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成為“嚴師”,要念好“情、理、法、度”四字訣

當下,社會輿論對“熊老師”“狼老師”有所忌憚,對那些治學嚴謹、對學生嚴格要求、嚴格管理的“嚴師”卻甚為讚譽,極力推崇。很多家長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師從“嚴師”而成為“高徒”。而在一些教師看來,較之“名師出高徒”,“嚴師出高徒”更為現實,也更容易實現,於是就把“嚴”當成自己致勝的法寶。

但是,筆者觀察發現,一些學校、教師、家長對“嚴”的理解有些偏頗,認為軍事化管理就是“嚴”,認為只要出分數,任何教育手段都不過分。一些教師把“嚴”演繹成了時刻板起的面孔、無端批評訓斥,甚至無情諷刺、殘酷體罰。

想成為“嚴師”,要念好“情、理、法、度”四字訣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嚴師”之“嚴”,要建立在治學嚴謹、教學認真的基礎上,對學生嚴格要求、循循善誘、一絲不苟。如此,經過努力才可能“出高徒”。因此,“嚴師”必須是師德修養、專業素養、專業知識、專業能力都過硬的教師。沒有上述條件為基礎,一味“嚴”字當頭,很容易在“唯分數”導向下跑偏走邪,不但不能“出高徒”,還可能會“嚴”出事兒,損害學生身心健康。

僅就對學生施“嚴”而言,要想實現“嚴師出高徒”,就要念好“情、理、法、度”四字訣。

情,就是對學生的愛。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教師對學生的愛,是職業情感,也是職業能力。愛是“嚴”的重要內涵,也是“嚴”的終極目標——“嚴”是形式,“愛”才是內容。成功的嚴師,能把“嚴”與“愛”完美結合,動之以情,情通而理達,從而實現教育目標。因此,教師對學生施“嚴”時,一定要先鋪就“愛”的情感底色,尊重學生的人格尊嚴,切不可做出不理智、不明智的行為。

理,就是道理、情理。包括規範、守則、紀律、公約、道德規範等。教師嚴格要求學生,必須有“理”,才能避免“嚴”的盲目性,才能以理服人,絕不能仗著師道尊嚴,強詞奪理、無理取鬧。值得注意的是,有些教師並非“無理”,他們確實是依規嚴格要求學生,但由於沒有及時有效說理,學生並沒有接受。“理”之不曉,等於教師“無理”,學生或產生過激反應,或“悶聲葫蘆生悶氣”,教育效果都無法達到。因此,教師在“嚴”的同時,還要會“說”,善於講清道理,方能讓學生口服心服。

法,就是靈活多變的方法。面對學生的個性差異、不同的教育情境,選擇簡單劃一的“嚴”法,顯然是不明智的。教師嚴格要求學生時,應既有原則性,又有靈活性——原則問題不講情面,具體方法靈活多樣,有的放矢。魏書生老師罰犯錯學生當眾唱歌,收到了比當眾訓斥更好的教育效果。教無定法,“嚴”亦無定法,用對方法,才能“嚴”出效果,事半功倍。

度,即過猶不及。凡事講究度,“嚴”也不例外。適度施“嚴”,嚴寬相濟,是教育哲學。“嚴”過了頭,不僅會損傷學生的自信心,還容易誘發學生的畏難情緒和逆反心理,個別學生甚至會“破罐子破摔”。因此,在一個教育週期內,教師一定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出適度的教育規劃和階段性教育目標,並循序漸進地完成,再引導學生向更高的目標邁進。學生嚐到“嚴”的甜頭,悟出“嚴”的好處,就會主動配合教師嚴格教育、嚴格管理。

念好“情、理、法、度”四字訣,並把四者有機結合起來,即使是“嚴”的教育行為,也會充滿人情味。這樣,“嚴師出高徒”才有可能實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