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那些“金色相機”

潘太康120單反“金機”

哈蘇與祿來福來這兩個名字,中國攝影人無人不曉,而對於來自民主德國的潘太康6(Pentacon six)可能比較生疏。不過,對於東歐原先那些社會主義國家陣營的攝影師來說,潘太康6可謂大名鼎鼎,捷克斯洛伐克世界級的攝影師簡•索德克(Jan Saudek)就是依靠這種中畫幅單反相機成名成家的。

我們還是先來看看這款“人民的哈蘇”之來歷。在二戰以前,德國的工業中心在東部,尤其是東部的德累斯頓(Dresden)更是德國的相機工業中心,而著名的卡爾•蔡司公司的總部位於德累斯頓西部不遠的耶拿(Jena)小鎮。1959年,民主德國政府對相機和鏡頭廠家進行了優化組合,將Zeiss Ikon、KW(Kamera Werke)、Belca、Altissa、Welta等眾多攝影相關企業合後成立了名曰“VEB Kamera-und Kinowerke Dresden”照相機工業托拉斯,並於1964年更名為“Pentacon”集團,以紀念該公司最值得驕傲的發明——五稜鏡——“Pentacon”就是“Pentaprism”( 五稜鏡)與“Contax”(康泰時)兩個名字的組合體。

在潘太康集團組建之前,KW公司就於1956年開發出了6×6畫幅的Praktisix相機。這個名字應該是將該公司著名的135相機 “Praktica”(普拉提卡)與“six”(6)兩個單詞的組合,意為6型的普拉提卡,讀音為“普拉提西克斯”。該機後來還進化成Praktisix Ⅱ和Praktisix ⅡA,從Praktisix ⅡA開始,機身底部多出兩個方便安裝膠捲的圓疙瘩。筆者百思不得其解,因為Praktisix和Praktisix Ⅱ依靠機身內部的彈簧片即可輕鬆裝卸膠捲,整個設計簡潔美觀,到了Praktisix ⅡA型號,何必要讓機身底部多出來兩隻“腳”呢!新增的這兩隻“腳”不僅顯得累贅,而且相機都無法平放了——除非在三腳架接孔處增加一個厚厚的墊子。潘太康集團於1966年將Praktisix ⅡA相機更名為Pentacon six,1968年開始又改成了Pentacon six TL,一直到1990年兩德統一停產,相機名字以及性能再也沒有改變。

圖片展示的Praktisix和Praktisix Ⅱ這兩款鍍金相機是在意大利加工的。除了機身上原來的鍍鉻部位改為鍍金之外,相機的原始飾皮也被更換成了真皮,由於鍍金部位的比例較大,再加上漂亮的飾皮,因此這兩款鍍金相機更加顯得金碧輝煌。

盤點那些“金色相機”

盤點那些“金色相機”


哈蘇120單反“金機”

在中畫幅數碼相機領域,哈蘇(Hasselblad)的信任度恐怕無出其右,其實,哈蘇的名氣更多傳承自6×6畫幅的膠片相機,特別是經過改裝的哈蘇相機多次伴隨著美國宇航員登月的經歷更讓哈蘇品牌路人皆知。哈蘇現在的主要產品是H系列數碼相機,它們只是延續了哈蘇膠片時代的的輝煌而已。

哈蘇品牌於1841年在瑞典哥德堡建立,起初它只是一家經營雜貨、服飾和畫像材料的小商店。哈蘇從1887年開始才經營與攝影有關的商品,哈蘇最具代表性的6×6系列中畫幅膠片相機誕生於1948年。1957年是哈蘇發展歷程中的一個轉折點,此年哈蘇歷史上最重要的一個相機系列——500系列誕生。該系列一種延續了半個多世紀之久,直到2013年,哈蘇CEO才宣佈哈蘇500系列的最後一個產品503CW停止生產。

盤點那些“金色相機”

503CW


1987年,哈蘇公司為了紀念500系列相機誕生30週年,限量生產了1400臺500C/M鍍金相機,編號從“0001”至“1400”。由於500C/M原始相機的鍍鉻部分較少,所以鍍鉻改成鍍金後,金色在整機中的佔比不大。

盤點那些“金色相機”

500CM


哈蘇公司後來還發布過503CX以及2000FC/M等型號的鍍金相機。

盤點那些“金色相機”

2000FC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週年之際,哈蘇公司發佈了503CW限量版鍍金相機。該機限量生產61臺,每臺相機的編號代表從1949年到2009年的每一個年份,如“編號1949(1949-2009)”代表1949年。

哈蘇此前的鍍金相機通常會保留相機的原始黑色飾皮,而這款503CW鍍金相機為了迎合中國人的口味也是為了突出喜慶特色,而將黑色飾皮更換成了酒紅色皮革。這款限量版鍍金相機每臺都有一個金色的銘牌,上面刻有哈蘇圖標以及“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週年 1949-2009”字樣。改機配有Distagon CFi 60mm f/3.5或Planar CFi 80mm f/2.8兩種卡爾•蔡司鏡頭,每部相機配置的鏡頭是隨機的。另外,購買者可以選擇在銘牌上刻上哈蘇V系統標誌或自己的名字。

盤點那些“金色相機”

圖注:1969年7月20日,阿波羅號宇宙飛船成功登月,美國宇航員尼爾•阿姆斯特朗和巴茲•奧爾德林使用哈蘇500EL/70型相機拍攝下類人了首次登月的照片。哈蘇相機還多次隨同宇航員登月,該圖是宇航員艾倫•賓(Alan Bean)在月球使用哈蘇相機時的留影,他乘坐的是阿波羅12號,登月日期為1969年12月。

祿來福來120雙反“金機”

祿來福來(Rolleiflex)相機的種類非常繁多,其中既有120單反,也有120雙反、4×4雙反以及各種135相機。儘管祿來福來的120單反相機在性能方面超越了瑞典的哈蘇相機,但在市場影響力方面要差很多,祿來公司最知名的機種在於120雙鏡頭反光相機。近幾年被熱炒的美國芝加哥“保姆攝影家”薇薇安•邁爾(Vivian Maier)最喜歡的相機就是祿來福來雙反相機,因為這種相機的俯視取景方式非常有利於在街頭進行隱蔽性抓拍。

祿來福來雙反相機的歷史比哈蘇120單反的歷史更加悠久,從1929年的原始版本一直到最新的2.8GX和2.8FX,時間跨度達80餘年。祿來福來120雙反相機有普及類的祿來可得(Rolleicord)和高端的祿來福來兩大系列。

在所有的祿來福來雙反相機中,被公認為最經典的型號是採用卡爾•蔡司Planar 80mm f/2.8和施耐德Xenotar 80mm f/2.8鏡頭的2.8F型,以及採用卡爾•蔡司Planar 75mm f/3.5和施耐德Xenotar 75mm f/3.5鏡頭的3.5F型。

盤點那些“金色相機”

祿來公司還曾經推出過採用55mm f/4廣角鏡頭的祿來福來Wide雙反相機以及採用135mm f4中長焦鏡頭祿來福來Tele雙反相機。

盤點那些“金色相機”

1983年,祿來公司為紀念F系列相機停產,全球限量發售1500臺紀念版的祿來福來2.8F Aurum “白臉金機”。其機身飾皮採用經久耐用的非洲蜥蜴飾皮,金屬部分全部採用了鍍金處理。

1996年,Ian Parker先生為英國澤西祿來俱樂部(the UK RolleiClub Jersey)定製了100臺收藏版本祿來福來2.8GX,不過該機並非真正的鍍金版,僅僅在商標等部位採用鍍金裝飾;1999年,祿來又推出了70週年紀念版祿來福來2.8GX鍍金相機,但沒有引起很大反響。

盤點那些“金色相機”

盤點那些“金色相機”

2009年,為了紀念祿來福來雙反相機誕生80週年,祿來公司發售了一套三機紀念版雙反鍍金相機,總共限量80套。套裝裡面的三款相機分別採用了50mm f/4廣角鏡頭、80mm f/2.8標準鏡頭以及135mm f/4中長焦鏡頭。三款相機均被名曰Bordeaux Nappa的皮革包裹,共同裝在一個核桃木錦盒裡。

盤點那些“金色相機”

盤點那些“金色相機”

80週年紀念版


盤點那些“金色相機”

圖注:薇薇安•邁爾一生拍攝了約15萬張照片,這些照片主要是用祿來福來120雙反相機拍攝的。

徠卡紀念版“金機”

提到“金機”,就不能不說徠卡。在各相機廠家中,徠卡的鍍金相機數量最多,也最為知名。1979年恰逢135相機的發明人,也是徠卡相機之父奧斯卡•巴納克先生誕生100週年,徠卡公司發佈了徠卡R3和徠卡M4-2的鍍金紀念版套機。1984年,徠卡又限量發售了1000臺徠卡R4單反相機24k鍍金版相機。

盤點那些“金色相機”

盤點那些“金色相機”

1997年,徠卡公司發佈了香港迴歸中國紀念版徠卡R6.2鍍金相機;在數碼時代的2009年,徠卡和其在亞洲的總代理興華拓展共同發佈了一款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週年紀念版徠卡MP鍍金相機。

徠卡公司並非只對中國人民情有獨鍾,早在1995年,徠卡公司就為新加坡建國30週年特製了150臺徠卡R 6.2鍍金版相機;1996年,徠卡還限量生產了700臺泰王國國王登基50週年紀念版徠卡M6金機。

盤點那些“金色相機”

盤點那些“金色相機”


盤點那些“金色相機”


在2013年6月的奧地利WestLicht Auctions拍賣會上,一款名為徠卡Luxus“Karl Henkell”的鍍金相機成為全場售價最高的產品,該機以528000歐元(摺合人民幣4224000元)的高價成交。這款相機由德國企業家Karl Henkell(Henkell Trocken)的家族持有,全球僅此一臺,它是1931年進行特別定製的,由現居於澳大利亞的孫兒Hans提供。

盤點那些“金色相機”

這是1932年生產的徠卡Luxus Ⅱ於1932年出產,機身除了鍍金以外,還配有蜥蜴皮。作為當時的全球限量款,全世界僅生產了4臺。由於其他3臺都已下落不明,使得這臺本來就價值連城的相機更加彌足珍貴。據說,這部相機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由一位攝影發燒友收藏,他當時並不知道該機“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的珍貴价值,竟然在在1940至1950年之間無數次使用該機拍照,以致於讓相機中的貴族形象變得落魄潦倒。

盤點那些“金色相機”

阿爾帕11si“金機”

徠卡現在已經變成了奢侈品品牌,徠卡相機似乎是高端的象徵。不過與瑞士的阿爾帕相機相比,徠卡相機當年只是幹活的工具,阿爾帕才是真正的貴族。

盤點那些“金色相機”

上面所說的阿爾帕相機並非現在的12系列中畫幅技術相機,而是1990年之前的阿爾帕135單反相機。阿爾帕相機之所以享有如此崇高的地位,主要因為這種相機的開發宗旨就是專門為有錢人量身打造的把玩工具,而不是給攝影師們生產的工作相機。為了將阿爾帕打造成相機中的貴族,就像其相機說明書中所說的那樣:所有相機零件都像瑞士手錶那樣精準;所有第三方為阿爾帕相機定製的鏡頭,都必須按照阿爾帕的標準在阿爾帕檢測室重新檢測,檢測合格的留下並打上“ALPA”標誌銷售,不合格的則原路退回。

盤點那些“金色相機”

為了彰顯貴族身份,阿爾帕公司在1980年發佈了阿爾帕11si鍍金版相機。該機總共生產了705臺,每一臺都配有精緻的木盒。

祿來35系列“金機”

在膠片相機時代,各個相機廠家都推出過方便攜帶的135小型相機,如尼康28T、尼康35T、理光GR1、美能達TC-1,不過在今天看來,它們在相機史上的影響力都不及1966年誕生的祿來35相機。祿來35小型相機不僅生產年代最長,而且品種也最為豐富,其中有若干款值得收藏的紀念版型號。

盤點那些“金色相機”

最初的祿來35主要還是人們的便攜拍攝工具,後來這種相機逐漸演化成攝影愛好者們品玩的工具。祿來35外形小巧精緻,機械感和金屬感強烈,如同工藝品一般讓人愛不釋手。

盤點那些“金色相機”

1970年,祿來公司為慶祝公司成立50週年,特製了1500臺祿來35鍍金紀念機。到了1995年,祿來公司為慶祝公司成立75週年,又限量發售了900臺祿來35鍍金紀念機。從1920年到1995年,正好相當於每月一臺,而且相機編號也按照年月編序,如02/69號,即代表1969年2月。

盤點那些“金色相機”

日產“金機”

早在20世紀60年代,日本相機就已經在世界範圍內取代了德國相機的主流地位,但是日本主流相機廠商製造“金機”的興趣不大,其中最為典型的是佳能公司——膠片時代沒有發佈任何“金機”。與以德國相機為代表的西歐相機相比,日本相機更新速度快,並且以銷量大、實用性強見長,這就決定了日本主流相機廠商沒有必要像徠卡、祿來那樣——被逼無奈之下只能劍走偏鋒,去開發鍍金紀念版相機以增加賣點。

在為數不多的日產“金機”中,尼康的鍍金版FA、賓得鍍金版LX最為有名。

盤點那些“金色相機”

說到這裡,不得不提德日混血兒康泰時(Contax)。康泰時原是一個屬於卡爾•蔡司的德國品牌,德國相機沒落之後,該品牌被日本的京瓷公司收購。康泰時品牌歸屬日本後曾經發布了多款“金機”,如康泰時品牌60週年紀念版的康泰時T2“金機”以及康泰時RTS“金機”。

DIY“金機”

除了相機廠家專門生產的鍍金版相機外,還有種類繁多的DIY鍍金相機,其中最為知名的DIY鍍金相機在意大利。意大利的鍍金相機除了給相機的金屬部位鍍金之外,還將相機的原始飾皮更換成蜥蜴、鱷魚或者鴕鳥皮,以彰顯相機的高貴。

盤點那些“金色相機”

但是近幾年在英國興起的一家相機鍍金機構卻認為還是保留相機的原始飾皮更好。這家機構的創辦者是英國攝影師奧利弗•布萊克威爾(Ollie Blackwell),他夫人凱瑟琳(Catherine Zoraida)是一位致命的珠寶設計師。

從收藏價值來說,DIY的“金機”不及原廠發行的“金機”,這是因為原廠發行的“金機”都是限量版而且都有特殊的紀念意義。

盤點那些“金色相機”

盤點那些“金色相機”

因為數碼相機的保值價值不及傳統的膠片相機,因此相機廠商發佈的鍍金版數碼相機並不多見。現在也有一些第三方DIY了一些鍍金數碼相機,如著名的奢侈品品牌Brikk在2014年發佈了鍍金版的“尼康Df相機+尼克爾14-24mm f/2.8鏡頭”套裝,該套裝共鍍有26克拉純金,價約高達人民幣25萬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