心》,《軟埋》等一系列作品。

因從小生在武漢,方方骨子裡就帶有武漢女將不服輸的韌性和耿直的氣性。

這種性格也讓她得罪了許多人,譬如在作協裡很多人都講的是一團和氣,但方方曾多次向一些“詩人”開火,先是批評說:“很多老詩人已經寫不出詩來了,可他們還在使勁寫,這是很悲哀的事;更悲哀的是,他們不知道他們的詩已經沒人讀了。”之後又舉報詩人柳忠秧“跑獎”。

每一次方方都被批的很慘,哪怕是她後來身為“作協主席”時也未能倖免。但這也未能阻止她繼續發聲。

作為一個武漢人,我因何喜歡方方的“封城日記”


也許是由於遭遇過動盪年代的緣故,方方看似是個強硬,樂天的女人,但她的故事卻往往帶著灰暗的色調。雖然她盡力來展現她所理解的世界,但是囿於所處的階層和年歲,她依舊不可避免的與這個時代的某些常識性的東西有了間隔,而這種間隔又通過她的日記展現在了公眾面前。

方方其實並不懂現在的網絡規則,在她的視野中她只是一個自說自話的“作家”,把自己的所想所思所感記錄下來,剩下的事情交給讀者。

但是在自媒體的浪潮中是沒有“作家”的,所有人期待的是“意見領袖”,那種能夠煽動情緒,有寫出解決方法,並且還有看似嚴密的邏輯的人。顯然,方方並不是這樣的人。寫日記本就不是她的專長,也就更未想過要借日記來獲取名利。

輸出情緒她能做到,但是想要從她這裡得到更多就不可能了。

她無意成為一面“旗幟”亦或是“標杆”,對於已經退休的她來說,

寫“封城日記”始於友人之託,既不是一次文學創作,更不是為了構建“人設”,充其量就是發發牢騷而已。

但是疫情期間無處宣洩情緒的人們把她舉了起來,於是接踵而來的質疑和反對聲音反而讓她找到了寫“日記”的意義,因而也就更有激情去記錄一些別人告訴她的事情。

作為一個武漢人,我因何喜歡方方的“封城日記”


從一開始她就無意去做為民發聲的意見領袖,自始至終她都是在自己的一方天地裡寫東西。從別人處拿來素材,把自己的想法一股腦的講出去。有時候也會因此暴露自己的欠缺,引來謾罵和嘲諷。你要說贏得了多少好處,我覺得倒是沒有,相反質疑和批評的聲音卻更多了些。

她所寫的不一定是完全正確的,但是這種能在質疑與刪除之中不斷奮進的耿直,倒是分外符合武漢人的犟脾氣,因而也就更加被部分武漢市民所喜愛。

讚美與批評,都是“封城日記”的意義

我們常說“批評不自由,則讚美無意義”。就“封城日記”而言,對她的讚美和批評的意義,甚至超過了日記本身。

讚美方方的人,在於感動方方內容的大膽和筆法的狠辣。在大的敘事面前,方方總把疫情期間武漢的悲壯氛圍和一些敏感內容揭露出來。這讓很多經歷了悲愴,卻無處發聲的人仿若找到了一塊信仰之地。再加上一些反對者的推波助瀾,更加堅定了日記的地位和意義。

你以為死者在那樣的時候還有家人在殯葬館相送?還能留下他的遺物,甚至,死者還能擁有死的尊嚴?沒有了,死就是死了。拖走,然後立即燒掉。

武漢封城的兩個月,在很多武漢人眼中是“魔幻”,在外地人眼中則是更加離奇。鍾南山說武漢是一座“英雄的城市”,這裡的每一個字都沁透著犧牲和堅忍。

“死者還能擁有死的尊嚴?沒有了,死就是死了。拖走,然後立即燒掉。”這樣的話語無疑凝聚了很多失去親人的悲痛和隱忍。在記錄悲痛這一方面,方方無疑做的比大多數失聲的作家們要出色得多。

作為一個武漢人,我因何喜歡方方的“封城日記”


在集體主義和大局觀之下,個體的悲傷往往會被一種團結的和諧所消融,一些憤懣的情緒和對事情本源的追究也會被斥為不合時宜。

但是在有些人心中,個體的命運同樣重要。我們要團結,但是也不能忽視掉追究是什麼讓事情敗壞到這種地步。前事不忘,後事之師。這是古人的道理,放在今天同樣適用。

可以說,贊同“日記”倒不是真的完全同意“日記”中的觀點,而是在一片趨同的團結聲中,努力保留屬於個體的聲音。是在勝利的歡慶時,不忘泛起追求失敗真相的執著。

一個健康的社會,應該能夠容忍不同的聲音。讚美者自有他的感同身受,反對者也有他不一樣的視角。

我們承認方方日記的意義,但也不能忽視她一些常識性的錯誤。

諸如

“只有N95才能防護,普通醫用口罩不行”還有“摸著石頭過河這個思路並不對症,那麼多可參照的前例,為什麼不跟著學呢?直接抄個作業也可以呀?可能我的想法太簡單吧。”之類的常識錯誤也帶來了很多不好的影響。

雖然我們在疫情開始之前有種種埋怨或是指責,但是應該承認在舉國體制之下,我們的動員能力和組織能力還是領先全世界的,而疫情防控也絕不是僅僅“抄作業”就可以完成的。

作為一個武漢人,我因何喜歡方方的“封城日記”


應該承認的是,方方作為一個作家,在很多非專業的常識方面有著一些不足之處。像是涉及一些專業的醫學知識便會顯露出不足來,還有對於政府運作流程和防疫操作方面也不甚熟悉。她急於表達自己的觀點而未對其進行謹慎的考慮,這一點也引起了眾多讀者的反思。

可以說,方方身上也帶有很深厚的時代烙印。

我們每個人都是自己時代的產物,我們總以為自己活在的未來,其實不過是過去的延續。對她的批評其實未嘗不是對過去一些問題的反思呢。

這個時代應該允許有不一樣的聲音存在,每一個個體的聲音都應該得到尊重。

作為個體的方方發出了屬於自己的聲音,而她的發聲又帶領著更多的人表達自己的觀點。不論是讚美亦或是批評,都是對“日記”賦予更多的意義,而文章的價值,不正是在於此嗎?

作為一個武漢人,我因何喜歡方方的“封城日記”


結語

在這個世界上,個人的地位是最小的。最短是人,比人稍長一點是政治,比政治稍長一點的是經濟,比經濟稍長一點的是社會。

在時代的洪流中,個人總是顯得無足輕重。他們的意見總會被大多數聲音所掩蓋,但總有一些人從不放棄表達自己的觀點。有時候他們顯得很傻,明明只要閉嘴就可以獲得更多的讚美,但他們選擇了拒絕,也便招來了更多的批評。

李敖先生曾說:

“我們的世界裡有星星,它沒有光明,但它有希望;我們的世界裡有文天祥,他沒有成功,但他有正氣。我們不斤斤計較世俗的功利,我們不用事事精算的方法決定取捨和去留。世上有太多的聰明人,他們的世界裡沒有狂飆、沒有粉彩、沒有俠義、也沒有星星和文天祥,他們沒有理想主義,他們太貧乏了。”


獨立思考,不盲從主流,這是一種很高貴的品格。也正是因為這樣的聲音多了,我們才能從更多的層面來看待世界。

這個世界聰明人太多了,竟顯得傻人也有了些可愛的氣質。

每一個獨立思考的聲音都值得被尊重,每一個敢於發聲的靈魂都值得被熱愛。這個世界很大,容得下不同的聲音,不是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