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空置的寫字樓,裝著中國經濟的未來


深圳空置的寫字樓,裝著中國經濟的未來

北上廣深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引擎與風向標,特別是深圳位居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在獲得社會主義現行示範區加持後儼然已成為全國的焦點。在四個一線城市中,深圳市出了名的缺地。因為深圳區區1996平方公里的土地面積只有廣州的約1/4,上海的約1/3,北京的約1/8,常住人口卻與廣州相當。

作為中國科技創新的高地,高端製造業的樣板,上市公司雲集,金融業、服務業與高端製造業均衡發展。在GDP正式超過香港後,1996平方公里的土地已經很難容納下深圳騰飛的雄心。因此,經過中央有關部門批准深汕合作區掛牌成立,深圳與河源的新合作區也已在路上。

按照常理,既然深圳都已經到了要向臨近城市借地擴容的地步,轄區內的產業、人口和用地緊張程度一定是大大超過警戒線,擁擠不堪,被迫外溢。不過去年下半年以來頻頻見諸報端的深圳寫字樓空置率高企的新聞,一下子擰巴了諸多看客們的腦回路。說好的宇宙中心呢?

讓我們看看那些聳人聽聞的標題,“前海寫字樓空置率高達65.7%”、“平安金融中心一次性被退租10層樓”、“深圳寫字樓市場新增供應創歷史新高,空置率最高達到20%”,沒有生活在深圳的人看著這些信息還以為深圳和香港一樣面臨嚴重的產業空心化,經濟發展出現嚴重瓶頸,深圳的發展迎來拐點,繁榮背後的泡沫面臨破滅。

其實,這只是深圳在新起點和新定位下,以更高的格局和基建水準為下一個四十年的經濟騰飛打下更堅實基礎的短暫調整。要衡量深圳這座城市的競爭力,只需看這片熱土親手培養出來的代表企業。深圳既有BAT級別的互聯網巨頭騰訊,也有全球最具競爭力的通信企業華為,還有在全球軍民兩用市場通吃的無人機企業大疆,以及國內最具實力的綜合型金融集團平安,還有曾經的房地產龍頭老大萬科。


深圳空置的寫字樓,裝著中國經濟的未來

深圳的上市公司數量已達388家,位居北上深廣四大一線城市之首。2019年,深圳上市公司市值激增3萬億,增長僅次於央企為主的北京,相比上海的市值差距進一步拉大到4.2萬億,相當於3.3個南京、4.4個天津、5.3個成都、或7個蘇州或重慶的上市公司市值。剔除央企後,深圳的上市公司市值更是全國第一名,接近11萬億,遙遙領先於北京的6.8萬億和上海的6.4萬億。

深圳製造了全球近60%的智能手機,全球80%的可穿戴設備,深圳電子信息產業約佔全國的六分之一,全球的十分之一。深圳的無人機產品佔據全球70%以上的市場份額,擁有中國最具競爭力的科技創新與產業鏈條。深圳南山區粵海街道辦已經是讓美國膽寒的存在。

在已經擁有深圳北站高鐵樞紐站和光明城高鐵站,以及深圳東站與西站火車站的基礎上,深圳這麼狹小的面積內正在籌建西麗高鐵樞紐站,深圳機場東站空鐵樞紐站。一個城市三個樞紐型高鐵站,3個輔助火車站的豪華配置,請問還有誰?


深圳空置的寫字樓,裝著中國經濟的未來

2020年深圳在建的地鐵線路達到17條,到2030年,深圳將擁有32條地鐵線路,總規模達1142公里,其中快線8條,共412公里。普速線路24條,總規模730公里。如此龐大的基建規模背後,是深圳作為粵港澳灣區的核心城市,在實際常住人口達到超過2000萬的基礎上,未來再容納1000萬人口。這麼密集的人口流動必須依賴高效的公共交通系統,類似於東京。

包括穗廣深城鐵,深大城鐵、深中通道、深珠通道等,以深圳為中心的海陸鐵公交網絡正在形成,深圳與周邊城市也必然會在都市群發展的融合中形成進一步的分工與配套。深圳未來會聚焦在總部基地,高精尖製造業,金融業、服務業以及相關配套產業的發展。目前深圳可發用地已經非常稀少,每一塊舊改和新增土地的使用都會進行高標準的建設以滿足未來30-40年的需求。

不必為短暫的空置而焦慮,四十歲的深圳,正在為中國經濟的未來第二次騰籠換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