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口碑票房雙敗,它依然是最被低估的科幻片

雖然口碑票房雙敗,它依然是最被低估的科幻片

2020年6月10日,美國宇航員盧克·格雷厄姆將和來自歐洲的宇航員,搭乘宇宙飛船前往火星,他們經過6個月時間後會抵達目的地。但半年後,遭遇風暴生死未卜,伍迪、吉姆等四位宇航員前往紅色星球營救……

各位這不是新聞預告,也不是穿越人士的爆料,而是科幻電影《火星任務》主要故事線。

今年是該片上映20週年。巧合的是,今年來到了電影中人類登陸火星的年份,但現實中的人類依舊沒有實現這個目標。

虽然口碑票房双败,它依然是最被低估的科幻片

《火星任務》

按照NASA(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計劃,人類登陸火星最樂觀也要到2030年以後才能實現,馬特·達蒙的《火星救援》設定的就是這一年前後。各位要不等到《火星救援》上映15週年時,檢驗一下勇敢的人類有沒有真的實現目標?

相比較《火星救援》,中國觀眾顯然對《火星任務》熟悉程度要低一些,一方面當年國內沒有引進,另一方面影片20年前上映,無論是票房還是口碑就都不如意。影片投資1億美元,北美票房為6000萬,全球票房也不過1.2億。

虽然口碑票房双败,它依然是最被低估的科幻片

慘淡的成績揭露了好萊塢殘酷的一面:導演布萊恩·德·帕爾瑪此後失去了執導大製作的機會,第一主角加里·西尼斯則從此再沒獲六大片廠電影主演的機會。

《火星任務》20年前的口碑慘案如何發生的,這部影片是不是真的被低估了?這20年裡,人類在影視劇和現實中火星探險做了哪些嘗試。2030年,人類真的可以登陸火星嗎?(預警:以下內容涉及《火星任務》完整劇透)

虽然口碑票房双败,它依然是最被低估的科幻片

人類為何鍾情於登陸火星

火星(Mars)是太陽系的八大行星之一,距離太陽第四近,和我們地球相隔較近。火星表面是紅色的,它的地表岩石中大量是赤鐵礦(氧化鐵),故又被稱作紅色星球。

火星上的一天幾乎和地球一樣長,白天和黑夜的交替規律也與地球上相似,由於它的自轉軸稍有傾斜,也有四季。幾十億年前,火星要比現在更像我們地球,如今的火星雖然空氣稀薄,但畢竟還有大氣,又有河流沖刷留下的痕跡,而且極冠(火星的兩極地區)還有乾冰(固體二氧化碳)。

虽然口碑票房双败,它依然是最被低估的科幻片

對於人類,火星魅力是非凡的。從很早開始,人類就希望在其它星球上發現生命,其中最能激發我們想象力的就是火星。

不過,對人類而言,這顆紅色星球的生存環境還是太惡劣:首先,火星上的大氣壓不到地球的百分之一,基本上和暴露在外太空沒啥區別;其次,天氣極寒,日平均氣溫是零下50攝氏度;只有赤道地區在夏天時會攀升到零上。

第三,火星的大氣基本上全是二氧化碳;第四,火星沒有像地球那樣強大的磁場,無法阻擋大部分太陽輻射;第五,在一般情況下,火星上沒有液態水,它們會以冰的形態存在;第六,火星沒有任何生命形態,自然也不會有我們要吃的食物。

虽然口碑票房双败,它依然是最被低估的科幻片

首個成功登陸火星的探測器“維京一號”發回的照片(1976年)

火星一直用她的紅色警告我們:這裡不適合你們人類,甭想移民!

但目前人類技術發展前景來看,人類如果非要被迫離開地球,火星似乎是唯一的選擇。當然這個過程比去月球難太多。

人類對火星的好奇心很早就有,1918年就有關於這個紅色星球的電影。雖然火星類電影是科幻電影重要分支,但影史上火星電影精品並不多,一方面早期人類對這顆星球幾乎一無所知,於是很多火星電影就像是憑空捏造出的神話故事,甚至2012年的《異星戰場》也是。

虽然口碑票房双败,它依然是最被低估的科幻片

《異星戰場》的故事發生在任何星球都可以

1960年10月10日,蘇聯的火星1A號升空,儘管任務以失敗告終,但它依舊宣告地球人已經開啟探索火星的漫漫征程。而1969年美國NASA實現人類登月後,航天時代的到來,讓讓寫實類火星電影有了長足發展。

2000年火星電影迎來第一個高潮,在這一年有兩部火星電影問世:《火星任務》(Mission to Mars)和《紅色星球》(Red Planet)。兩部作品在當時都算是大製作:前者耗資1億美金,後者也貼進了8000萬美金。

虽然口碑票房双败,它依然是最被低估的科幻片

《火星任務》的結尾竟然和地球生命起源有關

重金打造的《火星任務》是一部野心製作,請來電影大師布萊恩·德·帕爾瑪執導,還有《阿甘正傳》《阿波羅13號》男星加里·西尼斯、《肖申克的救贖》男星蒂姆·羅賓斯和唐·錢德爾(多年後演了漫威的“戰爭機器”)等實力演員加盟,這和過去由小演員演繹的火星電影頗為不同。

《火星任務》算盤著:即使沒法向《2001:太空漫遊》叫板,也要和《阿波羅13號》扳扳手腕,但問題似乎就出在這個野心上。

虽然口碑票房双败,它依然是最被低估的科幻片

加里·西尼斯和蒂姆·羅賓斯

天有不測風雲,《火星任務》北美的票房為6000萬美金,全球票房也不過1.2億美金。《紅色星球》比《火星任務》晚八個月上映,商業成績比前者更慘,北美的票房僅為1700萬美金,全球票房還不到3400萬美金。

虽然口碑票房双败,它依然是最被低估的科幻片

雜糅《阿波羅13號》《太空漫遊》被媒體痛批

《火星任務》票房慘淡,口碑更是災難級。爛番茄新鮮度25%,MTC評分34,IMDb評分5.7,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都是爛片。在中文互聯網該片口碑好很多,時光網7.5、豆瓣也有7.6,算是優良作品。

虽然口碑票房双败,它依然是最被低估的科幻片

《火星任務》的太空船場景

20年後回看這部影片,越來越多影迷認為該片被低估,在NASA專家的全程參與下,《火星任務》真實呈現了火星和世界空間站等各種細節,也是《火星救援》之前在這一點上完成的最好的電影。

而影片對有關地球生命起源的大膽假設在眾多太空電影中也非常少見。當然,影片結尾的這個設置一部分影迷看來,是比較違和的。

話說回來,《火星任務》預計人類在2020年登上火星,這倒是明顯高估了人類。

近年來影片在IMDb上的評分從最初的4.8分攀升到現在的5.7,那最初的口碑災難是怎麼來的呢,北美影評人當初為何如此“痛恨”這部影片,問題就出在前文所說的,《火星任務》將《2001太空漫遊》和《阿波羅13號》融合起來的想法被識破了

虽然口碑票房双败,它依然是最被低估的科幻片

影片2000年3月上映後,《紐約時報》和《村聲》兩大權威媒體影評認為:《火星任務》從頭到尾都沒有太多原創的部分,試圖將自然主義和2001太空漫遊的宇宙概念混雜,沒有創新性。

史坦利·庫布里克的《2001太空漫遊》在科幻影史的地位毋庸置疑,但大部分的觀眾第一次觀看很難弄懂影片要表達什麼。很多人是接觸阿瑟·克拉克的同名小說才醍醐灌頂:電影中啟發人類文明演進的“鋪路石”來自於未知的外星文明。片尾戴夫進入未知空間那段嗑藥一般的視覺奇觀,以及最後年老的戴夫醒來的那個房間,都是外星文明的指引。

虽然口碑票房双败,它依然是最被低估的科幻片

《2001太空漫遊》在科幻影史地位穩固

《火星任務》的最後20分鐘,應該說就是把《2001太空漫遊》這個核心表達通俗化處理:外星文明首先在火星建立文明,遭遇大量小行星撞擊後,他們逃離火星並把生命的DNA留在火星旁邊的地球上。這點和2012年《普羅米修斯》的開場也很像。

虽然口碑票房双败,它依然是最被低估的科幻片

《火星任務》片尾人類進入外星人在火星留下的飛船基地

在普通影迷看來,帕爾瑪將庫布里克深邃的哲思轉化成通俗的語言更加平易近人;然而在閱片無數的影評人看來,直接拿前人的智慧改改就用,顯得沒有檔次。電影情懷感覺上,德帕爾瑪和昆汀·塔倫蒂諾相近,昆汀喜歡致敬拼貼,德帕爾瑪德則是戲仿、改裝那些經典。

虽然口碑票房双败,它依然是最被低估的科幻片

德帕爾瑪在《火星任務》片場

《火星任務》中一段,蒂姆·羅賓斯扮演的胡迪在關鍵時刻選擇摘下太空頭盔,拯救漂在太空中的妻子和船員的舉動,在科幻影史上也是相當悲壯的一幕,比阿方索·卡隆《地心引力》中喬治·克魯尼和桑德拉·布洛克的戲碼早了13年。

虽然口碑票房双败,它依然是最被低估的科幻片

蒂姆·羅賓斯在《火星任務》中

但在當時的影評人眼裡,這個橋段一方面在科學上是站不住腳,另一方面宇航員在艙外救援的戲碼在1969年《被放逐的人》裡早就拍過。

這裡插一句,阿方索·卡隆在《羅馬》電影院戲份裡就有《被放逐的人》,似乎在暗示《地心引力》受到過這部影片的影響。

此外,影片男主角加里·西尼斯在五年前剛演過《阿波羅13號》,他在《火星任務》中扮演的角色和前面那部命運類似,原本要第一批登陸火星(月球)但最後時刻被人取代。《火星任務》開場就是登陸前宇航員家屬的聚會,《阿波羅13號》也是;《阿波羅13號》中太空船機械故障,《火星任務》中也機械故障。

虽然口碑票房双败,它依然是最被低估的科幻片

加里·西尼斯在《阿波羅13號》裡

當然科幻片中,太空船出意外是常見橋段,怎麼也不能認定為抄襲。關鍵問題是加里·西尼斯在《阿波羅13號》和《火星任務》中連表演方式都很相似,也難怪那些影評人忍不住要開罵。

虽然口碑票房双败,它依然是最被低估的科幻片

加里·西尼斯還演過《阿甘正傳》中的丹中尉

《火星任務》中對外星文明的展現確實很直接,唐·錢德爾、加里·西尼斯在火星發現的人面象其實就是飛船。人類通過聲波來和飛船溝通,似乎和1977年《第三類接觸》很像。

可能觀眾會問外星人為何把太空船留在火星?或許他們也在考驗人類:如果沒進化到有能力來火星,那就沒資格跟我們對話。你說巧不巧,《普羅米修斯》中人類非要去見工程師和這個也有撞梗的嫌疑。

虽然口碑票房双败,它依然是最被低估的科幻片

《火星任務》中外星人留下的基地

更好玩的是,2015年獲得高口碑的《火星救援》的核心故事線和《火星任務》幾乎一樣:一隊人馬去營救孤獨地困在火星的隊友,只不過《火星任務》的末尾更為“異想天開”

所以說,天下文章一大抄,科幻電影中橋段的使用和借鑑是很常見的事,20年前的影評人對德·帕爾瑪如此嚴格要求,有點苛刻。

當然,也不是全世界的影評人都討厭《火星任務》,被美國媒體罵得狗血淋頭的該片卻被收入了法國的《電影手冊》十佳榜單,有著意大利血統的美國人德帕爾瑪,他的作品在歐洲和美國經常會得到截然不同的評價。

虽然口碑票房双败,它依然是最被低估的科幻片

《火星任務》後,人類在電影裡繼續登火星

爛番茄收錄的那幾十篇批評《火星任務》的影評中,有篇提到“我沒看出來影片那1億元投資”花在哪裡?

《火星任務》的投資還是花在電腦特效和場景佈置上,影片的特效畫面多達400多個。片中佔地55英畝的火星表面在加拿大溫哥華南部的弗雷澤沙丘打造而成,是影史上最大的佈景之一。除了雕刻沙丘之外,美工部門還在地表覆蓋了大量水泥,並用消防水龍噴灑了12萬加侖的紅色環保乳膠漆。

片中用來拍攝的宇航服重62磅,單套成本高達10萬美元。讓人不得不感慨拍科幻片真費錢,但現實中宇航服造價更高,100萬到120萬美元一套。

虽然口碑票房双败,它依然是最被低估的科幻片

2000年《火星任務》和《紅色星球》票房口碑兩連砸,讓好萊塢很久出現大投資火星電影。能拿出來說的一個是2006年,迪士尼影業聯合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和NASA出品了IMAX科教片《漫遊火星》(Roving Mars),這也是火星第一次亮相IMAX大銀幕。影片記錄了“勇氣號”和“機遇號”從地球到火星的種種經歷。

2011年3月,迪士尼影業出品、ImageMovers Digital製作的《火星救母記》問世,標誌著動畫電影第一次涉足火星題材。

可惜該片卻引發動畫史的一樁慘案——製作成本1.5億美元的《火星救母記》,北美票房僅2100萬美金,全球票房不到3900萬美金。這樣的悲劇無情地擊碎了ImageMovers創始人、大導演羅伯特·澤米吉斯的動態捕捉動畫夢。

虽然口碑票房双败,它依然是最被低估的科幻片

《火星救援》劇照

火星電影在2015年《火星救援》上映之時終於迎來巔峰時刻,1.08億美元投資換回全球6.3億美元票房,是《火星任務》的5倍,而且IMDb評分也有8分,火星電影終於有了一部可以拿得出手的代表作。

很多人認為NASA賣力給《火星救援》打廣告,反過來也可以認為《火星救援》的成功是在為NASA未來的火星計劃做預告。

虽然口碑票房双败,它依然是最被低估的科幻片

現實中,人類到底哪年會登陸火星?

20年前,迪士尼旗下的試金石影業和其他電影公司用了1億美元拍《火星任務》,5年前《火星救援》也花了1億美元。但是,NASA2030年一次火星飛行計劃的預算就可以拍110部《火星任務》,這還不包含十幾年的科技研發費用。

NASA在2015年11月8日公佈了一份人類登陸火星的詳細計劃,這份36頁的報告把火星計劃分為三個階段。依賴(Earth Reliant)、試驗場(Proving Ground)、獨立(Earth Independent),報告沒有設定登陸火星的具體時間,但圖表顯示會在2030年之後。NASA前任署長麥可·格利芬(Michael D. Griffin)在2007年9月24日曾暗示將在2037登陸火星。

虽然口碑票房双败,它依然是最被低估的科幻片

NASA公佈的人類登陸火星概念圖

為什麼1969年就登陸月球,人類在50年之後都沒完成登陸火星?

這個問題上說法很多,首先地球到火星的距離遠遠大於到月球的距離。到月球才38萬公里,1969年人類來回一趟大概是7天。地球與火星最近距離約為5500萬公里,最遠距離則超過4億公里。目前推力最大的火箭可以讓飛船在8個月左右到達火星。

關鍵的是,地球和火星之間的近距離接觸大約每15年出現一次,因此人類必須選擇好最佳窗口,不然就會浪費大量的金錢和時間。

虽然口碑票房双败,它依然是最被低估的科幻片

其二,宇航員需要在密閉的飛船裡呆8個月,長期的低重力的環境、長期處於昏暗環境下的物理影響,遠離地球、缺乏與地球社會間的聯繫所造成的心理影響,還有船艙內醫療設備缺乏……

其三,現在的科技是可以支持飛船去火星,但從火星返回卻沒有把握。一項到火星旅行的航天計劃,來回的行程需要三個地球年,其中裡面還包括在火星上停留449個地球天。

由於宇航員從火星地表返回地球是任務中最困難的環節,科學家曾在1998年國際太空發展會議中提出單程載人火星任務 ,也就是宇航員到達火星後建立基地,不再返回地球。阿波羅11號宇航員巴茲·奧爾德林(巴斯光年原型)就支持人類在火星上居住的這個想法。

其四,目前人類製造的探測器,可以完成很大一部分工作,瞭解火星的信息可以通過這些機器人來完成,機器人完不成的,可以返回樣品來地球上研究。這樣的話,就沒必要著急把人類送上去,等重返研究好火星後,有著成熟的技術,送人上去也不知,畢竟風險大得很啊。

虽然口碑票房双败,它依然是最被低估的科幻片

馬斯克和他的火星計劃

除了NASA,億萬富翁伊隆·馬斯克也有著登陸火星的計劃,2017年,國際宇航大會上他宣佈,SpaceX計劃建造大型航天器前往火星。

首先,2020年將使用大獵鷹火箭運送兩艘無人貨源飛船至火星。第一項任務為尋找水源並建造燃料工廠。2024年則發射另外四艘航天器並運載第一批宇航員登陸火星,執行第二項任務——建立火星殖民地。

馬斯克個人對火星殖民的願景則超過了SpaceX的計劃。他認為成功的殖民應涵蓋個人、企業、政府等經濟角色來持續促進人類在火星的發展,今年已經是2020年了,感覺他的火星計劃也很難如期完成了。

人類火星探索大事記

1971年 蘇聯火星3號/Mars 3成為第一個抵達火星的探測器1976年 美國維京1號的登陸器在火星軟著陸,成為第一個向地球發回照片的探測器。1996年 美國火星探路者號 第一臺成功漫遊火星的火星車。

2004年 美國勇氣號和機遇號 第二、第三臺火星漫遊車在火星著陸。2012年 美國好奇號 第四臺火星漫遊車登陸火星。2014年 印度的火星軌道探測器成功進入火星軌道,繼俄羅斯RSA、美國NASA、歐盟ESA之後第四個成功進行火星任務的太空機構2020年 中國計劃實施“螢火二號”任務,在2021年達到火星,放出探測器著陸火星

---END-

虽然口碑票房双败,它依然是最被低估的科幻片虽然口碑票房双败,它依然是最被低估的科幻片
虽然口碑票房双败,它依然是最被低估的科幻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