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角的老北京》:古老的傳說,文化傳承中抹不去的情懷

時光就在這,或狹小或寬敞的街巷衚衕中,靜靜地流逝著,人們慢慢淡忘著古老的傳說,卻又在創造著新的故事。

《街角的老北京》,作者盧文龍,土生土長的北京人,2003年進入北京電視臺工作,先後主持《四海漫遊》、《這裡是北京》、《生活2015》、《星夜故事》等欄目,以京味主持為獨特風格。曾獲2010年中國播音主持金話筒電視主持作品提名,2011、2013年北京電視臺兩屆觀眾喜愛的十佳主持人。

《街角的老北京》:古老的傳說,文化傳承中抹不去的情懷


作為土生土長的北京人,阿龍伴隨著這座古城一起成長。他深愛著北京的文化,以細膩的筆觸,生動的文字,帶您品嚐北京街頭巷尾依然尚存的北京美食,品味屬於老北京的文化與遺蹟。

他看到處處皆文化的老北京正在漸漸只存於人們的記憶裡,燈火璀璨、人聲喧囂的現代都市逐漸崛起,心中滿是懷念和不捨。

書中將現今北京街頭巷尾散落的正宗老北京的吃喝玩樂、風土人情與老北京的文化跟讀者慢慢道來,既是為讀者親自體驗老北京風情指引方向,也是將自己心中的老北京情愫與大家一起分享。

本文將重點從以下三個方面來分析,並在第四部分闡明對文化有效傳承的現實意義:

  • 四合院裡規矩多,安靜又祥和
  • 一聲過市炒香肝,吃了麼您呢?
  • 中軸線上的大茶館,咂摸滋味


《街角的老北京》:古老的傳說,文化傳承中抹不去的情懷


01、四合院裡規矩多,安靜又祥和

“撫琴聽流水,閒坐觀春秋”,整個北京城的景色,都敵不過這四合院裡的點滴細膩。

來到北京旅遊的人們,就算是粗淺地坐著三輪車轉轉衚衕,參觀一下四合院,即便是不諳深理,那也算是來到北京不可不做的事。

四合院、衚衕對於北京人而言,那是融在血液裡、割捨不去的一種情愫。如果提及北京的標誌性民居,任何人都會不假思索地說出──四合院。

也許很多人還記得,20世紀90年代的郵票,有一套21枚面值8分錢的郵票,展現的是21個省市的民間建築,代表北京的那一枚郵票的圖案就是四合院。

說起四合院,那是很講究規矩的,因為它反映了北京人小到生活習慣、大到倫理綱常的規矩。在《紅樓夢》裡就有這樣的描述,薛姨媽跟男僕說話都得隔著簾子,家裡的小姐太太更是不能和男僕隨便來往。有的家教更嚴,男僕因為特殊情況進入內院,女眷都要回避。

在此看來,一座小小的四合院把長幼尊卑都涵蓋其中。而在這裡,建築也不再是冷冰冷的磚木結構,它涵蓋了古人的智慧與優良的傳統。

北京在成為國際化大都市的同時,也在堅守著自己幾百年來沉澱下的性格不肯改變,那就是北京的韻味。而那種北京小院裡的安靜祥和,又人情味十足的生活令人終生難忘,沒有親身感受過的人,是很難體味這種懷念的心情的。


《街角的老北京》:古老的傳說,文化傳承中抹不去的情懷


02、一聲過市炒香肝,吃了麼您呢?

老北京有這麼句話,叫“稠濃汁裡煮肥腸,一聲過市炒肝香”,這說的便是北京的一樣特色吃食——炒肝。

炒肝是北京的特色小吃,但是它的歷史並不久遠。北京第一家經營炒肝的店鋪叫會仙居。現在已經沒有了,但是它的名號在北京人的堆裡絕對是耳熟能詳。

會仙居開業於清朝同治年間,有人說,會仙居是因為遇見過神仙,所以才叫會仙居的。這個傳說在老北京的街頭巷尾廣為流傳,但也只不過是因為生意不景氣,商家的營銷手段罷了。

說起飯館,老北京有這麼一句話,“飯館子叫人服,全憑堂櫃廚”。換句話說,堂頭兒、掌櫃的、廚師傅對於一家飯館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堂頭兒管接待,掌櫃的管經營,廚師傅負責菜品,缺一不可。

曾經有一位堂頭老頭兒,一進屋老爺子就主動招呼:“趕緊裡邊請,您幾位?”就這口京腔,讓人聽得那叫一個舒坦,而且這一句“您幾位?”把老北京人的有裡有面體現得淋漓盡致。

老北京人講究稱呼您,無論歲數大小,都互相稱呼您,顯得那麼客氣。有一桌客人吃完了飯準備離開,老爺子上前一邊收拾桌子一邊囑咐,因為那是冬天,老爺子說“各位吃完了?您先在這兒坐會兒落落汗,外邊天冷,回頭出去喝了風、著了涼該難受了。”

在我看來,這才是真正的服務。幹這行的不該是公司培訓,讓營銷和服務人員刻板地背下一些客套話術,生硬地與客人打著招呼,而應該像這位老爺子這樣,設身處地地為客人著想,透出濃濃的人情味。

讓客戶心理舒坦,客人就會心甘情願地幫你宣傳,樹立了品牌,慕名而來的客人就會越來越多,生意就會越來越好。


《街角的老北京》:古老的傳說,文化傳承中抹不去的情懷


03、中軸線上的大茶館,咂摸滋味

說起老北京的茶館,不得不提的是老舍先生的話劇《茶館》。在話劇《茶館》裡扮演常四爺的老藝術家鄭榕先生說,老舍先生在完成了《茶館》的創作之後,拿著劇本來到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為演員們念劇本。

老舍先生雖然身為作家,但是念起劇本來是聲情並茂,把演員們都帶進了情境。當大家聽到劇本里有提籠架鳥、養蟲下棋的時候都興奮不已,覺得這東西好玩了。

但是老舍先生卻很嚴肅地跟大家說:“你們不要覺得這個東西就是好玩,這都是文化。”

在老北京的茶館裡喝茶好像還在其次,那裡是一個信息和文化的交流中心,一來可以增進感情,二來還能串串閒話兒。要不說老北京“人情味”十足呢。

現在一說到早茶,大家都會覺得那是南方人的專利。其實,早年間的北京人是極其講究喝早茶的。早晨起來,洗漱完畢之後要先喝茶,有的在家悶上一壺茶慢慢地品,有的則是去茶館連喝茶帶吃早點。

說到喝茶的季節,而北京人喝茶是不分四季的,夏天天氣炎熱,喝茶的反而更多。既然天氣那麼熱,為什麼還要喝熱茶解暑,喝冰鎮的冷飲不是更痛快嗎?

其實不然,從中醫的角度講,喝熱茶能使毛孔張開排出暑溼,是真正的解暑,而喝冷飲則使毛孔收縮,暑溼之氣被憋在了體內,當時感覺是涼快了,但是時間久了就會坐病的。這就是中國祖先的智慧,實在讓人欽佩。

從傳統文化的角度來看,北京茶館裡承載的是北京文化,不管是以旅遊為主的老舍茶館,還是北京人愛去的相聲園子、評書場子的茶館。文化是要靠人傳承的,老北京的建築傳承的是這座城的骨肉,而老北京的文化、地道的老北京人則是這座城的精氣神。


《街角的老北京》:古老的傳說,文化傳承中抹不去的情懷


04、對文化有效傳承的現實意義

文化傳承,是伴隨著文化的發展而不斷呈現的歷久彌新的話題,今天,站在時代發展、社會文明進步的高度來看待文化發展,最重要的是讓文化有效傳承。

①傳統文化的傳承,首先要做好先進價值觀引領,必須以社會的文明進步為目的

毫無疑問,是否有利於社會文明進步程度的提高,才是衡量傳統文化傳承成效的關鍵。

說到老北京文化的傳承,從老舍先生的名劇《茶館》,我們可以看到老北京大茶館的模型,而今天的前門 “老舍茶館”也使我們看到大茶館繼往開來的局面。

這就是真正的文化傳承,體現出了文化的自覺,堅持了文化的自我覺醒、自我反省和自我創建,既是對原有文化有自知之明,又要形成文化價值共識。


《街角的老北京》:古老的傳說,文化傳承中抹不去的情懷


②實現創新性的文化傳承,就是以文明進步為目的的文化傳承

傳承是創新的基礎,創新才是傳承的目的。在文化傳承上,應該是繼承傳統而又超越傳統,探索現實而又面向未來。

老北京大茶館集飲茶、飲食、社會交往、娛樂於一身,所以較其它種類茶館不僅規模大,而且影響也長遠。這便是時至今日“老舍茶館”受到各界歡迎的原因。

在這裡,茶僅僅是一種媒介,茶人之意不在茶,茶的社會功能超過了它物質功能本身。

在我看來,傳承傳統文化的實踐中,不能為傳承而傳承,對傳統文化的傳承也不是簡單地將某些歷史文化原貌照搬,更不是機械地複製和模仿。

③將先進的文化價值觀、創新的意識和當下文化發展的需求貫穿於傳統文化的傳承之中

老北京人為什麼總是喜歡老北京?其實就是因為那裡有古人的智慧。

比如紫禁城,經歷了幾百年的暴雨、地震等自然災害,雖說也有翻修,但是不可否認,它比現代的有些建築還要堅固。

這裡只說一點,紫禁城始建於明永樂四年,於永樂十八年完工,前後花去十四年的時間,但是紫禁城設計花去了十年時間,修建只用了四年。

從現在來看,也許正是出於古人縝密的智慧,紫禁城裡不會有一條路刨了填、填了刨,所以紫禁城裡很多系統至今都在正常運轉。

因此,我們在文化傳承中,要努力找尋到傳統文化價值與當代的現實社會價值之間的契合點,從而對傳統文化作出更為豐富多彩的價值發掘和意義闡釋,給傳統文化的傳承帶來更多的機遇和更大的空間。



總結一下:

翻開書,彷彿置身於靜謐的衚衕,在斑駁的時光裡,耳畔是清脆甜潤的京腔京韻,將北京千百年來的變化收入眼底。目光投向北京的街頭巷尾、古寺園林,目之所觸依稀尚存。

通過這篇文章,從四合院、炒香肝、大茶館的原汁原味,把老北京的風物圖景記錄下來。這是時間的穿越,也是記憶的留存,更是一份抹不去的情懷。

我是@考霸姐紅英,一個快樂的終身學習者,家有博士女,一起前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