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陽標統:抗戰最高諜報機關,軍令部二廳詳情

國民政府最高情報機構:抗戰時期的軍令部二廳詳情


連陽標統:抗戰最高諜報機關,軍令部二廳詳情

軍令部二廳編《對敵情報彙編》


普通人有個認識誤區,以為抗戰時期中國軍隊諜報機關是戴笠將軍領導的軍事調查統計局。實則不然,統計局是執行機構,對情報總其成是軍令部第二廳,它才是代表國家最高情報機構,因為特殊工作性質,軍令部第二廳在歷史上默默無聞,不為人瞭解。


2013年我採訪第一個抗戰老兵羅春暉,抗戰期間他任軍令部二廳無線電通訊總所第九電臺上尉臺長,老人驚人記憶力讓我收穫良多。隨後又採訪總所代號“赤堅”,敵後第十五分臺上尉臺長徐佩珩。


在核實抗戰老兵幾年工作中,湖南、江西也陸續發現幾位倖存健在二廳前諜報員。他們所述自身在抗戰中的工作內容,有些我知道了解,有些則聞未所聞……在那場全民族參與反侵略獨立戰爭中,數百萬戰士在各自崗位上,從事著最堅韌與艱苦的抗戰工作,其中有很多不為我們所知道內容。如何描繪他們工作貢獻與犧牲,不盡然只有一種方法。


二廳沿革


欲瞭解二廳,須知其歷史沿革。1928年2月國民黨二屆中央執行委員第四次會議,通過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組織大綱。大綱將原軍事委員會下轄參謀廳與總司令部參謀處合併,成立新的參謀本部。首任參謀總長李濟琛,次長劉汝賢、葛敬恩。參謀本部下轄四廳一局,軍事情報由第二廳歸納整合。


1937年抗戰爆發後,參謀本部改為大本營第一部,下設一、二、三廳分掌作戰、情報、人事與陸大教育。


1938年4月,國民政府撤退到武漢後,大本營恢復舊制,第一部更名稱為軍令部,第二廳還是主管軍事情報。


為什麼改來改去?你得知道民國的事情,都是三歲孩子沒了娘,說起來話長。


簡單說,就是北伐成功後,國民政府打算收束軍事與民休息。在1929年編遣會議上,當時精簡得連軍事委員會都裁切,其下轄機關與權責移交參謀本部、軍政部、訓練總監部和軍事參議院分掌。


但編遣會議分贓不均,馮玉祥、閻錫山、李宗仁等各路英豪都覺得憑什麼蔣先生你碗裡肉多,老子碗裡肉少。軍人又是個暴躁個性,幾句談不攏就抄傢伙大打出手……最後蔣先生打服各路好漢,但家當被砸得稀爛,元氣大傷。隨後不久,日軍接連發動“九•一八與一•二八”事變,各路好漢只能大眼瞪小眼,有心殺賊卻無力出手,只能忍氣吞聲,韜光隱晦。


此時形勢危急,只能讓一個人當家。一九三二年二月,國民政府重新設置軍事委員會為全國最高軍事機關應對局面,國家各種權柄陸續集中到軍委會,一直到全面抗戰爆發。但軍事委員會幾年來管得太多太寬,蔣先生一手抓三印,什麼黨務、政務、軍務都把持控制,軍委會顯得機構臃腫,運轉不靈。為適應戰時要求,便需要軍委會把很多與戰爭沒直接關聯部門劃分出去分頭管理,同時減少指揮層級,以求軍令迅速暢達,這便是武漢改制的背景。


參謀本部時期第二廳


一九三二年之後,由於戰爭並未大規模爆發,參謀本部第二廳只能只是幕僚機構性質,人少事簡,活動並不活躍……除一些未雨綢繆對東北、日本、臺灣及南洋各地進行滲透與組建諜報網外,更多是做基礎性數據收集與分析。比如測量地形,統計物資,考察社會風俗民情。


參謀本部第二廳時期下轄五個處:

第一處(三五年之前為第四處),負責情報收集,諜報網設置,情報人員的訓練派遣,交通通訊聯絡與駐外武官的領導。

第二處(三五年之前為第一處),專司對日情報工作。

第三處(三五年之前為第二處),專司對蘇情報工作。

第四處(三五年之前為第三處),專司歐美南洋工作。

第五處(三五年之前為第五處),專司邊疆華僑工作。


這個時期為拉大以後抗戰的戰略縱深,調用全國物資。第五處曾辦過邊疆諜報參謀人員訓練班。班址在南京參謀本部內,課程有藏文、蒙文和收集邊疆情報專業課程,集訓時間為一年,學員調用現役軍官中軍校畢業生,軍階要求上尉、少校。集訓後晉升一級,分到邊疆工作。工資除了按“國難薪”以外,加發邊疆津貼和特情費。


連陽標統:抗戰最高諜報機關,軍令部二廳詳情


一般人認為,類似《中國糧食對外貿易》、《華北民眾食料的一個初步研究》這種呆板平實的經濟研究書籍,和戰爭情報無關。錯,太有關係了,這些才是戰爭基礎。


最準確情報,就是從各種具體數據中研判出來的靜態情報。因為經濟與民政數據來自於社會公開信息,任何國家政府都無法做到全面隱瞞欺騙,從中得出數據比較真實,結論也因此靠譜。


軍令部時期第二廳


軍令部第二廳首任廳長徐培根,他在1933年接林尉出任參謀本部二廳廳長,出掌神機。


1926年,徐將軍陸大第六期畢業後,回鄉就任浙江暫編陸軍第一師少校,適蔣先生亦初掌黃埔,遣人邀徐出任軍校步兵科長。徐此時醉心崇拜孫傳芳,看蔣不起,對來使說:"蔣志清這個流氓,老子不跟他混。"來使以此語回覆之,蔣長記心頭。


迨兩年後國民革命軍興,徐任易幟後就任革命軍第十九軍二師第四團團長,與周蔭人部戰於寧海,兵敗逃入上海。革命軍打入上海後才跑出來找組織,經同學白崇禧推薦,隨葛敬恩入北伐軍總司令部就任參謀處副處長……徐將軍性拗執,常常忤蔣,蔣屢翻起舊恨頓足大怒罵:“娘希匹的徐石城,老子總有一天殺掉你個小赤佬!”


連陽標統:抗戰最高諜報機關,軍令部二廳詳情

徐培根將軍


1938年4月,大本營第一部二廳在武漢改為軍令部二廳時,他沒動位置。只是徐將軍私生活比較豐富多彩讓蔣先生嫌惡。於是1939年初,跑去第五戰區軍前效力,和李宗仁搭夥任參謀長。


徐將軍在任時,一、二處官佐多從歐美留學回來,這幫無聊傢伙根據徐將軍名字,背後給他起了個綽號“煙燻肉”。按照“天下無人不通共”民國人脈圖譜原則,徐將軍三弟,是左聯五烈士“除殷夫”……


連陽標統:抗戰最高諜報機關,軍令部二廳詳情

楊宣誠將軍,字撲園。


一般人都以為戴笠是第一情報高手? NO。


軍令部第二廳第二任廳長撲園將軍,才是第一情報高手。撲園將軍厲害之處,不是搞什麼刺殺,刺探,刺激行動。是給他一堆垃圾信息,他抽完一支雪茄,就能整理出有用信息。他獲得情報不靠行動收買,純靠抽絲剝繭,敲骨吸髓分析。


在石頭裡面榨油,靠燒腦就能獲得情報,才是最厲害情報專家……主要是養他們成本低,頂多一人一天三頓飯,餐餐一盅天麻燉豬腦。


第一處


二廳下設四個處。第一處下轄一、二、三、四科,主管日本情報,首任處長吳石。第一處情報來源有以下幾方面。


1、各戰區長官司令部上報的正面敵情。

2、第二廳直屬各諜報組所獲諜報。第二廳當時在交戰地區和敵佔地區均派有諜報組和諜報臺,這些諜報組、臺,分別由二廳第三、第四兩處聯合組織派遣,但有關日敵方面戰略性情報概由第一處負責處理。

3、第二廳直屬海外諜報組所獲情報。這些海外諜報組臺,也是由二廳第二、第四兩處組織派遣,主要任務是蒐集國際情報,其中有關日軍動態則由第一處負責處理。

4、第二廳電訊偵譯工作組和獨立情報臺上報的情報。這是根據各戰區作戰需要,由第二廳第四處臨時組織派遣小型組、臺,蒐集當面敵情,交二廳第一處處理。情況一旦有變動,認為不再需要時,這些組、臺,即行撤銷。


以上四個方面來源以各戰區上報敵情為主。第一處除處理日本情報外,還負責處理與日本有關駐外人事問題。例如日本投降後,駐日軍事代表團的軍事組組長人選,均由第一處負責籤派,派往東京駐日軍事代表團負責軍事組的王武和王丕丞又都是原第一處人員。


連陽標統:抗戰最高諜報機關,軍令部二廳詳情

未經證實,蔣先生左手後是李立柏將軍。


第一處首任吳石處長很資深,1929年從日本陸大畢業回來後,直接進入參謀本部二廳當參謀,旋即任處長。1940年調桂林行營任參謀處長,再去四戰區與張發奎搭夥當參謀長,他走後處長由士官炮科畢業,號稱“日本通”鄭啟商將軍接續,鄭將軍沒當多久調銓敘廳,遺職李立柏將軍接任。


抗戰勝利後,吳石處長任史政編譯局中將局長,期間被策反加入共產黨。1949年撤退去臺時,時任福州綏靖副主任的吳處長,把史政編譯局幾百箱的資料假裝搶運不及留在廈門。去臺後,吳處長出任國防部參謀次長,1950年因中共臺灣省工委書記蔡孝乾案發被逮捕槍決。辦他就是李處長,你說這叫什麼事……哦,還有孫立人,也是李處長辦的。


連陽標統:抗戰最高諜報機關,軍令部二廳詳情

郗恩綏將軍。圖片來自“走過歷史 向軍次將軍年譜”網站。


第二處


第二處下轄五、六、七、八科,本處主管國際情報;中國各國駐外武官也歸該處派遣與考核。處長是郗永綏(郗恩綏),郗將軍是辭修將軍派系,在任時間很短,幹了一年多調去陸軍大學,接任是候騰將軍。


第二處情報來源主要有:

1、國民政府各駐外大使館、公使館武官處。

2、第二廳派駐國外諜報組和諜報電臺。第二廳先後在香港、新加坡、西貢、河內、仰光、加爾各答等地均組派有諜報組、臺,以蒐集當地情報,定期拍發或寄送給第二廳。

3、派往國外軍事代表團。當年國民政府派往國外的軍事代表團,一般均有軍令部第二廳人員參加,負責情報工作和第二廳直接聯繫。

4、第二處除了處理情報以外,還負責籤擬駐外武官的派遣事宜。國民政府派駐各國使館的武官人選,除個別的人員由蔣介石親自交辦而變動者外,一般均由第二廳第二處負責籤擬。


連陽標統:抗戰最高諜報機關,軍令部二廳詳情

二廳第三任廳長鄭介民將軍


第三處


第三處下轄九、十、十一三個科,國內所有各戰場情報統由該處處理,首任處長鄭介民,馬策繼任,之後由龔夢濤接掌……杜逵、鈕先銘。第三處情報來源於各軍、師二字頭處或科。此外還有各地諜報小組、諜報電臺。三處成立之初,完全利用軍統局原有諜報組、臺,一九三九年之後,第二廳自己著手培訓人手,購置器材,自己派遣諜報組臺潛伏敵後。


邱沈鈞先生撰寫的二廳資料說,二廳只有為數不多諜報小組和諜報臺,佈置在西北監視延安。這個說法與事實不符合。我知道就有桂林、老河口、蘭州、西安、昆明等五個支臺,向敵後一共派遣兩百多個諜報組。以派遣到杭滬地區諜報網例子,四個諜報臺分別代號“河山、木草、濺花、驚鳥”……取自“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連陽標統:抗戰最高諜報機關,軍令部二廳詳情

第九電臺上尉臺長羅春暉


諜報組建立使用屬於絕密,由該處第九科獨立掌握,其他科室的人挨近一下他們辦公地點,都被陰森森懷疑眼光盯著。無線電通訊總所每編號臺組,根據業務需要,對應服務一個科。本文細碎內容,多由第九電臺上尉臺長羅春暉提供。


連陽標統:抗戰最高諜報機關,軍令部二廳詳情

馬策將軍任免令


1941年4月11日。行政院長蔣中正函國民政府文官處為軍事委員會函:為軍令部第二廳第三處少將處長馬策另有任用,請予免職。遺缺以龔夢濤繼任,請轉陳任免。


鑑於軍令部二廳以前只是個有頭無腳的幕僚機構,蔣先生吩咐軍統協辦二廳情報收集執行部門。有這等好事,戴笠將軍也老實不客氣,不失時機地從軍統調人充塞填滿三、四處。三處不但處長,連科長以下科員也絕大多數從軍統調用。


但軍統去三處、四處在二廳工作只是派駐。人員組織關係、工資、福利還留在軍統。就是說他門到二廳上班,是軍統組織行為,本人無權直接向二廳辦理報到,或申辦離職手續。


連陽標統:抗戰最高諜報機關,軍令部二廳詳情

魏大銘將軍


第四處

第四處主管情報電訊,設十二、十三、十四三個科,處長魏大銘將軍。第十二科負責通訊戰術,即部隊通訊保密事項。第二廳是統帥部情報機構,掌管業務一面是蒐集對方情況,另一面是防止自方情況被對方蒐集去(通常稱為保密防諜)。從總體來看,軍令部第二廳設有“反情報”業務。但從第四處第十二科主管業務來看,尚屬於反情報範圍,它任務是對各野戰部隊無線電通訊採取某些必要保密措施。

根據當時各方面送到軍令部的報告,部隊通訊洩密事情層出不窮。例如1944年12月,某戰區有一批從前線繳獲日軍文件送到軍令部,其中一部分是經日軍譯出我方某部師以上高級司令部間來往密電碼報,其中有極機密的作戰命令等內容……松山那麼難打,就是中國軍隊密電碼被日軍破譯。


第五處

第五處編成比較晚,直到1944年新疆事變發生後,中央黨部、軍事委員會政治部、軍統局、中統局等單位均派遣人員和電臺前往新疆蒐集各方面的情況。第二廳才增設第五處,主持邊疆情報。


武官系與軍統系的矛盾


同一個單位裡也會因工作地位不同產生歧視的,雖然彼此業務上差不多,但情報工作也有高低貴賤之分,不是麼?


軍統大肆進入二廳地侵門踏戶自然引發人事矛盾,原參謀本部沿用員工屬於武官系,集中在一、二處。軍統系則集中在三、四處。雙方其實也沒什麼大矛盾,主要武官系在二廳內有優越感,他們認為國際情報應該是二廳情報主體,主管國際情報武官系人員是正統,二廳是武官系之家,統計局這次撈過界,客家佔地主了。於是平時看統計局的人,就有點鼻子不是鼻子,眼睛不是眼睛。


而統計局人則覺得武官系天天擺假洋鬼子的譜,一遇見三、四處的人走過,他們互相說話就換洋文,裝什麼裝……還有就是地盤意識過重,老子們過來工作又不是自己想來,是奉委員長之命,有本事你去和老頭子說啊,把我們調走……都是眼高手低水貨,自己沒本事,還嫉妒我們能幹。


武官系大佬們看來,他們太有理由看不起統計局了。老子們使用工作語言是德語、英語、日語,每隔三五十天,總能在各種外事招待會上撈點洋酒、牛扒、麵包嚐嚐,還有機會和外國人叨幾句洋文。和長官關係搞得好還可以派駐國外。三、四處那幫文盲除了會吹牛逼,有這機會麼?


統計局的人反過來,對二廳狗的優越感,不但嗤之以鼻,還覺得他們莫名其妙。路上遇見,心裡多半會罵一句“呸,裝逼範”。大家去飯堂打飯時遇見,三處長馬策就對二處長候騰酸溜溜地諷刺:哎吆,候處,你咋不去吃牛排麵包了,來這吃回鍋肉,不怕吃傷胃口……邊上一堆少校、中校、上校科員聽見後,要麼捧著飯盆裝沒看見快步閃開,要麼各自站在自己長官身傍,用藐視而挑釁的眼神怒視對方。


其實歧視的深層原因還是出身。二廳是國家明典頒佈的最高情報機構,屬於軍隊正式編制部門,屬員全部具備軍籍,全是各級軍校甚至留洋回來受過良好軍事教育軍人。軍統則不然,很多人只有警籍,連軍人都不是。按規定,在軍令部擔任參謀以上人員必須具有軍籍,四處長魏大銘什麼籍都沒有,開始還進不去,後經蔣先生特批才能進(抗戰後期人事改革,軍統人員才具軍警雙籍)。


統計局出身不正是一直受到歧視的,復興社特務處時期便是未經“立法”程序的黑機關,經費不是由國庫開支,完全由蔣先生從個人特別辦公費裡支付。 軍政界對蔣先生行特務統治很厭惡,不好對蔣先生直接表現,便轉移到統計局身上。況且軍統業務龐雜,做過很多壞事,人員素質也參差不齊,連小學畢業,字都不認得幾個的也收。三處長鄭介民後將軍後來做到廳長,也是對二廳職務比較看重,什麼保密局局長,才不稀罕,幹幾個月就卸職……他覺得二廳這個名份好,在軍事情報領域,他本人就可以代表本國政府與外國政府進行談判與簽定協議……


本文參考文章

1、《國民政府軍令部第二廳概述》邱沈鈞

2、《國民政府國防部第二廳的人事鬥爭》邱沈鈞

3、《國民政府的軍事情報訓練班》劉中權


分享到:


相關文章: