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重、宜居、现代——大国首都应有的样子

疫情之下,首都功能核心区显得静悄悄。其实在这份安静中,《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8年-2035年)(送审稿)》已经摆上了国务院的审议桌。大国首都应有的模样已经绘就,只等审议通过,挥毫泼墨。

大国首都究竟是一幅什么样子?换句话说,首都功能核心区未来定位是什么?在过去的三年中我们已然感受到一种历史厚重的呈现,以“老城保护”为主基调的核心区疏解整治,从未像过去三年那样迅疾而又稳健。如果把今天的老城图景与三年前的样子叠放在一起,就会发现老城今日有多美。在过去的三个月中,首都功能核心区规划历经了30天的公开征求意见,然后又是一个多月的修改完善,核心区的定位已经豁然清晰,并深刻于公众心中——政务环境优良、人文魅力彰显、人居环境一流。

基于这样的功能定位,如果用三个词来描绘首都功能核心区,你会选择哪三个?坦荡、宜居、现代——这是我的答案。60年前,郭沫若曾经这样描绘首都:坦坦荡荡、大大方方;巍巍峨峨、正正堂堂。一条中轴线串起一部中国史,一座四九城彰显一种规矩范。建筑布局上的规整,恰恰反衬出首都气质中的庄重。因为这是首都功能核心区,“首都”的定位首先是政治,而政治最应当彰显的就是坦荡庄重。在这份规划中,街区的概念得到了完美体现。183个街区的划分浸润的是老城保护的理念,特别是对胡同、四合院的保护,让城市留住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这是最珍贵的宜居风范。还有一个词是现代,老街坊也有现代化,这体现的是以人为本的民生情怀。这几年北京市在背街小巷治理、共生院改造、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方面不断进行探索,就是要让古老与现代交相辉映,尽管历史厚重却依然现代时尚。

就在上个月的市委十二次全会上,再次把核心区规划作为一个重要议题进行研究。将核心区作为整体统一编制控规,在北京发展史上是第一次,是胸怀“两个大局”,推动新时代首都新发展的重要之举。全会强调要正确处理好“都”与“城”、服务保障与改善民生、历史与未来的关系,谱写新时代核心区发展新篇章。文明古国、民族复兴,要在这个历史坐标中规划大国首都应有的样子,要在首都功能核心区规划编制和实施落地过程中,充分彰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的自信与坚定、光荣与梦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