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不成文"的規定沒有人可以拒絕

出生在農村的我,切身體會過這種“不成文”的規矩。我想這種不約而同的規矩規則或是風俗,是祖祖輩輩傳承下來的一種品質文化,影響和感染了我們世世代代的生活習慣。那麼,為啥農村“不成文”的規矩沒人可以拒絕?我想展開談談個人的一些看法。

農村


對於白事,叫不請自來。只要是你的家人或是其他家裡出了什麼事,你的親戚朋友知道情況的,肯定會首先放下手中的活,第一時間去參加,這點毋庸置疑。記得,我小時候去參加我姑爹的喪事,那時是大冬天,冷的要死,到了聽大人講,能到場的親戚朋友都來了。他們有的住在市區裡面,有的住在鄉鎮裡面,還有在外面打工的,不管多遠都來到小村莊,為老輩披麻帶孝,磕頭燒香,敬酒哭訴,儘自己最大的那一份孝心。

農村


對於紅事,叫不請不到。誰家有喜事,都會給自己的親戚朋友上門送喜帖,客客氣氣的說,希望能夠來參加。不給送喜帖的家庭,大多數就不會去參加了,畢竟人家沒有請你去,去了場面也很尷尬。我表妹年前結的婚,我表哥他們就開個車,挨個到每個親戚朋友家裡送帖子,實在有事不能來的,也不會去強求。就比如說我,表妹結婚那天,而我正好在外地考試,時間點趕的不巧,我也很想去參加熱鬧熱鬧,可是實在去不了啊。

農村


還有其他的一些個“不成文”的規矩,例如,酒桌上,資質最老、年紀最長的前輩要坐在上座,其他的人需要“論資排輩”坐,敬酒的坐在一旁隨時準備給大家敬酒;長輩們沒動筷子,你就不要動筷子,即使再餓也不行;過年過節,長輩一般都會給晚輩們一點壓歲錢;親戚朋友請你吃飯喝酒,改天你要再邀請他們到你家做客吃飯,等等。

農村


至於為什麼會形成這種現狀的原因,我總結為以下兩點。一是從科學的角度上來講,我們人類屬於哺乳類,是要一個群居的群體,沒有了群居的大環境、大氛圍,一個人是很難生存下去的。不論是在農村,還是城市,沒有了人際的交往,必定舉步維艱;二是從人情交往來講,所謂“無規矩”不成方圓。不懂的規矩和人情交往,沒有了親戚朋友,以後遇到什麼困難情況,不會有人主動去幫你,你也就會陷入到窘境,這種生存之道,是我們老一輩總結和傳承下來的。

隨著社會發展,農村也在變化,原來那些“不成文”的規定也不是牢不可破。原來的村莊圈子也不再是原來的圈子,熟人文化也在悄然發生變化。比如說父母那一輩人,村子裡他們之間沒有不認識的。到了我這一代,常年在外工作,一年也在家待不了幾天。過年回到村子,我們同齡人之間,好多見了面都不認識,那些比我們小的,又沒有親戚關係的就更不認識。也就不存在父輩他們那代抬頭不見低頭見的人情。第二我們年輕一代,讀書在外,工作在外,家裡都是老人參與農村的事物,我們很少參與,懂得規定也越來越少,有些“不成文規定”隨著時間也被慢慢冷淡。比如,原來孝子見人要下跪,現在基本就沒有了。第三,過去我們農村是個人情大於天的社會,現在全社會都一切向錢看,都以金錢相交換。很多原來需要藉助鄰里幫助才能解決的事,現在不需要了,掏錢就能辦。比如現在蓋房,沒有誰再找鄰里幫忙,都是出錢請人做。

農村人人遵守的不成文規定,從另一面把城市和農村做了很好區分,但是隨著農村城市化的步伐加快,很多不成文的規定也在悄然被攻破,我們也無能為力,為願在金錢化浪潮下的農村還能保留點不被攻破的“不成文規定”,讓我們在冰冷的金錢社會里還能感受到人與人之間的溫暖。

總結:對於問題其中的原因,自己沒有切身經歷過是很難講全講透的。同時,我也希望我們樸實憨厚的農村人,能夠繼續傳承和發揚這些個好的文化風俗,使其成為我們世世代代寶貴的精神財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