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是高手可能不重要,人人都可以《刻意練習》

你好啊!我是崎駿,今天要和你分享《刻意練習》這本書。本書講的是教你如何通過刻意的練習一件事情,達到從新手到高手的躍遷。本書微信讀書評分7.6,已經有二十多萬小夥伴看過了,接下來就和大家分享一下。

是不是高手可能不重要,人人都可以《刻意練習》

我在一家互聯網公司工作的時候,做的最多的是微信文案的撰寫。和其他文案寫手比起來,我相差甚遠,甚至可以說我根本不懂怎麼去寫文案。我只顧著按照現有的水平去寫,並且沒有想要進一步學習的意願。我就像一隻舒服的綿羊一樣,沉睡在圈養的柵欄中,對外面的世界毫無興趣,以至於我無法進步。

人人都想成為一個領域中的頂尖高手,但你必須要付出大量的努力、花費大量的時間。你應該聽說過這樣一個概念,叫做“一萬小時定律”,它是在《異類》中被提到的。這個定律大意說,在一個領域練習累積一萬個小時就可以成為該領域的厲害人物。很多人信了,但是當他們聽到一萬小時的時候,又都覺得這個太難了。其實從字面上理解這句話,是不嚴謹的,它沒有結合具體的上下文描述。圖靈獎獲得者理查德哈明曾經這樣說:在許多領域,通往卓越的道路不是精確計算時間結果,而是模糊與含糊不清的,沒有簡單的模型通向偉大。

作者舉了練習小提琴的例子。很多小提琴演奏者在到18歲的時候就已經累積了7500多個小時的訓練時長,但即便如此,距離卓越還是有一定距離,如此練習下去,訓練時長會超過兩萬個小時。兩萬小時?你肯定覺得太長了!我們應該把這個理論帶到其他具體的應用場景當中來思考。我想到,這是小提琴演奏方面的刻意練習,而其他專業的刻意練習就未必需要花費那麼長時間來實現精進。數字記憶達人史蒂夫法隆,用了200小時就做到了世界第一,

我們完全沒有必要因為一萬小時這個時間去糾結,鍛鍊目的不同,成為高手所消耗的時間也是不同的。

那些高手與我們之間的區別究竟在哪裡呢?答案就在“心理表徵”這個概念上,啥是心理表徵呢?我給你舉足球的例子你就明白了。世界足球強隊的傳球是很快的,像在變戲法一樣;而能力很差的球隊的球員,先要把球停穩,然後抬頭看隊友在哪裡,也許還要低頭看球,最後踢出去,能不能踢到隊友腳下還不好說。而世界級強隊的球員幾乎是停球與傳球無縫銜接,好像他們根本不用觀察場上情況也知道隊友在球場上的哪個位置,這種對全場強大的感知力的心理狀態就是“心裡表徵”。你的技能強不強大,就看你的“心理表徵”,它越強大,你的技能也就越強大。

“心理表徵”有複雜和簡單的區別,例如一位出租車司機熟練駕駛的“心理表徵”的複雜程度遠遠不及需要熟練駕駛飛機、坦克的“心理表徵”。

是不是高手可能不重要,人人都可以《刻意練習》

在《刻意練習》這本書中,作者並沒有具體指導你要怎麼去刻意練習一項技能,而是給出了符合刻意練習行為的標尺線,它能夠判斷你是否是在刻意練習,還是在偽學習。

在練習的時候一定要走出“舒適區”。書中提到,一旦某個人的表現達到了“可接受”的水平,並且可以做到自動化,那麼再多“練習”幾年,也不會有什麼進步。不一定年長的護士就一定比年輕的護士更有護理經驗,不一定年長的前輩就比年輕人更具有做成一件事的能力。不走出舒適區的人會按照自己原有的狀態一直保持下去。當出現自我滿足的狀態時,我們應該做到自我覺知,意識到自己不想提高了,並且思考如何擺脫這種局面。要提醒一下,走出舒適區不代表你要像貝爾格里爾斯一樣去荒野求生,走出太遠會讓人身心疲憊,如果發現自己進步不大了,可以適當退回來一些,在舒適區練一段時間,然後再嘗試突破舒適區。

你可以加入社群找同品質的人,能遇到強於你的人最好不過了,可以跟著對方練習。但最終,書中作者強烈建議找一位導師幫助你,這是因為,

老師是學習促進者,不僅學習能力強大,又有指導別人的能力。老師能夠幫助我們建立良好的“心理表徵”。如果同樣是愛好者,可能人家練習的不錯,但是對方卻沒辦法用語言去告訴你怎麼提高。

很多練習中的問題我們是意識不到的,它被稱為“隱性知識”,必須要有導師來觀察你並發現問題,把“隱性知識”變為顯性知識,進一步改善自己的“心理表徵”。導師還有一個好處,能夠幫助你建立訓練計劃,把目標分解成一個一個小階梯,最重要的是這種計劃是有效的,而不是瞎想的。總的來說,一項技能的“心理表徵”建立的底子是否好,直接關係到以後能否成為專家。

在練習中建立反饋很重要。一件事做完了不能就沒下文了,這對你能力的提高毫無幫助,它的害處就是讓你在舒適區混吃等死。一定要獲得反饋。不光是要通過反饋來建立更好的“心理表徵”,也是為了能夠讓自己不斷堅持下去。在生活當中能夠做到念念不忘,必有迴響,你的能力一定不會太差。

是不是高手可能不重要,人人都可以《刻意練習》

最後我想說,一定要把鍛鍊的技能與生活結合起來,做到邊學邊做。例如,我負責店鋪的運營,如何運營就是一個自己要搞明白的問題。這個時候如果沒有老師,那就求助於書籍;如果有老師,那就儘量請教吧。根據具體問題尋求過來的解決方案要落實到實處,然後接受反饋,不斷更新自己對於店鋪運營的“心理表徵”。

如果把金庸小說中的武功分為內功和外功,《刻意練習》的方法更偏向於內功的修煉,它更像一種專業技能鍛鍊的通識知識,和通識教育差不多,只要你能理解刻意練習的方法,你就可以運用到很多領域當中。

這本書給我最大的啟發並不是知道了刻意練習的具體實施方法,而是對刻意練習有了新的認識。我們沒有必要糾結是否必須花費大量時間,難道說時間不長就不是刻意練習了嗎?顯然不是的,對於一些技能來說根本不需要一萬小時那麼長時間,我們完全可以用一小部分時間去鍛鍊一些技能,沒必要非得鍛鍊到大師。但對於你賴以生存的或者喜歡的東西,我覺得有必要花大量去鍛鍊。

最後還是要說說刻意練習的適用邊界,我覺得藝術家的造詣是不能用刻意練習來獲得的。巴菲特認為他擁有的價值投資技能是一種藝術,是無法模仿的,並且他還特意告訴自己的子孫,讓他們放棄學習他的投資方式,直接選擇標準普爾500指數,因為他們無法模仿巴菲特,而500普爾都不錯的公司,可以隨便選。這和宮崎駿心中沒有一個滿意的接班人一樣,雖然已經有了人選,但第一就是第一,沒有第二,第三差著十萬八千里。

不管是刻意練習還是一萬小時定律,想要成為高手都逃不出一個條件:花費大量時間去鑽研和練習。

真正的高手,都是異於常人的,他們一直在做著其他人看起來很不舒服的事情。

寫作:宋崎駿

喜歡朗誦,喜歡宮崎駿,更愛讀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