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德?

人和人之間,無論貧富貴賤,都會自然產生五種關係,所謂:「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幸福錦囊 | 什麼是德?

當我們遵循五倫的正道而走,自然有德行流露出來。父子有親,親是德;君臣有義,義是德;夫婦有別,別是德;長幼有序,序是德;朋友有信,信是德。其實,世間所有的問題,只要人和人處好了,大部分的問題都會化解。當人會尊重人,他內心有恭敬、有仁慈,就會愛惜萬物。所以世界雖然亂,但是要解決問題並不複雜,只要把五倫做好,把人做好,問題就解決了。

幸福錦囊 | 什麼是德?

像父子關係是不是某一個人規定的?不是,它是一種天然秩序。當孩子出生時,有沒有人規定為人父者要對孩子很慈愛?沒有。當他看到剛剛出生的孩子,不由自主的就會生起無限的慈愛跟關懷,只想著如何讓孩子能健康成長。孩子從小對父母也是非常地依戀,那種愛是天性。很多一兩歲的孩子,父母親處罰他的時候,愈打他,他愈往父母的懷裡鑽,打得愈用力,他抱得愈緊。小孩子開口閉口,都是我爸爸說、我媽媽說。所以,父慈子孝,父子之間、母子之間的這種親情是自然的。

幸福錦囊 | 什麼是德?

我們再看現在的父子關係是不是「父子有親」?為什麼自然的秩序被扭曲?要把原因找出來。父慈,如何慈愛孩子?這很重要,假如慈愛孩子用錯了方法,就變成了溺愛。自己還覺得是為孩子好,其實是在害孩子。

像有一對夫妻省吃儉用,就希望照顧好自己的寶貝兒子,所以好吃的、營養的都先讓孩子吃,他們的孩子每天都要吃一隻雞腿。 有一天先生生病了,太太就想:生病了,應該多吃些有營養的東西。所以,太太就把每天都要給孩子吃的雞腿,拿到先生面前說:「今天你吃吧!」結果先生的手還沒有抬起來,他的兒子在旁邊給了媽媽一巴掌,說:「這個雞腿是我的!怎麼拿給爸爸吃?」你看夫妻盡心盡力照顧這個孩子,才照顧到小學的時候,居然連只雞腿都不願意給爸爸吃,甚至還給媽媽一巴掌。

幸福錦囊 | 什麼是德?

各位朋友,假如我們是他的父母,能不怨嗎?能不後悔嗎?但是這個怨、這個悔,源頭在哪裡?源頭在我們自己沒有智慧去愛護孩子。我們沒有了智慧,用錯方法教他,所以把他寵壞了。《資治通鑑》告訴我們:「愛之不以道」,我們愛護下一代,假如不依循著道理,「適所以害之也」,你反而是害了他一輩子。所以為什麼說「慈母多敗子」,很慈愛的母親為什麼會養出失敗的孩子出來?就是她那個慈愛當中沒有智慧、沒有理智,這是不行的。所以我們今天要無怨無悔,很重要的一點,一定要先有真實的智慧來處理人與人的關係。有了智慧,能把孩子教好,你往後的人生才會輕鬆自在。閩南話說的,「好子好遊玩,歹子不如無」,有好的孩子,你的中晚年就會很輕鬆愉快;孩子沒有教好,一輩子都會埋怨,都會掛礙。所以「至要莫若教子」,人生最重要的一件事情,一定要把下一代教好。

幸福錦囊 | 什麼是德?

因此我們當父母的人也要學習聖賢之教。做人不只是要學為人師,還要學為人父,學為人母。《三字經》說「養不教,父之過」,教育孩子的方法錯了,也是為人父母的過失。很多母親說是「父之過」,與我沒有關係,實際上「父之過」也包含了母親在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