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憶李敖:現在的我們,在追求什麼樣的自由?

​一、來臺經歷


李敖的祖父祖籍山東,清朝末年,遇到災荒和母親一同討飯,遇上野狗圍攻,祖父的母親為了保護祖父,被野狗咬死。祖父後來走投無路,替“下關東”的人趕馬車,四處流浪討生活,漂泊到了關外,三百六十行,做過乞丐、趕車的、農民、看墳的,還做過土匪,後來與救過他的一位姑娘結婚,這個姑娘就是李敖的奶奶。

回憶李敖:現在的我們,在追求什麼樣的自由?

清末民初貧民闖關東


李氏一家,到了李敖爺爺這一代,才有了大的轉機。

李敖的爺爺和奶奶經商有方,在東北開起了銀樓,李敖的爺爺做起了銀樓老闆。

當家裡有了積蓄,李敖的奶奶家堅持要供李敖的爸爸去京師大學堂讀書。

為李氏家族種下了讀書的種子,也就有了後來孫子輩李敖,在中國文壇的叱吒風雲。

李敖講過爺爺的經歷,爺爺七十多歲的時候,一家人遭遇土匪搶劫,李敖的爺爺讓家裡人在屋裡吹警笛,自己則拿著冷兵器時代的丈八蛇矛,從前門跑到後門,後門跑到前門,與土匪對抗,最後竟然嚇跑了土匪。

李敖的性格,也繼承了爺爺桀驁不馴的基因。

李敖的父親北大畢業,是胡適的學生,但用李敖的話講,父親李鼎彝資質平平,並沒有引起過胡適的注意。以致李鼎彝在北京找工作時,求助於胡適,胡適並不理睬。

回憶李敖:現在的我們,在追求什麼樣的自由?

北大贈送李敖其父親的畢業舊照


1949年國民黨敗退臺灣,李敖父親李鼎彝選擇了來臺,攜家人一同逃到了臺灣(李敖的大姐和二姐因為延遲動身,最後留在了大陸)。一路上抖光了家底,當年十三歲的李敖也就這樣來到了臺灣,和家人過起了清貧的生活。

回憶李敖:現在的我們,在追求什麼樣的自由?

1949年,于右任赴臺前回望大陸


在去臺灣之前,李敖一家人在上海有過短暫停留,讓李敖有機會目睹了大批難民擠兌黃金的情景,國民黨警察騎在馬上,揮動皮鞭,抽向人群,可是都無濟於事,每天被擠死、踩死、餓死老百姓隨處可見。

回憶李敖:現在的我們,在追求什麼樣的自由?

1949年,上海民眾擠兌黃金


來到臺灣的李敖,在高中結識了數學老師嚴僑。

嚴僑是著名學者嚴復的長孫。後來被大陸追認為烈士,是大陸派到臺灣早期的地下黨。

嚴僑在被捕後,李敖曾竭盡全力幫助嚴師母。曾經餓著不吃早飯,把省下的錢給嚴師母。

回憶李敖:現在的我們,在追求什麼樣的自由?

嚴僑,李敖說他:生不逢時,死不逢地


李敖這樣說:

“……這時我在思想上,受了胡適、殷海光的影響,已經十足是一個成熟的自由主義者,在我思想成長的過程中,嚴僑雖然對我已是過去式,但他的偉大人格、他的聲容笑貌、他的熱情犀利、他的悲慘人生,卻對我永遠是“現在式”,他是我人格上的導師,我慶幸在我一生中,能夠親炙到這麼一位狂飆運動下的悲劇人物,使我在人格形成中,得以有那種大陸型的脈搏、那種左翼式的狂熱、那種宗教性的情懷與犧牲。……雖然導師自己倒下去了,但他的學生還在前進——他的學生沒有倒!”


李敖考上臺大法律系後,因為與志願不和,中途退學,重新考入歷史系。不過這段退學又重新入學的經歷,也使李敖結識了法律系的一些朋友,陸嘯釗是其中李敖的好友,也是後來《文星》雜誌的撰稿人之一。

回憶李敖:現在的我們,在追求什麼樣的自由?

李敖與大學同學


在臺大時期,李敖結識了胡適。他後來在《自由中國》上用真名發表《從讀說起》一文,當時在這本以反對權威,主張民主自由的雜誌上,敢用真名,可見李敖當時的激進。

回憶李敖:現在的我們,在追求什麼樣的自由?

《自由中國》創刊號


臺大時期的李敖,一身長袍,因為自己在知識上超越了不少任課老師,所以不買臺大許多老師的賬,特立獨行,公然與女友搞同居,這在那個年代,實在是叛經離道,讓人側目。

回憶李敖:現在的我們,在追求什麼樣的自由?

“長袍怪”李敖


這期間,李敖結識了《自由中國》的主筆殷海光。

殷海光是著名學者金嶽霖的弟子,他和胡適一道,把自由主義之風帶到了臺灣,對李敖自由主義思想的形成,起到了潛移默化的作用。而李敖後來也被一些學者(如復旦姜義華教授)視為繼承胡適、殷海光衣缽的自由主義者。

回憶李敖:現在的我們,在追求什麼樣的自由?

思想家殷海光


大學畢業後,李敖入伍。退伍後,李敖因為人際關係缺乏,和之前的特立獨行,多數人不願幫助他,李敖連中學老師的職位都難以謀到。

後來由姚從吾老師幫忙,李敖謀到了一份兼職,月薪一千元。自己先後在臺大附近和新店山租房居住,由於薪水不按時發放,李敖一時窮困潦倒,有一陣子,還得靠給中學老師改作文掙取微薄的酬勞。

回憶李敖:現在的我們,在追求什麼樣的自由?

李敖與老師姚從吾,臺灣歷史學家


李敖在回憶錄裡寫道:

“有一天,只有一張吃一頓的飯票了,我拿在手裡,送給李善培,我假裝說我吃過了,害得自己餓了一頓。人窮到這種程度,只好趕寫文章發表,靠稿費救急。”


初出茅廬的李敖,日子過得舉步維艱,李敖給前輩胡適寫信,以催要薪酬的名義發牢騷,收到了胡適個人一千元的資助。

2005年,李敖到北大做演講,捐了160萬臺幣(35萬人民幣)給北大,為胡適先生立銅像。

胡適生平仗義疏財,李敖這一點,也和胡適很相像。1997年,李敖曾經義賣自己的收藏,捐助臺灣慰安婦。也曾資助高金素梅去日本抗議。類似義舉和為朋友兩肋插刀,李敖做過不少。

回憶李敖:現在的我們,在追求什麼樣的自由?

2009年,高金素梅赴日請靈


退伍後的山居賦閒時光,二十六歲的李敖,一方面寫稿掙生活,一方面也在思考人生的走向。他從導師姚從吾身上,看到了傳統知識分子的固守與刻板,決定不再走學院之路,他覺得有更值得他做的事情等著他,並寫下了早期頗有影響力的文章《老年人與棒子》。

“對那些以老當益壯自許、以老驥伏櫪自命的老先生們,我忍不住要告訴你們說:我們不會搶你們的棒子,我們不要鳴鼓而攻我們的聖人的棒子,我們不稀罕裡面已經腐朽外面塗層新漆的棒子。我們早已伸出了雙手,透過沉悶的空氣,眼巴巴地等待你們遞給我們一根真正嶄新的棒子!”

李敖也許不是從老年人手裡接過那個嶄新的棒子,而是自己做了一個嶄新的棒子,跑出了屬於自己的人生路。

二、《文星》論戰


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臺灣開始在軍事、政治、經濟上接受美援,社會風氣受到現代主義影響。一批現代派知識分子,如葉公超、梁實秋、夏濟安、陳西瀅等,這些人在政治上信仰自由主義(爭取個人的言論自由),文學上堅持自由主義創作,在臺灣發起了現代主義運動。

50年代,臺灣陸續創辦的現代刊物有《文學雜誌》、《自由中國》等。當時的自由主義者號召臺灣青年從封建、威權、傳統的束縛中解放出來,希望在政治、經濟、文學上實現“現代化”。

回憶李敖:現在的我們,在追求什麼樣的自由?

雷震紀念郵票


言論最兇悍的是《自由中國》(胡適掛名,雷震負責、殷海光主筆)。以《自由中國》為代表的這一批自由主義者,他們最基本的立場是“我有發言權,你也有發言權”,希望與臺灣當局平等對話,拒絕一味地妥協、服從,這當然違背了當時國民黨的立場,這一批知識分子的下場都很悽慘,雷震、殷海光、李敖等一大批堅持不低頭的自由主義知識分子,先後受到了國民黨當局的迫害。

1957年,蕭孟能在臺灣創辦《文星》雜誌,他是國民黨元老蕭同茲的兒子,蕭同茲當時是國民黨“中央”通訊社的創辦人,屬於國民黨新聞部的重要官員,所以《文星》雜誌很快得到了各界精英的積極投入與參與,雜誌也受到業界的好評。

雜誌初期的創辦宗旨是“文學的、藝術的、生活的”,後又改為“思想的、生活的、藝術的”,雜誌還標榜“企圖鬆動國民黨的控制,為臺灣培養出一種較為民主自主、開放、講理、踏實的社會雛形和文化取向”但雜誌初期的社會影響力一般。

回憶李敖:現在的我們,在追求什麼樣的自由?

《文星》雜誌的發行商文星書店


當時胡適、雷震、殷海光參與的《自由中國》,因為組反對黨、反對蔣介石連任等言論和行為,在1960年被查禁,雷震被判十年牢獄,此事件當時轟動臺灣,並從此被載於史冊,稱為“雷震事件”。頗帶有自由氣息的《文學雜誌》也被迫停刊(由著名文學評論家夏志清的兄長,夏濟安創辦),臺灣現代化運動的“自由主義”據點突然變真空。

回憶李敖:現在的我們,在追求什麼樣的自由?

雷震與胡適


1961年11月1日,李敖將《老年人與棒子》一文投稿至《文星》雜誌,文章引起了極大反響,臺灣當時有影響力的雜誌《文星》《文壇》、《新聞天地》、《自由青年》、《民主評論》、《自立晚報》都展開了討論,李敖也因此一舉成名。

回憶李敖:現在的我們,在追求什麼樣的自由?


正如當時李敖自己評價自己說道:“今日之我是一座山、一團火、一股力量”。

李敖在《文星》大聲呼喊全盤西化和自由主義,拉開了重塑胡適形象的序幕。

“談科學的人,甚至把唯物辯證法都誤認做科學,談民主的人,不去平心靜氣地做一個阿斗,卻整天瞪著眼睛做革別人命的張飛,‘民主’氾濫至此,談政治的知識分子如何能有所歸呢?陳獨秀從無限辛酸的經驗中,臨死前才悟到對民主政治的‘最後見解’,與胡適分而又合了。 四十年來,能夠‘一以貫之’的相信他所相信的,宣傳他所相信的,而在四十年間,沒有迷茫、沒有轉變、沒有“最後見解”的人,除了胡適之外,簡直找不到第二個。”(《播種者胡適》李敖)


回憶李敖:現在的我們,在追求什麼樣的自由?


他在批評胡適的保守主義,又肯定胡適的全盤西化,同時提出超越胡適,並把抨擊的矛頭對準了傳統文化和傳統勢力,李敖以其辛辣的文筆和獨特的文風,揭露傳統文化的醜陋面,道出國人性格中的保守、中庸,還有不少地方諷刺和挖苦了國民黨的迂腐,引起了許多當時臺灣青年的共鳴,在島內社會引起了強烈震撼,《文星》雜誌也聲名鵲起,銷路大增,當然,這也引起了國民黨政權的不安。

回憶李敖:現在的我們,在追求什麼樣的自由?

六十年代《文星》特賣會熱鬧場面


1961年11月6日,胡適應亞東科學教育會議之邀,發表英文演講《科學發展所需要的社會改革》,其中觀點提到:

“我認為我們東方這些老文明中沒有多少精神成分。一個文明容忍想婦女纏足那樣慘無人道的習慣到一千多年之久,而差不多沒有一聲抗議,還有什麼文明可說?我主張把科學和技術的近代文明看作高度理想主義的,精神的。”

《文星》雜誌轉載了這篇講話,再加上李敖發表的《老年人與棒子》及一系列批判傳統,宣揚西化的文章。遂引起了胡秋原、徐復觀等人作為中國文化的衛道士,與胡適、李敖、殷海光等人堅持西化的一派,展開中西文化大論戰。


回憶李敖:現在的我們,在追求什麼樣的自由?

裹小腳,所謂:三寸金蓮


李敖一派意有所指地支持臺灣“全盤西化”,提倡自由開放,而胡秋原一派則配合臺灣當局,進行黨化教育,宣揚傳統。

1962年3月李敖接任《文星》編輯,當時很多思想鮮明的知識份子選擇在《文星》雜誌上發表文章,在紙質媒介的年代,一時轟動海內,李敖還找臺大法律系陸嘯釗寫《惡法錄》批判臺灣司法,請國民黨“總統府顧問”陶百川寫《緊箍咒與新聞自由》,將言論自由推到最極致。

《文星》雜誌在李敖加入後,慢慢取代《自由中國》的地位,擎起了自由主義的大旗。

經過三年多的在《文星》的耕耘,李敖及一大批堅持自由主義的作者,在《文星》雜誌上發表了多篇批評時政,倡導西化,揭露古人虛偽做作的文章,終於在1965年,雜誌因為發表《我們對國法黨禁的嚴正表示》一文,踩到了國民黨的紅線。《文星》雜誌遭到停刊處分,文星書店也被迫解散,而李敖本人,也被國民黨列入黑名單,受到跟蹤和威脅。

《文星》雜誌在李敖加入的五六年間,啟蒙了臺灣的青年,刺激了臺灣被打壓的知識分子,激發了後來無數的黨外人士敢於出面挑戰執政當局。

回憶李敖:現在的我們,在追求什麼樣的自由?

1979年,臺灣為自由而戰的“美麗島”事件


以《自由中國》、《文星》雜誌為陣營的自由主義,在臺灣雖然受到挫敗,但它們的精神不死,繼而在臺灣現代文學中繼續傳承,李敖及其戰友在臺灣六十年代國民黨的恐怖統治之下,創造了璀璨奪目的篇章,為臺灣後來的自由開放,探明瞭道路。

這是李敖一生中,堅持自由主義主張濃墨重彩的一筆。

回憶李敖:現在的我們,在追求什麼樣的自由?

《文星》雜誌被停刊以後,李敖被官方完全封鎖,靠寫作已經難以為生。那時美軍顧問團駐紮在臺北,市面上品質好的冰箱、空調(臺灣稱之為“冷氣”)等電器,臺灣不能自己生產,都是倒賣美軍顧問團的舊電器。

回憶李敖:現在的我們,在追求什麼樣的自由?

六十年代美軍在臺灣駐紮


李敖遂與朋友合作,化名“OK李”,在報紙上登英文廣告,回收美國人的舊電器,再賣給當地人。

《文星》雜誌被查禁後,李敖受到了當局的監視,期間認識了臺大前教授彭明敏,與彭明敏交遊甚密,彭是自由主義者,曾經起草著名的“臺灣自救運動宣言”,被判刑,是臺灣當局的眼中釘,後來彭成功偷渡到瑞典,李敖被懷疑暗中幫助,因此受到了十四個月的監禁跟蹤調查。1972年,國民黨當局以羅織的“臺獨分子”罪名將李敖逮捕判刑十年。(李敖被臺獨分子陷害,其本人一貫主張統一)。

回憶李敖:現在的我們,在追求什麼樣的自由?

出獄時的李敖


在蔣介石去世後,李敖被減刑,釋放出獄。第一次入獄,李敖坐了五年八個月的牢。

1987年,國民黨臺灣當局宣佈解除在臺灣實施了三十八年之久的戒嚴令,馬英九在回憶蔣經國晚年的,有這麼一段話:

“當年(1987年)的十二月二十五日,經國先生坐著輪椅出席在臺北中山堂舉行的行憲紀念日大會,當時民進黨籍國大代表在臺下高舉白布條抗議、鼓譟,經國先生不以為意,先向代表們簡短致意,然後由國大何宜武秘書長在喧譁聲中宣讀‘總統’講詞,重申民主改革的決心。經國先生離開會場前,特別轉頭深深看了看鼓譟的人群一眼。當時經國先生的表情和現場情境,讓英九留下永難忘懷的印象。 ”

回憶李敖:現在的我們,在追求什麼樣的自由?

擔任蔣經國翻譯官的馬英九


馬英九的這一段回憶,記錄了臺灣解除戒嚴時,蔣經國那個意味深長的眼神。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

回憶李敖:現在的我們,在追求什麼樣的自由?

1987年,開放探親後,舟山一處人家團聚


後來查禁了李敖九十六本書的許歷農上將,在反思國民黨當年在臺灣實行的牽制言論政策,公開向李敖口頭道歉,並寫信向李敖表示:當年若從寬處理查禁事件,對促進自由民主,或有正面作用。

三、李敖的答案


李敖在九十年代至今,一直活躍在臺灣的文藝和自由主義戰線。

後來在鳳凰衛視開播了《李敖有話說》開始了李敖所謂的口誅筆伐時期。

回憶李敖:現在的我們,在追求什麼樣的自由?

李敖有話說節目


做一個人,有三樣東西難能可貴:

一對任何事都能排除干擾,有自己的思考,踐行自己的主義。

二你不僅有思考,還能證明自己主義的正確。

三即使知道其他人都錯了,你依然能夠堅持自己,付諸行動,抱著大丈夫的骨氣和聰明務實的態度。


李敖從青年到如今,一直抱有這樣的氣概。一以貫之。

李敖與當年比林青霞還要有名的胡茵夢,曾經有過一段短暫的婚姻。

回憶李敖:現在的我們,在追求什麼樣的自由?

李敖與胡茵夢


李敖的前妻胡茵夢(後改作:胡因夢)在回憶李敖時如此說:

“當李敖覺得一切都在掌握中情勢很安全的時候,他真的是這個世界上最寵女人的男人之一。每天早上我一睜開眼睛,床頭一定齊整地擺著一份報紙、一杯熱茶和一杯熱牛奶。那時他早已起床(他的生理鬧鐘每天都按時把自己喚醒),一個人在書房裡集中精神蒐集資料、做剪貼,開始一天的寫作活動。他的生活方式像一部精準的機器,在例行公事中規律地運作著,他不抽菸、不喝酒、不聽音樂、不看電視、不打麻將,可以說沒有任何娛樂活動而只有工作。他認識的人不少,但深交的朋友幾乎沒有,我問他為什麼不多交些朋友,他說他對人性抱持悲觀的態度,就算最親信的人也可能在背地裡暗算他。我當時的生活和外界的來往仍然頻繁,他因為我的關係生活圈子稍微擴大了一些,否則他可以足不出戶,窗簾遮得密不透光,連大門都不開,甚至曾經在牆壁上打過一個狗洞,讓弟弟李放按時送報紙和糧食,過著自囚的生活。他的才華和精神狀態令我時常在崇拜和憐憫的兩極中擺盪。”


前妻對李敖的私生活爆料不少。也讓我們從他前妻口中,聽到了另一面的李敖。

回憶李敖:現在的我們,在追求什麼樣的自由?

胡茵夢與林青霞


2005年,李敖回到了闊別近六十年的大陸。在北大、清華和復旦,分別做了三場演講,談論自由主義。

李敖提到了“反求諸己”。他講了兩個故事。

大明忠臣鄭成功的母親被清軍姦汙了,鄭成功無法解開自己的心結,他把自己母親的身體切開,用水沖洗他母親的屍體,以此解除自己心理的壓力和痛苦。

李敖的另一個故事,來自俄國小說家叫庫布林的小說《雅瑪》。講裡面有一個妓女,宣稱自己是為了革命而賣身,自己是精神上的處女。

兩個故事裡的主人翁,正好相反,鄭成功內心的主義把自己困死了,而那個妓女活得灑脫,活出了自由和獨立。

在殘酷的現實面前,自由主義者該如何選擇,李敖把問題拋給了聽眾。

回憶李敖:現在的我們,在追求什麼樣的自由?

2005年,李敖北大演講


胡適曾說過,什麼是自由主義?

就是你好不容易擺渡到了彼岸,發現舊的真理已經不再適用,你是否能夠毫不依戀地拋棄就的真理,去尋求心的真理。

你是否依然能夠大膽假設,小心求證,而無所顧忌?

有人執著於信仰和真理,如屈原者,以身殉道。

有人悄然離開了,置之事外,用腳投票。

有人服從,做了順民和沉默的大多數。

還有人直面殘酷的現實,鬥士一樣不斷地抗爭,江湖寥落,無所歸。

李敖說,自由和愛情一樣,都需要列舉,英國女詩人布朗寧,她有一句詩說,我要怎麼愛你呢,讓我一件一件數出來,我愛你,以我生命裡的呼吸、微笑和淚珠……人權宣言(The Bill of Rights),那個Bill是(清單)的意思。

你自己要像列清單一樣去爭取自己的權利。

回憶李敖:現在的我們,在追求什麼樣的自由?

李敖在陽明山


李敖說過:“對大陸,我並沒有鄉愁;對臺灣,我也不曾寄旅。臺灣只是我的工作所在,它是我的戰場,但卻不是我的敵人。臺灣還不夠格是我的敵人,它太小了。”


在和平年代的今天,我們重讀李敖,發現沒有人再去關心那些主義了。

我們自給自足,我們“工作,散步,向壞人致敬,微笑和不休。

我們為生存而生存,為看雲而看雲,厚著臉皮佔地球的一部分”(瘂弦《深淵》)。

回憶李敖:現在的我們,在追求什麼樣的自由?

瘂弦詩集《深淵》


我們活著,生活著,我們模仿別人吃飯和睡覺,自得其樂。在自由之中,終老此生。

我們想要的自由是什麼?

是在工閒的時候,出去走走。

是去西藏,做一場旅行。

是躺在陽光下,什麼都不做。

是和家人一起度過一個愉快的週末。

是和朋友一起喝酒論事,談天說地。

是一起和女友看一場電影。

是去球場打球,一起馳騁。

是在波光粼粼的河邊,悠閒地垂釣。

是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我們把生活的點點滴滴詮釋為自由,對於自由和它背後的含義,不願意,也不想再關注。

我們不再忙於區分善惡,更迷戀於直觀的美和醜,我們不再追求所謂的真理,更迷戀於主觀上的心安理得,我們不再任重而道遠,更喜歡從身邊的事做起,並謂之務實。

我們對於能夠得到的和難以企及的,有清醒的認識,知道適可而止,不會過分苛求。我們依然嚮往名山大川,但更喜歡路上行走的過程,並懷著謙卑之心,懷念先賢,高山仰止。

這是一個不需要吶喊的年代,因為你振臂一呼,沒有云集相應,千萬不要以為那是他們麻木,而是他們都忙著自己的事情,圍繞著自己“小的,確定的幸福”而努力,謂之夢想。

這是不是我們這個時代的自由主義?

1988年5月9日,李敖在給六叔的信中說:

“人間的苦難並非過去就讓它過去就完了,有這種心態的人,是弱者,也是沒有正義感的逃世者。在人間的苦難中,我們雖然未能免於被波及、被犧牲,但是由於我們的頑強和不屈,我們仍有辦法使這些遭際化為積極的收場。”


這,是李敖的答案。

2018.1.29

《李敖回憶錄》

《中國臺灣自由主義譜系中的李敖》

《胡因夢自傳》

《馬英九:蔣經國時代的啟示》

李敖北大、清華和復旦演講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