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入相友,守望相助,困難相扶

出入相友,守望相助,困難相扶|疫情下的鄰里關係更加和諧了


“遠親不如近鄰”這句話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說是太熟悉不過了,殊不知它出自於元代不太知名的戲劇作家秦簡夫的《東堂老》第四折,原文是“豈不聞遠親呵不似我近鄰,我怎敢做的個有口偏無信。”

元代的人口不過九千萬,至今可見的四合院就是在元代開始建設的。居住在這種獨門獨院的建築裡,就已經開始注重鄰里關係了,可見中國特色的人情社會歷史是多麼地悠久。

出入相友,守望相助,困難相扶|疫情下的鄰里關係更加和諧了

時常懷念小時候,住在筒子樓裡的生活,街坊鄰居都是一牆之隔、幾步之遙。大人們都在一個單位裡工作,但卻來自五湖四海,說著不同的方言,有著不同的生活習慣,但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雖有一大堆親戚,卻都在遙遠的家鄉。

廚房是公用的,每到做飯炒菜的時候,酸甜苦辣鹹的氣味頃刻就填滿了狹小的廚房,廚房滿了,就溢了出來,飄向樓道,飄向每家每戶。每當缺了柴米油鹽醬醋茶蔥薑蒜,鄰居在就打聲招呼,鄰居不在,就自己去拿,先用著,回頭碰到了再說上一聲。


出入相友,守望相助,困難相扶|疫情下的鄰里關係更加和諧了


計劃經濟時代,定量供應,每家每戶吃的也差不多。我們這些小孩子吃飯的時候也不會好好坐在桌子前,經常是端著飯碗到處轉悠,碰到哪家打牙祭,還可以蹭上一點葷菜吃吃,解解饞。

每當鄰居有人煨湯,煤爐上的吊子持續不斷地散發出陣陣誘人香氣,刺激著整個樓道里的每一個人。孩子們心裡都在盤算著,鄰居會不會送一碗過來,當然,每每都會得償所願了。


出入相友,守望相助,困難相扶|疫情下的鄰里關係更加和諧了


每當有搬傢俱,買蜂窩煤,搭暗樓……這些體力活的時候,鄰居們都會不請自來,大幫小助的。忙完了,遞上一支菸,端上一杯茶,也就表達完了謝意了。

那個時候家家戶戶孩子都多,但一般都不和兄弟姐妹們一起玩,只和自己年齡差不多大的孩子玩。三五成群,四處玩耍,各家亂串,也經常扯皮打架,過兩天又和好如初。

尤其是到了夏天,每當夜幕降臨,馬路都佈滿了竹床陣。暴曬了一天的水泥馬路依然是熱烘烘的,人們從家裡端著臉盆接了水,撒在竹床鋪板躺椅上和地上。等在家吃完了晚飯,男女老少們穿著褲衩背心拖鞋,端著茶水西瓜瓜子零食,夾著枕頭和單子,搖著蒲扇,紛紛出來,藉著路燈發出的昏暗的光線,男人們下棋打牌吹牛,女人們織毛衣拉家常,男孩子們捉迷藏抓蛐蛐打撇撇滴釦子打彈珠,女孩子們抓布子拍糖紙翻軍棋下跳棋,各取所樂。


出入相友,守望相助,困難相扶|疫情下的鄰里關係更加和諧了


夜深了,涼風習習,倦意漸漸襲來,人們安然入眠,就好像不是睡在大馬路上,而是在自己家裡。以至於長大成人以後,經常和兒時的小異性夥伴開開玩笑,說,我們小時候就一起“睡”過。

現如今都住進了樓房,鋼筋混凝土幾乎隔斷了鄰里情,我們住的房子變大了,人卻變得孤獨了,每個人都是“躲進小樓成一統,管他春夏與秋冬”。隔壁左右姓氏名誰、在哪裡工作、家裡有幾口人、有哪些生活習慣等等一概不知,也不關心,更不問。

我在這個小區已經住了快十年了,一個單元裡十幾戶人家,我就和幾戶人家稍微熟識。對門的鄰居原本也不熟悉,熟悉起來是因為她家的兩隻狗。我是個不喜歡,甚至有點討厭狗的人,有幾次我進出電梯的時候,冷不防就竄出來她家的狗,嚇了我一跳。更有甚者,我家門口的地墊有時候也成了她家狗狗的衛生間,搞得臭氣熏天,我也只好默默地把地墊給扔了。想著都是低頭不見抬頭見的鄰居,我也不好多說什麼。

和樓下鄰居的熟識,是因為我的原因。可能是我家陽臺上的曬衣架和衣架結構不合理,風大的時候會經常把我晾曬的衣服吹走,落到樓下鄰居的曬衣架上,於是我只好下樓敲門,請他幫忙拿一下。一來二去,我知道樓下的小夥子姓劉。


出入相友,守望相助,困難相扶|疫情下的鄰里關係更加和諧了


直到後來,我所住的單元建立了一個微信群,我這才知道對面的鄰居姓林,和其他樓下的鄰居們也稍微熟悉起來,在電梯裡、小區路上碰到,也會點個頭,問一句“吃了冇”,偶爾也會寒暄幾句。

鄰居們大部分時間都是相安無事,但也有矛盾產生。最突出的矛盾就是澆花和晾曬衣服。樓上的人不注意,澆花和晾曬的時候把水滴到了樓下晾曬的衣物上。大概是說了多次沒有收到效果,某一個鄰居有一次在群裡大罵起來,語言比較偏激,讓我們這些鄰居們看不過去了,大家一起勸說,畢竟都是樓上樓下的鄰居,再說也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情,以後大家都要做注意生活中的細節,互相諒解,互相包容,這才把事件平息下去。

疫情兇猛來襲,武漢封城閉戶,人人自危,進出都是帽子、眼鏡、口罩、手套,全副武裝,見人都是保持距離、禮讓三分。好像處處都有病毒,人人都是疑似病人。

我同樣是不到萬不得已絕不出門,可日子還要過,最起碼家裡每天的生活垃圾要下樓去扔掉,否則堆積在家門口會散發異味、滋生細菌。


出入相友,守望相助,困難相扶|疫情下的鄰里關係更加和諧了


一日早上,我全副武裝地下樓扔垃圾,在門口看到對門林女士家門口也有一袋垃圾,我就順帶把他家的垃圾一起帶下樓一起扔了。回家後,順便在單元的微信群裡和她說了一聲,她說了一聲謝謝。到了第二天,我又準備下樓扔垃圾,等我全副武裝地打開門,卻發現我昨晚放在門口的一袋垃圾不見了,猜想可能是林女士幫我帶下去扔了,於是我在單元微信群裡說了一聲謝謝。林女士說,她本來每天就要下去遛狗的,扔垃圾也是舉手之勞。從那以後,我們兩家只要是有人下樓,就會互相把對方門口的垃圾順便帶下去扔了。

我們小區有大約四十棟房子,差不多有一千多戶人家。我連我們單元的鄰居們都不是很熟,和小區裡的人就更不熟了,只怕是走在街上,撞得一轉都不知道還是一個小區的鄰居。後來通過團購群,將小區裡的大部分住戶聯繫起來了。

小區封閉後,生活日常用品和食物採購成了大問題,團購群就應運而生。最初是林女士加我進了一個團購群,然後在這個群裡有派生出無數個群,有蔬菜的,有肉類的,有水果的,甚者還有熱乾麵……每天在群裡接龍、下單、付錢,然後就關心什麼時候到貨,貨到了,就去小區門口取貨,解決的日常生活問題。

團購群的群主是小區裡的住戶,都是熱心快腸的人,他們花費大量時間去聯繫和落實貨源,不厭其煩地解答問題,組織運輸,還要冒著風險,在小區大門口接貨、理貨,再等待住戶們一個個來領貨,每次團購結束,還要清點賬目。萬一賬目不對,差額還是自己來貼補。

有時候團購的貨物到貨時間晚了,有的貨不對板,有的破損,也有的潰爛變質了等等一些問題,想著眼下處於非常時期,組織者們又是小區的鄰居,大部分住戶也都能包容,不再計較。

誰都沒有預計到封城閉戶的時間會有那麼長,小區不讓出去,團購幾乎也成了小區居民採購物資的唯一渠道。漸漸地,小區裡的志願者也多了起來。小區裡還有些鰥寡孤獨老人,也有一些不會用智能手機的老人,還有一些有特殊要求的人……於是這些志願者幫忙送生活物資和藥品上門,滿足他們的基本需求。志願者們還在小區門口維持秩序,嚴控進出人員,協助物業發放愛心物資。還有的志願者協助社區,每天做好住戶的體溫統計上報工作。雖然做的都是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具體工作,但卻對居民們生活保障、情緒穩定、抗擊疫情起到了關鍵的作用。這些勇敢的、熱心助人的志願者都是小區的居民。

出入相友,守望相助,困難相扶|疫情下的鄰里關係更加和諧了


大概是時間長了,相互之間也變得熟悉了,小區的各個微信群就不單單是購物群了,也經常有些家長裡短的話題,氣氛也變得輕鬆了。

一日在微信上有人要加我為好友,說是小區的住戶,我通過後,簡短地聊了幾句。她是在我的微信朋友圈裡看到我寫的祭奠我中學班主任肖啟焜老師的文章,她也是肖老師的學生,是武漢市實驗學校2003級的小學妹。春節回家,住在我們小區,也是鄰居了。驚聞肖老師感染新冠肺炎去世,悲痛不已,並說如果疫情之後有追思會一定通知她。

出入相友,守望相助,困難相扶|疫情下的鄰里關係更加和諧了


患難之中見真情。一場災難,讓武漢人民承受了巨大的痛苦,但在危難之中,鄰里之間的出入相友,守望相助,困難相扶,使我們在非常時期的基本生活得到了保證,讓每一個人感到了大家庭般的溫暖,給了我們戰勝病魔的勇氣和信心。

當然,也有讓人寒心的事件發生。

3月18日下午,北京青年報記者從同濟醫院獲悉,確有護士返回住地時被鄰居驅趕,此外,還有鄰居把這位護士的各種證件拍照發到小區群裡。據醫院工作人員介紹,這名護士2月底從一線退下來,在酒店集中隔離了14天,目前已經再次回到醫院上班,住在同事家裡。

雖然經過所在的礄口區相關部門的調查核實後,公佈了事情的詳細經過,並迅速指出了社區的不妥行為,並安排街道、社區主動與該護士溝通解釋,獲得其本人諒解。

事件雖然平息了,但影響的卻是巨大的,給當事的醫護人員的傷害也是不可挽回的。

“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這是我們從小就接受過的教育。當“別人”冒著生命危險,為我們抗擊疫情,保我們的健康平安,我們不僅不感激涕零,卻那麼冷酷地拒人於門外,讓“別人”不僅流汗、流血,還流淚,於心何忍!於情何堪!


出入相友,守望相助,困難相扶|疫情下的鄰里關係更加和諧了


武漢的確診、疑似病例已經連續幾天都是鴨蛋(0)了,解封的日子眼看就要到來。經過了六十天的“居家隔離”,人們馬上將要恢復平常的生活,但經過疫情考驗的、友好的鄰里關係肯定更好地保留下來,併發揚光大。

當人們都脫去厚厚的外套,摘下眼鏡口罩,重現本來面目的時候,可能對面相見,卻並不相識。但在小區買菜的時候,在小區裡散步、晨練的時候,在廣場上遛娃、跳舞的時候,只要談起微信群裡聊天、小區門口排隊取貨等等這些往事,這段難忘的時光,肯定會恍然大悟,發出“驚呼”,原來是你啊!


出入相友,守望相助,困難相扶|疫情下的鄰里關係更加和諧了


聽說在方艙醫院裡,有不少新冠患者在隔離的時候互相交流,談到自己家裡的子女尚未婚配的時候,引來其他家長的關注。雙方家長互相介紹家庭和自己子女的情況,並約好疫情之後讓子女們見面,希望能夠促成一段良緣。

我在我們小區的各個群裡,在小區的志願者中也發現有不少未婚男女,他們之間有沒有情投意合的,我不知道。但我猜想肯定有不少的家長們在暗中觀察,甚至私下打探。所以,大姑娘小夥子們,你們要盡情地展現自己,你未來的公公婆婆岳父岳母正在說不定看著你,你的意中人也許就在你身邊。

到時候,鄰居變成伴侶,結婚的時候倒可以省了婚車滿城遊,走兩步就到了新家了。去婆家,回孃家,轉個彎就到了。要是有了孩子,孩子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都很方便幫忙帶。諸多好處,何樂而不為!



往期文章鏈接


出入相友,守望相助,困難相扶|疫情下的鄰里關係更加和諧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