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生不長,好好說再見

小時候覺得“再見”的意義,不過是放學後的揮手道別。

一個夜晚,最多一個寒暑假,就能在上學路口再次相遇。

長大後,“再見”是異地求學前與親友的站臺離別。

每半年歸來,發現朋友的容貌、談吐有了些許變化,父母耳鬢的白髮又增添了許多。

而現在,“再見”漸漸成為遙遙無期的願望。

聚會時總有幾個朋友無法如期赴約,答應好父母的“再見”有時竟成了無法兌現的諾言。


記得大學入學那個夏天,老爸送我去武漢時,帶我拜訪了他三十年未見的老朋友。

再見面時,曾經的青蔥少年都已是歷經半生風霜的中年人。

本以為三十年時間太短,足以模糊記憶,減少默契。

但聊天時一說起三十年前的讀書趣事,老爸和叔叔都還如數家珍,彷彿一切還在昨天。

那一刻, 我想“再見”對於他們來說,是一場青春的赴約。

看看你最近的改變,道一句“好久不見”。

在促膝把酒中追憶逝水年華,在敘談傾訴中品味人生的苦與甜。

畢業前夕和室友們約好,一個月後在成都相聚。

離校那天,大家沒有半點悲傷,在學校門口揮著手,期待而篤定地說著:“7月再見”。

可就在赴約的前一個星期,我的媽媽因胃病住院,另一位室友的導師突然派活,於是四個人的旅行變成了兩個人的遊走。

在往後的幾年時間裡,因為距離和忙碌,四人重聚的希望越來越渺茫,各自在不同的城市裡遇著不同的人和事,彼此成了天各一方的“微信網友”。

那句輕鬆說出口的“再見”最終一直沒能實現。

每次翻看舊照片,總忍不住感嘆“春風十里,不如見你”,想看你笑容明媚,風景正好,想和你談天說地,放聲大笑。


去年春節和爸媽回了一趟玉林老家過年,距離上一次春節回老家已經時隔了十五年。

自從爺爺奶奶去世後,早已在城市安家立身的父輩再難找到回鄉過年的理由。

每年春節,城市的萬家燈火有多璀璨,老家的院子就有多冷清。

院子外,那幾畝田地還在,爺爺的老黃牛已不在;院子裡,那口老井還在,只是井旁的大黃狗已不在。

第二天聽聞我們回來的鄰里鄰居紛紛前來串門。

一位許久不見的嬸嬸指著我,俯下身對小朋友說:“這是柳州的姑姑,現在在廣州讀書。”

小朋友看了我一眼,轉過頭一臉迷茫地和嬸嬸說:“我以前都沒見過。”

嬸嬸聽完哈哈大笑,解釋道:“上一次,她回來的時候你還沒出生呢,當然沒見過啦。”

那一刻,我體會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悵然若失的味道。

都說“到不了的地方叫遠方,回不去的地方叫家鄉”。

隨著城市化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背井離鄉從農村奔赴城市打拼,漫長的歲月裡他們終於在城市裡紮下根。

從前的回鄉之難,難在路途之遠,道路之險。

如今交通便捷了,道路平坦了,可是一些看不見的阻礙讓這條從城市到農村的返鄉之路變得格外艱難,於是那聲充滿鄉音的“再見”顯得格外珍貴。

大年初三臨走時,鄰居鄉親帶著大包小包的特產來送別,車子快開動時,我聽到他們用帶著鄉音的普通話說:“慢走,有時間再回來,下次回來不要再是十幾年後了……再見,再見……”。

車子慢慢向前駛,看著車後不停揮手的人們,我忽然想起上一次走出院子大門的時候,爺爺也是把手搭在我的肩上,用我聽不太懂的家鄉話對我說:“好好學習,一定要好好學習……有時間再回來……好,好,再見……”



幾年前的某天老爸開車搭我和我的一個朋友去駕校.

到了目的地老爸說:“結束了給我來個電話。”

我回答了一聲“好的”便關上車門,頭也不回地往前走。

過了一會兒,朋友看著我一臉嚴肅地說:“你不和你爸爸說‘再見’的嗎?”我頓時愣住,像被什麼擊中了一樣。

朋友的爸爸在他六歲那年因公殉職.

可能對於我來說“再見”就是一句可有可無的分別用語,但是對於他來說“爸爸,再見”這幾個字確是今生無法再奢求的願望。

前不久《家有兒女》的“爸爸”高亞麟在節目上說:

“父母是我們和死神之間的一堵牆,父母在,你看不見死神,父母一沒,你直面死亡。”

過去總想著快點長大以便逃離父母的管束,和父母說“再見”的時候常帶著解脫式的欣喜。

可越長大我們越害怕與父母說這兩個字,因為不想承認每多說一次,再見次數的倒計時就往前多撥了一格。

在《請回答1988》的結局裡,已到中年的德善說:

“”如果能回到過去,想見一些人,年輕如泰山一般的父母,好想見他們。"

德善說的那個“過去”,是每一個人曾不怕失去,篤信來日方長的過去.

我們可以上一刻匆忙潦草地與父母道別,飛也似的奔向夥伴家,而下一刻就能聽到父母 “回家吃飯”的大聲呼喚。


在字典裡,“再見”的意思是希望能夠再一次見面。

從前我們說“再見”的時候,總習慣以為再見不遠。

但越長大越發現,“再見”兩字的不確定性在增加,從說“再見”到“再次見到”的間隔時間越來越長。

可正因如此,我們更要好好道別,好好說“再見”。

因為這兩個字在往後的歲月裡會有一份溫柔的力量,

提醒我們不要害怕孤單,天涯有人在等待。

\u0002

餘生不長,好好說再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