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江西省的省會城市,全省的政治、經濟、文化、科技中心

南昌


南昌-江西省的省會城市,全省的政治、經濟、文化、科技中心


一、城市概況

南昌,是江西省的省會城市,全省的政治、經濟、文化、科技中心,轄三縣(南昌縣、進賢縣、安義縣)、六區(東湖區、西湖區、青雲譜區、灣裡區、青山湖區、新建區),總面積0.74萬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46.4萬人, 是國務院批准的第二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二、歷史沿革

南昌的歷史源遠流長,遠在新石器晚期(約五千年前),境內就有比較集中的原始居民點。至三千年前,南起青雲譜、北至艾溪湖一帶,已形成居民的密集點。

夏、商、周時期,南昌屬揚州之域(《尚書▪禹貢》)。“春秋戰國時屬楚”(《南昌府志卷一▪沿革表》),秦始皇統一天下後,南昌劃為九江郡屬地(《通典》)。公元前206年,秦王朝滅亡,劉邦在打敗項羽之後,據傳於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命穎陰侯灌嬰“渡江定豫章郡”(《漢書》),以平定南方。灌嬰渡江後選定南昌為郡治所在地,設豫章郡,轄十八縣,其中以南昌縣為首,於公元前201年在南昌築城。城址選在“諸道之衝”,位於今湖坊鄉境內的黃城寺一帶,城牆以土構築,方圓十里八十四步,城闢六門,以“南方昌盛”、“昌大南疆”寓意而取名南昌,屬地包括今南昌市和南昌、新建、進賢、豐城等縣,面積達3萬平方公里。後歷經東漢、三國、西晉500餘年,南昌一直是豫章首府。

東晉時,南昌既是江州州城,又是豫章郡治,隨著經濟的發展,唐初,在土城的西北隅另築了新城(即今舊城區),增闢兩門。隋代改豫章郡為洪州總管府,唐代先後是洪州總管府、洪州都督府和江南西道的治所。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口的增加,對城池不斷進行了擴建和增修,城牆改用青磚砌壘。垂拱元年(685)洪州都督李景嘉擴築城圍,仍闢八門。貞元十四年(798),為適應城市交通的需要,再次改建並加高擴大城門。元和四年(809),觀察使韋丹又擴建城東北隅。經過200餘年的不斷改造與擴建,面積已“廣比漢城倍之”(《南昌府志▪卷三▪建置》),周圍達30餘里,闢十六門。城內人煙稠密,商業發達,亭閣樓宇,鱗次櫛比,象徵古代南昌文明的滕王閣,就是建於唐永徽四年(653)。唐代南昌地區在青瓷器的燒造、漆器、紡織的生產、銅器製造以及金銀首飾品的生產工藝方面都有很大發展,一度是江南的冶煉、紡織、造船中心和商業都市。“洪州窯”是當時八大名瓷窯之一。

手工業的發展和商業貿易的繁榮,加之南昌當時又是我國東南重要佛教聖地,波斯商人,日本僧侶,富有商賈,官宦文人,紛至沓來,那時的南昌就已是繁華的江南都會。五代南唐時,中主李璟升洪州為南昌府,定為南都,於交泰元年(959)遷都南昌,是江南西路治所。北宋時南昌仍稱洪州,造船工業已發展為全國五大造船中心之一。隨著水路交通和工商業的發展,城池續有擴展,“城圍三十一里,門十六”(《南昌府志▪卷三▪建置》)。元朝初年,南昌稱隆興路(後因避諱改為龍興路),為江西行中書省和布政司治所。明代,先後稱洪都府、南昌府。民國初,南昌屬豫章道。

1926年北伐軍進駐南昌後正式設市,1927年8月1日,周恩來、朱德、賀龍、葉挺、劉伯承等同志在這裡領導和指揮了震撼世界的武裝起義,南昌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誕生地,被譽為英雄城,是軍旗升起的地方。

1949年5月22日南昌解放,新中國的誕生給古城帶來了勃勃生機。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南昌人民繼承和發揚光榮的革命傳統,艱苦創業,開拓進取,在一窮二白的廢墟上建設社會主義的新型城市。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南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更是突飛猛進。如今的南昌已初步成為一座經濟發達、科技進步、文教先進、交通便利的現代化綜合性城市。

三、歷史文化價值和地方特色

南昌名城的歷史文化價主要體現在古色、紅色和綠色三個方面:

(一)古色南昌

南昌自漢初設豫章郡、南昌縣以來,歷經二千餘年,一直是江西的政治、經濟中心。其悠久的建城歷史,鼎盛的人文背景,為南昌留下了眾多的歷史景觀及人文名勝。

從歷史城區來看,自唐代初步形成城池格局以來,雖幾經改建,因城市建設拆除了城門及城牆,但至今歷史城區內的格局仍在。數多的傳統街巷以及眾多的舊地名大多保留了下來,並留存了萬壽宮、三眼井等歷史地段,保留的歷史建築及城市歷史格局,與城區內外保留的杏花樓、繩金塔、滕王閣、青雲譜等名勝古蹟相互輝映,構成了南昌的歷史格局和風貌,也成為南昌悠久歷史的見證。此外,在市域範圍內,還留存了以安義千年古村落為代表的歷史村鎮,保存完整、內涵豐富的明清建築群組成的古村古鎮,是藝術研究的寶庫,千年商賈雲集的見證,也是南昌又一筆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

除此之外,南昌人文鼎盛,名家輩出,堪稱執全國之牛耳。比如:西漢南昌縣尉梅福、東漢“南州高士”徐孺子、東晉道學家許遜、清初書畫巨匠八大山人等。此外,歷代許多先哲前賢、仁人志士,如王勃、白居易、張九齡等也在這裡遺有華章或留有政績,這些名流賢才不僅給這塊土地留下了卷帙浩富的著作,更留下了內蘊深厚的人文景觀和名勝,為古城南昌增添了異彩,構成了南昌古城的重要歷史文化特色。

(二)紅色南昌

南昌除絢麗多彩的名勝古蹟,人文薈萃的歷史,更以光榮的革命歷史而蜚聲中外。許多具有重大影響的歷史事件均發生於此,特別是震驚中外的“八一南昌起義”,在中國革命鬥爭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也使南昌因此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誕生地。

這段革命歷史為南昌這座城市注入了新的紀念意義,成為南昌城市特色和價值的又一詮釋。同時,也留下了許多讓人傳誦、紀念、瞻仰、進行革命歷史教育的舊址、遺蹟和紀念性建築,成為南昌又一重要城市遺產資源的一部分。包括以“八一起義”總指揮部舊址為首的一系列革命史蹟,這些革命史蹟至今仍然保存完好,闢為全國的愛國主義傳統教育之地,宣傳並紀念那段重要的光輝的歷史。此外,還包括後人所建造的“方誌敏烈士墓”及“八一廣場”等新的紀念性人文景觀,新或舊的革命史蹟為南昌這座城市增添了特有的近現代豐富紅色文化資源。

(三)綠色南昌

南昌的繁榮得益於其得天獨厚的易守難攻的地勢,更得益於贛江水路四通八達的地利,古時就有對其“襟三江帶五湖”特色環境的描述。

作為長江主支流的贛江,由南向北縱貫江西全境,南昌扼贛江入湖咽喉,是贛江兩千年水運線上的繁榮重鎮,也賦予了南昌沿江瑰麗雄奇的精緻。“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除滔滔贛江外,南昌還擁有眾多湖泊,河湖相連,湖光山色,獨有特色。其中,城東有秀美的青山湖,開闊的艾溪湖;城南有象湖、梅湖;城西北有黃家湖、碟子湖,城中心更有寧靜的東、西、南、北四湖。襟江帶湖的良好特色景觀格局,是南昌這座城市風貌的重要特色。

此外,位於南昌城西的西山,即梅嶺,也是南昌獨有環境風貌的重要組成。梅嶺不僅峰巒疊嶂,風景秀美,構成了南昌遠山近湖的城市風貌格局,同時,其中所存的風景名勝和名勝古蹟,文人墨客的篇篇名作更是承載在自然環境之上的人文財富。

四、重要文物

南昌市域範圍內共有各級文物保護單位278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9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8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72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69處。南昌市的重要文物保護單位主要是八一起義指揮部舊址(包括:八一起義總指揮部舊址、賀龍指揮部舊址、朱德軍官教育團舊址、葉挺指揮部舊址和朱德舊居)、南昌新四軍軍部舊址、中共中央東南分局舊址、鄧小平舊居與勞動車間、青雲譜、繩金塔、陳氏牌坊、羽琌山館和雲亭別墅等。

五、重要非物質文化遺產

南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十分豐富,按照民間文學、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傳統戲劇、曲藝、傳統美術、傳統手工技藝、民俗、傳統體育競技等分為九大類。市域內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有國家級3項,省級42項(含國家級),市級101項(含國家級和省級)。

南昌活態傳承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線索和資源項目涵蓋了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所劃定的17大類,共有2843條,具有代表性的民間藝人近1900人。在這些項目中,南昌瓷板畫、西山萬壽宮廟會、上坂關公燈等3項列入國家級保護名錄;南昌採茶戲、南昌清音、贛發繡技藝等42項列入省級保護名錄;南昌民謠、南昌道情、滕王閣傳說等101項列入市級保護名錄;城南龍燈、二塘長工山歌等226項列入縣級保護名錄。有南昌瓷板畫傳承人馮傑、南昌採茶戲傳承人魏筱妹、贛發繡技藝傳承人陶永紅等35人成為省級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有南昌清音傳承人範金蓮等70人成為市級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全市有3個國家級藝術之鄉,它們分別是:青山湖區燈綵之鄉、青雲譜區燈綵之鄉、安義嗩吶之鄉;有4個省級藝術之鄉,它們分別是:青山湖區燈綵之鄉、青雲譜區燈綵之鄉、安義嗩吶之鄉、青山湖區書畫之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