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供應、穩物價 上海CPI“削峰效應”明顯

保供應、穩物價 上海CPI“削峰效應”明顯

疫情對部分消費品價格造成影響,而上海的應對措施有效平緩了物價波幅。統計顯示,1月至2月,上海CPI(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同比累計漲幅比全國低1.6個百分點,食品價格漲幅比全國低8.2個百分點。市發展改革委昨天表示,目前本市蔬菜、豬肉等主副食品逐漸恢復正常交易,多家超市、農貿市場等貨源充足,能夠滿足市民需求。

受疫情影響,特別是受食品價格上漲拉動,今年,全國CPI出現一定波動。市發展改革委提供的數據顯示,前兩個月,全國CPI同比累計上漲5.3%,特別是食品價格上漲21.3%。相較之下,上海CPI的變動更為平穩,前兩個月累計上漲3.7%,漲幅比全國低1.6個百分點;其中,食品價格上漲13.1%,漲幅比全國低8.2個百分點。另外,全國範圍內除交通和通信價格之外,其他七大類價格同比均呈上漲;而在上海,生活用品及服務、交通和通信、教育文化與娛樂價格同比下降,總體為“五升三降”。

上海CPI被“削峰”的背後,離不開本市為保供應、穩物價而實施的一系列措施。

從1月20日開始,上海啟動應急價格監測,全市平均每天出動50餘人奔赴市場一線,並把價格監測範圍從平時的61家農貿市場和超市,擴大到100多家超市、農貿市場、藥店,重點關注豬肉、蔬菜、水果等民生商品,以及口罩等疫情防控商品。應急價格監測堅持日報制度,確保監測信息的準確性、及時性和有效性,以及時發現苗頭性、傾向性問題。

價格的短期波動與供應狀況密切相關。為穩定市場,上海加強了地產蔬菜的供應,在對成熟蔬菜提前採收、及時上市的同時,安排1500萬元資金用於擴大綠葉菜產能。同時,充分發揮外延基地和市外主供應基地的作用,加強與山東等蔬菜基地對接。此外,為減少中間環節,穩定市場供應,持續推動叮咚買菜、大潤發等渠道直接對接批發市場。

為做好糧油和應急物資的調配和儲備投放,疫情防控期間,上海克服困難,積極推動相關行業的骨幹企業提前復工。前兩個月中,本市先後兩次向市場投放凍豬肉儲備5000噸,並持續推進“豬肉平價供專櫃”“蔬菜平價專櫃”等。

值得一提的是,1月至2月,上海不僅連續啟動“社會救助和保障標準與物價上漲掛鉤聯動機制”,面向保障對象,按月、及時、足額髮放價格臨時補貼,而且還進一步完善聯動機制,研究出臺疫情防控期間對低收入群體臨時性提高補貼標準的政策——在現有補貼標準基礎上,疫情防控期間,對保障對象的補貼標準臨時性提高5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