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咸陽:唐太宗李世民昭陵腳下袁家村,三月二十日歪打正著

九嵕山山勢突兀,海拔1188米;地處涇河之陰、渭河之陽,南隔關中平原,與太白、終南諸峰遙相對峙;東西兩側,層巒起伏,亙及平野。主峰周圍均勻地分佈著九道山樑,高高拱舉。古代把小的山樑稱為嵕,因而得名九嵕山(或稱“九嵏山”)。

九嵕山為早期褶皺後經再斷裂形成的斷塊山,由硅質、白雲質、角礫岩組成,抗蝕性強,故地勢高亢,北緩南陡。山至莊河溝地段,溝壑縱橫,原面破碎,沖溝密度大且深,溝壑密度每平方千米2.827千米,切割深度一般在50—250米之間,相對高度在200米左右。土壤為地帶性土壤黑壚土,帶有局部天然灌木叢林。

九嵕山區的河流原地和北部石灰岩質地貌類型是在溫和氣候條件下形成。以河流兩岸原地和北部的石灰岩質山脈為主,涇河、渭河、泔河圍繞期間,物產豐富,林地綠地眾多,覆蓋率達90%。

走咸陽:唐太宗李世民昭陵腳下袁家村,三月二十日歪打正著

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與文德皇后長孫氏的合葬陵墓,位於陝西省咸陽市禮泉縣城西北22.5千米的九嵕山上,是國家AAA級旅遊景區。

從唐貞觀十年(636年)文德皇后長孫氏首葬,到開元二十九年(743年),昭陵建設持續了107年之久,周長60千米,佔地面積200平方千米,共有180餘座陪葬墓,是關中“唐十八陵”,也是中國曆代帝王陵園中規模最大、陪葬墓最多的一座;是唐代具有代表性的一座帝王陵墓,被譽為“天下名陵”。

昭陵是初唐走向盛唐的實物見證,是瞭解、研究唐代乃至中國君主專制社會政治、經濟、文化難得的文物寶庫。

走咸陽:唐太宗李世民昭陵腳下袁家村,三月二十日歪打正著

昭陵的陵名,史書上沒有專門的解釋。古代諡法解釋“昭”字說:“聖文周達曰昭,昭德有功曰昭。 ”古代諡法也有諡曰順、貞、獻等美好的字眼。

根據唐代帝王陵墓如獻陵、貞陵、泰陵等選取吉利、祥順、平和等美好字眼的做法來看,昭陵的定名,顯然也是選取了一個“集帝王之氣”和“文治武功”之意歌功頌德的美好字眼。

走咸陽:唐太宗李世民昭陵腳下袁家村,三月二十日歪打正著

昭陵主陵居於陵園最北端的九嵕山主峰,190餘座陪葬墓以陵山主峰為軸心,呈扇面分佈在陵山兩側和正南面,猶如群星拱衛北辰一樣拱衛著昭陵,恰似當年長安城的佈局一樣,帝王居住的大內居北,朝臣貴戚的府邸在南,象徵著君主專制帝王至高無上的權力。陪葬墓的排列,也體現著濃郁的君主專制宗法思想。

走咸陽:唐太宗李世民昭陵腳下袁家村,三月二十日歪打正著

袁家村坐落在陝西省咸陽市禮泉縣煙霞鎮北面的舉世聞名的唐太宗李世民昭陵九嵕山下。

走咸陽:唐太宗李世民昭陵腳下袁家村,三月二十日歪打正著

袁家村位於中國陝西關中平原腹地,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地貌分為南部臺塬和北部丘陵溝壑區兩大類。袁家村周邊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距袁家村10公里的唐太宗昭陵是全國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世界上最大的皇家陵園。唐肅宗建陵石刻,是關中地區帝王諸陵中數量最多、保存最完整的石雕石刻群。袁家村現已形成以昭陵博物館、唐肅宗建陵石刻等歷史文化遺蹟為核心的點、線、帶、圈為一體的旅遊體系。

走咸陽:唐太宗李世民昭陵腳下袁家村,三月二十日歪打正著

三月十九日盛大開村不知曉,二十日歪打正著……疫情沒解除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