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囧媽》:為什麼父母付出了一切,孩子卻在誤會你?

01

新年賀歲片《囧媽》上映了,電影裡徐崢飾演的徐伊萬特別煩自己的母親,覺得她管的多,管他父親不許喝酒不許交友,管自己身材高矮胖瘦,甚至他結婚後,媽媽還要插手他的家庭。

《囧媽》:為什麼父母付出了一切,孩子卻在誤會你?

徐伊萬覺得自己就快要崩潰了,就在媽媽又一次插手他婚姻的時候,他的小宇宙爆發了。

他質問母親,為什麼不聽他的話去給妻子張璐打電話?為什麼要插手他的婚姻?

母親說道,我知道你的婚姻出問題了,我能不管嗎?

最後徐伊萬把自己心裡憋了很久的心裡話一股腦的倒了出來,他控訴母親管的寬,控訴母親的強迫症,控訴母親的疑心病,還告訴母親她的小番茄是自己丟掉的。

二人說到激動的地方,徐伊萬更是直言,他覺得他的父親是被母親氣死的。一番爭吵,徐伊萬和母親陷入了久久的沉默。

《囧媽》:為什麼父母付出了一切,孩子卻在誤會你?

直到母親坐在雪地裡,告訴徐伊萬他的爸爸醉酒後會耍惡劣的酒瘋,不僅砸壞傢俱,還惡意傷人,為了不傷害到徐伊萬,不影響伊萬爸在孩子心中的形象,她才會把伊萬爸管的那麼緊。也為此自己默默扛了很多年。

徐伊萬哭了,原來母親是那麼的愛他,一番傾訴後,二人終冰釋前嫌。

孩子從不質疑父母對自己的愛,但是他們會無法理解父母的愛。因為他們沒有真正參與到問題其中,只是被父母一廂情願的把困難承擔了下來。

不知緣由,則無法理解。不知始末,則無法釋懷

沒有人喜歡被矇在鼓裡,哪怕他是一個孩子。孩子再小也有臂膀,承擔不了狂風暴雨,也扛得住和風細雨,讓孩子參與到家庭中來,才能多些理解,避免誤會。

02

在《好媽媽勝過好老師》這本書中,有這樣一則故事。

有兩個分別叫李剛和王海的男生,他們的父母都失業了,家庭陷入了經濟困難。在這種情況下,兩個男生的表現卻不一樣。

叫王海的男孩,和之前沒有改變,依舊我行我素。名牌鞋衣加身,跑到網吧上網,甚至還開始了逃課。

問他的父母,他的媽媽是這樣說的:"我們覺得孩子應該擁有這個時期該有的快樂,再苦再累也不能讓孩子感到委屈,也不能讓孩子體會我們失業的酸楚。"

"所以我們從不在孩子面前傾訴失業後的困難與失落,也不抱怨掙錢的累與苦,照常滿足孩子的各種要求,沒想到他如此回報我們,我們很失望。"

而李剛卻不一樣,雖然也會上學遲到,但明顯他的學習在穩步上升,沒有受到太多影響。

原來李剛父母失業後又創業,沒有時間陪伴在孩子身邊,思前想後覺得應該讓孩子知道家庭目前遇到的困難,便同李剛講述了他們的境況。

《囧媽》:為什麼父母付出了一切,孩子卻在誤會你?

父母表示,困難只是一時的,不過需要李剛與他們一起為這個家努力,希望李剛能盡一份自己的力量。

李剛聽後,明確表示會照顧好自己的學習,不讓父母操心。有時父母回家晚了,李剛還會主動幫忙給他們捶背按摩,減輕他們的負擔。

同樣的一件事,父母是否選擇讓孩子參與進來,決定了孩子不同的態度。

讓孩子參與家庭生活,是對孩子的尊重,也是對孩子的認可。孩子是家庭的一員,他有責任和義務,為這個家做出一份貢獻。

就像一句教育格言說的:謀生型父母必須讓孩子體驗父母勞動的辛酸。這樣孩子才不會高估自己的家庭條件,擔起屬於自己的一份責任。

03

電視劇《小歡喜》裡,季楊楊的媽媽生病了,乳腺癌。

季媽媽並沒有選擇告訴父子倆,而是自己獨自承擔。直到瞞不過去了,被自己丈夫發現,才向季勝利坦白。

在高三這麼緊張的時期,父母怕影響孩子的學習,所以一直隱瞞病情。但孩子不是傻子,敏感的季楊楊明顯發覺了父母的異樣。

但是父母依然沒有選擇告訴他。

《囧媽》:為什麼父母付出了一切,孩子卻在誤會你?

在一次季爸爸差點延誤孩子的班級活動時,季爸爸聽到了孩子的心聲,才明白季楊楊已然長大了,是家庭中的一員,在經過多次心理鬥爭後,決心告訴孩子真相。

父母把孩子約到賽車場,告訴了楊楊媽媽的現狀。季楊楊開始無法接受,痛哭著跑開,但之後的行動,感動了自己的父母。

原來季楊楊聽說化療會掉頭髮,於是他去理髮店剃了個光頭,告訴媽媽他會陪伴她一起面對難關。

《囧媽》:為什麼父母付出了一切,孩子卻在誤會你?

本以為季楊楊的學習會因此受到影響,沒想到,孩子反而比以往更加努力了,通過與父母的交心,季楊楊變得理解父母了。

季爸媽感到甚是欣慰。

季楊楊的父母總喜歡自己扛著,認為一個人痛苦就夠了,沒必要拉上一家人。但他們忘了,家不是一個人的家,是這個家庭所有成員的家,少了誰都不行。

而季楊楊終於得到尊重,參與到這個家庭裡來後,他的改變令父母驚歎。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說過:我們必須變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同理,我們只有站在孩子的角度看,才配做他的父母。

想想自己幼時多渴望得到父母的認可,希望父母能給自己機會參與到家庭事情的討論中來,如今的孩子也一樣。

04

讓孩子參與家庭生活,懂得擔當,彼此理解。

首先,父母要學會同孩子商量問題

父母遇到關於家庭的問題,可以與孩子一起商量,讓孩子發表自己的意見,這樣不僅是對孩子的尊重,也會培養孩子責任感。

家庭遇到困難了,父母不應該自己默默承擔,而是告訴孩子目前家庭所面臨的困境,需要他為此盡一份心力。

多數孩子會覺得自己得到了重視,選擇主動承擔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來減輕父母的壓力。就像被動與主動,總是會有大不一樣的效果。

《囧媽》:為什麼父母付出了一切,孩子卻在誤會你?

其次,孩子參與家庭生活不分年齡大小

父母常說孩子還小,孩子還小,能做的了什麼。不管孩子多大,他都在發揮自己在家庭中的作用。

為何不讓孩子發揮更有意義的作用呢?孩子小時,父母可以帶孩子一起收拾家務,儘管他做起來可能是在搗亂,但他確實是在幫忙收拾整理。

遇到問題同孩子商量,也許孩子說的建議沒有那麼好,但他至少會扛起自己要負擔的那份責任。

犯罪心理學教授李玫瑾說過:不管他學習什麼狀態,讓他參與家中大事總是沒有壞處的,起碼錶明你把他當大人對待了,他就會擔起他的那一部分責任。

父母經常容易忽略的事情是,要把孩子當大人看時,把他當小孩,孩子明明是個孩子時,父母卻把他當大人。

只有讓孩子參與進來,孩子才會更理解父母,更會有擔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