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40%北大新生認為活著沒意義?李躍兒:成"人"比成"績"更重要!

不管做什麼,怎樣做,最重要的,就是人先得是個人!人是一種渴望幸福的動物,人應該為幸福而活著。——李躍兒

超40%北大新生認為活著沒意義?李躍兒:成

01

第一次在尹建莉《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一書中讀到——《給小板凳揉揉疼》一文時,醍醐灌頂,一下子豁然開朗——原來教育是這樣子的。

書中講到,當孩子走路不小心碰到什麼東西時,很多家長會故意舉手,打那個肇事者,責怪他為什麼弄疼孩子,做出報仇的樣子。

這樣的行為,在我們生活中太司空見慣了。

但這其實是一種復仇行為,直接傳遞給孩子的就是——遇到不痛快時可以去責怪別人,教給他不寬容和報復。

孩子單純如一張白紙,任何事情對他來說都是全新的,任何經歷都是體驗和學習。萬事萬物,一張桌子,一根草,他們對它的態度是和人一樣的。

她建議在孩子磕傷碰傷時,抱抱孩子,親親孩子,因為媽媽的吻是最好的安慰劑。當孩子情緒稍微穩定後,再引導他去善待對方,像對待他一樣,帶著他去給小板凳揉一揉,告訴小板凳“馬上就不疼了。”

超40%北大新生認為活著沒意義?李躍兒:成

這樣教會孩子的是:碰撞是雙方的事情,要互相體諒。還讓他學會了為朋友分擔痛苦。當孩子去給小板凳揉疼時,他自己的疼也忘記了。

圓圓在這樣充滿愛的教育下,成為一個善良豁達的孩子,對萬事萬物都親切友好。

  • 上小學時,她和班裡同學關係都很好,每次評選三好學生,幾乎都全票當選;
  • 初中在寄宿學校,剛開始分到不好的水果時會不高興,但當她想到如果不好的水果不給自己,就會分給其他同學時就釋然了,以後分到什麼樣的水果都不在意;
  • 在高考的前2個月,她把自己複習到,覺得有用的需要背誦的英語單詞整理好,然後複印裝訂好,給同學們每人一份……

尹建莉說:“善良的人,才是和世界摩擦最小的人,才容易成為幸福的人;在心態上不苛刻的孩子,長大後他的處事態度會更自如,人際關係會更和諧,會獲得更多的幫助和機會。當‘給小板凳揉揉疼’成為孩子的一種思維方式時,他在生活中處處給出的就是理解、善意和尊重——而他從生活中獲得的,也正是這些。”

超40%北大新生認為活著沒意義?李躍兒:成

02

然而,不是所有父母都能意識到,這些細節教育對於孩子整個人格塑造的重要性。在他們“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殷切期盼中,教育的重心只有成績。

多年前,身為清華大學大四學生的劉海洋,為“考證黑熊嗅覺是否靈敏”,在北京動物園用硫酸潑向黑熊,造成了惡劣的社會影響。

劉海洋從小學習成績優異,是老師眼中的“優秀”學生”。據說,每年的家長會上,都有一檔固定節目,就是用差不多1/3的時間講劉海洋,表揚他的好學上進。而他母親原則上要求他每次都考第一。

可惜,雖然學習成績優異,但劉海洋的人文情懷卻如此淡薄,完全沒有任何的同情與悲憫。人格之中那些最重要的、閃閃發光的、偉大的情感要素——關愛、同情和悲憫卻看不到。

超40%北大新生認為活著沒意義?李躍兒:成

李躍兒在《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一書中講到,在我們的教育裡,一個人格健全、情操高尚、精神蓬勃的孩子,往往不被再看作是榜樣。但是,一個考試成績好的孩子,無論他的人文情懷多麼淡薄、心理空間多麼狹窄、精神世界多麼蒼白,動手能力多麼差勁、創新意識甚至為零,都會成為榜樣。

北大教授徐凱文做過一個統計:北大一年級的新生,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其中有30.4%的學生厭惡學習,或者認為學習沒有意義,有40.4%的學生認為活著沒有意義。

這些學生說:“我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要學習,為什麼要活著。我現在活著只是按照別人的邏輯活下去而已。”

徐凱文教授說,這些孩子很多都犯有“空心病”,他們有強烈的孤獨感和無意義感。他們從小都是最好的學生,最乖的學生,但是他們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活下去,活著的價值和意義是什麼?

這是何等的諷刺,父母擠破腦袋、挖空心思培養出來的“優秀”孩子,最後患病,覺得人生沒有意義,甚至想自殺!

他們可是國內頂級學府的天之驕子,是許許多多學弟學妹的榜樣,是父母和老師眼中引以為傲的國之棟樑呀!

超40%北大新生認為活著沒意義?李躍兒:成

我們不禁要問:到底什麼才是真正的“人才”?!

《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一書中給了這樣的定義:什麼是人才?人才就是人與才的結合。人的部分代表的是人文情懷的東西,比如良知、關愛、寬容、同情心;才就是能力,聰明才智,知識技能。兩者相加才是人才。

也就是,“才”由知識和技能組成,如果沒有能力,知識一文不值。能力是前面的1,知識是後面的0。

所以,能力是0,0與0在一起還是0。如果能力是1,加起來就是10分,如果能力是9,加起來就是90分。

超40%北大新生認為活著沒意義?李躍兒:成

但“才”和“人”在一起比,“人”才是那個1,“才”就變成了0。“才”的價值,只有靠人才能體現出來。

李躍兒說:“人,人文情懷就像太陽一樣,用它的光來照耀;像雨露,全方位的滋潤。知識也好,能力也好,只有通過陽光雨露的照耀和滋養,才能生長,才能生機勃發,才能在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才能對整個人類有益。”

牛根生說:“有德有才,破格重用;有德無才,培養使用;有才無德,限制錄用;無德無才,堅決不用。”

從個人角度而言,我們也一定不喜歡和一個自私自利的人共事。即使他是天才,聰明絕頂,也只會避而遠之。

“德”,從來都是一個人立足於社會的根基!

超40%北大新生認為活著沒意義?李躍兒:成

03

偉大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兒童通過周圍世界的美,人的關係的美而看到的精神的高尚、善良和誠實,並在此基礎上在自己身上確立美的品質。 ”

而這個美的品質,就是我們說的人文情懷——善良、尊重、關愛、寬容和同情心,它是人性中最重要的養分。

它可以從文學、藝術這些看似無關緊要的東西中慢慢獲得,更需要老師與家長多觀察和留心,敏銳抓住時機,一點一點從類似“給小板凳揉揉疼”這樣的細節中培養而來!

這些細節真的很“小”,但教育往往都蘊含於此。每一個細節,都可以拓展為孩子的一個好習慣或壞毛病。

作為父母,我們需要擦亮眼睛,從一件件“小事”中慢慢引導孩子,給他們輸送營養,讓他們成為一個善良的人、一個擁有幸福能力的人、一個悲天憫人的人!


慕珂,《如何說孩子才會聽》講師,育兒路上走過彎路的媽媽,深感“父母成長,孩子才能改變”。致力於家庭教育,希望在育兒育己的道路上,與您一同成長!歡迎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