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難面前,還有比謳歌英雄壯舉和美好人性更重要的事

多年來,每每災難來臨,我們這個社會的主流聲音大多是謳歌災難中的英雄壯舉和美好人性。

這一次似乎也不例外。鯤鵬以為,災難面前,是要謳歌英雄壯舉和美好人性,這可以鼓舞人們戰勝災難的勇氣。但是,災難中還有比謳歌英雄和人性更重要的事——反思和問責。反思災難的原因,問責相關人員。沒有反思和問責,災難就悄無聲息地重新開始。


災難面前,還有比謳歌英雄壯舉和美好人性更重要的事

災難中比謳歌更重要的是反省

我想,只要具備思考的基本常識,多數人會贊同我的觀點。我想再用歷史上的經驗和教訓進一步表現我的觀點。

古人說“多難興邦”,其實,這得有個前提:對“多難”的反省。沒有反省,“多難”不會“興邦”,而是“毀邦”。


災難面前,還有比謳歌英雄壯舉和美好人性更重要的事

多難興邦是有前提的

我們先看一個多難興邦的例子。

西漢初年可謂內憂外患,是個多難之邦。西漢王朝也實現了多難興邦。

自從漢高祖劉邦在白登之圍中僥倖脫險,西漢王朝便一直處於外患匈奴的威壓和騷擾中。西漢王朝只好用委屈求全的和親政策換取邊境的安穩,即便如此,匈奴仍然騷擾不斷,搶劫財產,掠奪人口,甚至於兵鋒直指都城長安。

漢高祖劉邦為了避免秦朝二世而亡的覆轍,立國之初就分封了很多劉姓諸侯。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劉姓諸侯國的實力越來越強,威脅到西漢中央王朝。西周分封天下,王室衰微,諸侯爭霸,天下大亂的局面,西漢王朝似乎有重演的跡象。

但是,西漢終究經過漢文帝、漢景帝開創的文景之治,成為中國歷史上最強大的王朝之一。


災難面前,還有比謳歌英雄壯舉和美好人性更重要的事

能聽見逆耳忠言的漢文帝

西漢的“多難興邦”源於統治者和社會精英對“多難”的深刻反省和批判,並採取了一系列的行動戰勝了內憂外患,或者為戰勝“多難”積蓄了力量。

西漢初年,以賈誼和晁錯為代表的社會精英對西漢初年的內憂外患進行了深刻的反省和批判。賈誼雖因種種原因未被漢文帝重用,晁錯雖因各種壓力被冤殺,但是最高統治者聽進了他們的逆耳忠言,他們帶刺的反省與批判使漢文帝、漢景帝勵精圖治。文帝景帝兩代歷經磨難,終於成功削藩,地方諸侯對中央的威脅完全消失,王朝實現了真正的統一。文帝景帝兩代一邊默默地忍受著匈奴的欺凌,一邊積蓄反擊的力量。漢武帝時代的大規模對匈奴作戰基本解決了來自匈奴的外患。武帝時代對匈奴作戰的財力大多源於文帝景帝兩代的積累。


災難面前,還有比謳歌英雄壯舉和美好人性更重要的事

賈誼的《治安策》至今振聾發聵

以上歷史為多數國人所熟知,現在鯤鵬請大家看看當時的社會精英賈誼對西漢初年的深刻反省與批判。我們來看看他的《治安策》第一段:

臣竊惟事勢,可為痛哭者一,可為流涕者二,可為長太息者六,若其它背理而傷道者,難遍以疏舉。進言者皆曰天下已安已治矣,臣獨以為未也。曰安且治者,非愚則諛,皆非事實知治亂之體者也。夫抱火厝之積薪之下而寢其上,火未及燃,因謂之安,方今之勢,何以異此!本末舛逆,首尾衡決,國制搶攘,非甚有紀,胡可謂治!陛下何不一令臣得熟數之於前,因陳治安之策,試詳擇焉!

譯文:我私下考慮現在的局勢,應該為之痛哭的有一項,應該為之流淚的有兩項,應該為之大聲嘆息的有六項,至於其他違背情理而傷害大道的事,很難在奏疏中一一列舉。向陛下進言的人都說現在天下已經安定了,已經治理得很好了,我卻認為還不是那麼回事。說天下已經安定已經大治的人,不是愚昧無知,就是阿諛奉承,都不是真正瞭解什麼是治亂大體的人。有人抱著火種放在堆積的木柴之下,自己睡在這堆木柴之上,火還沒有燃燒起來的時候,他便認為這是安寧的地方,現在國家的局勢,與此有什麼不同!本末顛倒,首尾衝突,國制混亂,不合理的現象嚴重,怎麼能夠說是大治!陛下為什麼不讓我對您詳細地說明這一切,因而提出使國家真正大治大安的方策,以供陛下仔細斟酌選用呢?(來源於《百度百科》)


我以為,這第一段中最為震撼人心的句子是:臣竊惟事勢,可為痛哭者一,可為流涕者二,可為長太息者六,若其它背理而傷道者,難遍以疏舉。縱觀華夏幾千年的歷史,可痛哭,可流涕,可長嘆息者的事勢多矣,但是並不是每個時代都有西漢初年那麼幸運。西漢初年的反省與進取真正做到了讓社會不哭。

這段文字中還有一句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和睿智:曰安且治者,非愚則諛。賈誼認為,社會問題叢生,但仍然歌功頌德,說社會形勢一片大好,“曰安且治者”,不是愚蠢之人,就是阿諛之徒。縱觀華夏幾千年的的歷史,這樣的愚蠢之徒和阿諛之輩還少嗎?

真話是不好聽的,真話是帶刺的。儘管漢文帝未重用賈誼,但是,很明顯,賈誼的每句話文帝都聽進去了,並採取了一系列的實際行動來消除了社會危機。

我們再來看一個“多難毀邦”的例子

這樣的例子幾乎遍佈於每個封建王朝的末期。我們以清末為例。


災難面前,還有比謳歌英雄壯舉和美好人性更重要的事

皇族內閣欺騙了全國人民

清末也是內憂外患。內有革命黨的起義和民不聊生,外有列強瓜分凌辱,可謂“多難”。雖然,清末已有不少社會精英對其有深刻的反省,如康有為梁啟超的立憲救國,孫中山的革命建國,洋務派的洋務救國,甚至於光緒帝對社會的認知也是比較清醒的。

然而,清末的統治者要麼對這些反省置若罔聞,斥之為“妖言惑眾”;要麼假意從善如流,實則欺騙民眾,冥頑不化。清末統治者先是把康有為梁啟超的立憲救國斥之為“妖言惑眾”,扼殺戊戌變法;接著在舉國要求立憲的潮流面前,又假意“預備立憲”。最終的皇族內閣(第一屆責任內閣多數是滿清權貴)公然欺騙了全國人民。從此,立憲派紛紛倒向革命派,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派獲得全國人民的理解和同情,滿清統治者最終成了孤家寡人。最後武昌起義,一聲槍響,起初只有幾千人、幾千杆槍的革命黨最終讓持續了二百多年的滿清王朝轟然倒塌。

我實在不願看到一次次災難來臨,一次次謳歌不已,而沒有真正的反思,沒有真正的問責。於是災難不止,直到“多難毀邦”,家園不在。因為,沒有反思和問責,災難就悄無聲息地重新開始。

逆行者固然最美,英雄固然要謳歌,但是社會更需要深刻的反省、批判、問責,並真正地行動起來預防災難的再次降臨。我渴望我們的社會沒有災難,不需要逆行者、英雄們用生命來保衛我們。因為他們的生命也只有一次,因為他們也有妻兒老小,因為他們也是血肉之軀。

對社會真正的反省、批評、問責,並真正付諸於行動,至少可以減少災難的頻率。

沒有英雄的國家固然不幸,但是需要英雄的國家卻更不幸!我希望我們的國家並不需要英雄為我們流血,流汗,流淚,為我們慷慨赴死!


災難面前,還有比謳歌英雄壯舉和美好人性更重要的事

他們固然最美,但我不希望社會需要他們最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