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是疫居記

距離

疫情在好轉,聽南方朋友們說,工作生活基本恢復正常。雖然我們小區還執行峰值期兩天一人次出行管理模式,但明顯不像前些天那麼高標準嚴要求。小區裡晨跑的曬太陽的人明顯增多。我還是選擇晚飯後七點到八點出去遛彎兒,當然,都還戴著口罩。

一男士舉著電話:我想你呀,這不沒辦法嘛。每天吃完飯就出來給你打電話。我尋思又一對被病毒隔阻相思成災的鴛鴦呢。卿卿我我膩膩歪歪的,唯恐後面有什麼少兒不宜。我要帶著批判情緒鄙視他。不是故意偷窺,主要吧賴我大長腿,你看都跟男人的步伐同頻。所以又入耳:我一有空就給你電話微信啊你別先發,媳婦兒老看我手機…好嘛,趕緊岔路溜走,萬一知道的太多被滅口就不好了。

還是疫居記

只是段子?

網絡新聞——西安,3月2日起婚姻登記處復工,離婚預約爆滿到18號。24小時耳鬢廝磨並不會讓感情更牢固而是更瞭解看清一個人。憑什麼我做飯了還要洗碗?孩子網課你怎麼從來不管?高價口罩給我媽倆怎麼能給你爸仨…日久不一定生情啊。當然或許就是沒有“日”,也沒有“久”。專家統計無性婚姻的比例能佔到現有的百分之三十,就我聊過的一些朋友,感覺這個數字給的保守。喪偶式婚姻、守寡式育兒,在這個特殊時期還要多伺候一位爺,憑什麼!咬牙放屁吧唧嘴都不能忍。

過春節的時候你想到要在家裡關倆月?那麼多武.漢家庭會想到沒過去這個年?誰勸也沒用,老伴兒老伴兒,現在我不舒服等不來一句問候一杯熱水。我老了能跟他做伴兒?聲明,上面這小段不是我說的,我也沒勸。誰不想過幾天舒心日子,人生無常,你知道明天和意外哪個先來。

輕盈

還是夜走,犄角旮旯都是抱著手機打電話講微信的人。困頓在幾十平米那麼多天,剛能輕鬆點出來放放風,大家都在尋找獨處的機會吧。親人之間距離壓縮的太近也會透不過氣來。

還是疫居記

蘇菲

一個女孩吐槽,高高興興按網絡教程自己炸的油條,順帶打了豆漿,給父母做好早飯,等表揚。她媽媽自己去熱了點剩粥。“媽,你不愛吃油條嗎?炸的還挺成功的”

“愛吃,不過,你們愛吃留給你們,我喝點剩粥就行了”。女孩說,我差點崩潰掀桌子。油條豆漿而已,又不是不夠,這也要表現“母愛”。永遠這麼沉重!這麼壓抑!從來如此,因為我爸她拋棄了更好的前程,因為我跟我爸湊合半輩子犧牲了幸福……

這次病毒肆虐,“多難興邦”又被反覆提起,就好像要“興邦”必“多難”一樣。我覺得這倆詞不該是因果關係而是轉折關係。不是因為“多難”所以“興邦”,應該是即使“多難”也要拼命“興邦”。也挺勵志哈,當然沒“難”更好。畢竟興亡皆是百姓苦。哎?跑題了本來聊女人呢。

苦難和沉重是民族的標籤,女性更是被教育要懂得“犧牲”難免會把這種“美德”當成自己唯一的價值,刻意強化反覆聲明。我們能不能輕盈點。蘇菲瑪索來過中國之後說,其實中國女人很美,就是太緊繃了。這樣的感覺讓自己和周遭的人都沒法愉悅。取悅自己本身就是比取悅世界更難的事情,幹嘛那麼擰巴?我很羨慕西方女性的狀態,生活出了狀況有什麼了不起?我喜歡的,別人不喜歡跟我有什麼關係?別人選擇不婚不育同性戀人哪是別人的自由啊哪怕別人是你的朋友姐妹兄弟。有不爽就說啊,說不清罵幾句,搞不明白還可以自己選擇遠離。讓自己輕鬆、輕盈起來才能愉人悅己。我不想跟一個天天皺眉、痛苦、不幸的、偉大的懂得犧牲的人在一起,太壓抑太窒息了。人生苦短啊親愛的們。

我是被傳統教育的女性,所以不用急著表揚,我同樣沉重壓抑,學了點皮毛故作輕盈。哈哈,誰不知道輕靈透氣地舒服。

還是疫居記

我還是喜歡六老師的悟空

魯豫彷彿就聰明過一回,她說,我發現無論聊什麼最後您都會說的孫悟空或猴戲。六老師“我會往那兒引”。我也認識一姐姐,成功人士,有幾家美容瑜伽店。你跟她聊任何話題最後都會被引到賺錢上,怎麼賺錢呢加盟她的項目。額,現在已經沒來往了。同樣,她也是沉重壓抑的,我想賺錢,但不能只想賺錢。

失而復得

“我想你”

“我也是”

“你在家好好的,等疫情結束咱們就可以約了”

“嗯嗯,我要大大的擁抱”

“不行,哪夠?要擁抱,貼臉,牽手去逛街,找好吃噠”

“再見面竟然有種恍若隔世、失而復得感”…

這詞極愛,失而復得!

誰說我不是個熱情奔放善於表達的人?!那得看跟誰!比如親愛的芬。

還是疫居記

來,要抱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